理全球贸易的权威性组织 ,在制定国际贸易规则和调节国际贸易关系方面正在发生越来越大、有时甚至是强制性的作用。欧盟一体化向经济、社会、政治、外交方向深入 ,合作内容由经济、金融扩大到外交、防务等方面。各地区的经济安全合作对话向实质性方向不断发展 ,成为各国外交的重要内容。很多多边外交活动已形成对整个国际社会成员有一定约束力的国际制度、 规则、规范、组织和程序。
当代多边主义的兴起得益于世界多极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潮流 ,得益于冷战的结束使全球真正成为统一的市场 ,得益于技术的进步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和个人能够参与跨边界的交流活动。多边交流数量的大幅度增多必然导致人们思想观念、 国家政策方针以及国际体系等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和发展。
20|LB|,|运用相关国际关系理论分析当前的国际气候变化谈判|
气候变化是典型的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治理加以解决。自从《京东议定书》为发达国家设定约束性温室气体减排指标开始,气候变化就不再是一个环境问题,而是具有深远影响的国际战略问题。
自1988年多伦多大会,气候变化全球治理进入国际政治视野已经20余年,其间既建立了国际气候机制,也有围绕责任分摊的艰难博弈,这主要是根源于国际政治中绝对收益与相对收益的矛盾作用。国际社会对绝对收益的关注促进了国际气候机制的建立与发展,但相对收益的分歧又使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举步维艰。
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中的绝对收益:(1)通过国际合作能减少气候变化给世界各国和地区造成的生态危害。(2)应对气候变化威胁的低碳经济发展将带来巨大经济效益,转变一国发展方式,提升国家竞争力。
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蕴涵着巨大的绝对收益,既包括治理气候本身带来的生态收益,也包括因治理气候变化而促进技术革新带来的经济收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因合作应对气候变化而从中受益。正因为如此,各国才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东议定书》两份重要协议,建立与发展国际气候机制。
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中的相对收益:(1)约束性温室气体减排指标可以大幅减缓一国发展速度,影响国际格局转型的时间。(2)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产业结构调整将使一国获得未来国际竞争的科技制高点,掌握竞争主动权。
虽然低碳经济带来的市场效益能使所有国家受益,但发达国家依然想通过垄断核心技术享受高端利益分配,维持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优势。争夺核心低碳技术已经成为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中一项重要的相对收益分配问题。发达国家面对新兴大国的崛起和自身国际地区的相对下降,希望谋求经济技术优势以强化前者对自己经济技术的依赖,最终维持并巩固自身的国际政治主导权。
当前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正值冷战结束以来国际格局变化最为深刻的时期,相对收益的重要性被格外放大,成为下一步国际气候谈判的主要障碍。但是,如果没有各国在收益分配上的妥协,气候合作的绝对收益就无从实现,最终也就没有收益可分。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本身具有对立统一关系,这就决定了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绝对收益只能在相对收益的博弈中实现。这也正是为什么气候谈判面对重重困难却依然能延续至今,并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成了一项普遍接受的全球治理规范。
21|LB|,|结合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演变,简述二战后西方国际政治学者对国家实力构成要素的理解的发展变化,并说明其现实意义。|
对国家实力的正确评估,是正确运用国家实力的前提。各国学者研究国家实力,都很重视对评估方法的探讨。 36 / 43
地缘政治学家尼古拉斯·斯拜克曼将国家权力要素归纳为十条:领土状况、边界特征、人口规模、原料多寡、经济与技术发展、财力、民族同质性、社会结合程度、政治稳定性、国民士气。
摩根索最初列举了八项要素:地理、自然资源、工业能力、军备状况、人口、民族特征、国民士气、外交质量。后来又加上一项政府质量。
法国政治学家雷蒙·阿隆则把实力笼统归结为三大要素:某一政治单位所占据的空间;该单位的资源(物力和人力);集体行动的能力及军备组织、社会结构和质量。
多伊奇认为,一个国家的权力地位,可以用“权力分量”来衡量,即一个行为主体对某些过程施加影响,能够使事件结果发生变化的程度。
在对国家实力的分析过程中,有的学者试图把国家实力的要素加以量化,以对各国实力进行比较和评估,其中以克莱因的公式最具代表性,即Pp=(C + E+M)×(S+W);其中,Pp表示被确认的实力,c代表基本实体,等于人口和领土,e代表经济能力,m代表军事实力,s代表战略意图,w代表贯彻国家战略的意志。
有人认为,从量的方面评价国家权力的做法并不可取,因为国家权力是由许多可见与不可见的因素决定的,很难将它们全部估计到。尤其每个具体国家又都有自己的特殊因素在起作用。因此,很难找到客观而同一的估计标准。
22|LB|,|试析伍德罗.威尔逊的国际关系理论思想与当今的“民主和平论”|参看各自名解
23|LB|,|试析均势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及其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和局限|参看习题集P28-29
(概述)均势论是西方国际关系中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理论,在实践中对西方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也最为显著。
均势理论的形成
均势理论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代。18世纪,戴维·休谟从历史的角度系统地论说了均势,并成为“国际关系领域中的古典理论”。1713年,参加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交战国签订的《乌德勒支和约》,第一次把“均势”载入正式条约文件。18.19世纪,英、法、俄等国都把均势作为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平)到1789年巴黎革命的这一时期被称之为均势理论发展的黄金时代。一战后,西方均势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更趋系统化,并在西方国家的外交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最早推崇均势理论的是现实主义鼻祖汉斯·摩根索,在现实主义学派中最能把均势战略理论贯彻到外交决策过程的是基辛格,被称为均势大师。
基本内容
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大多数学者认同以下几种关于均势概念的界定:(1)均势是表示一种力量的均衡,即“国家之间权势的一种大体上的均衡”。(2)均势是国际斗争中一种特殊的稳定状态,“是由于权势大致上平均地在一些国家之间分配造成的”。(3)均势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特殊手段,强调用非暴力以保持紧张的国际关系,是显示武力的艺术,而不是运用武力的艺术。(4)均势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特殊政策,是维持国家之间权力平衡的一种对外政策,旨在防止一国控制并危害别国的安全。
均势有三个必要条件:无政府结构、最少两个行为体、各行为体的目标是维护自身的生存安全。 均势理论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37 / 43
均势理论作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个主要成就,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世界格局的形成上。
在国际关系史上,由于均势的作用,曾出现了四次著名的格局,即四次著名的国际均势状态,即威斯特伐利亚格局、维也纳格局、凡尔赛格局、雅尔塔格局。1991年,随着苏联解体、华约解散,以雅尔塔格局为基础的国际均势再次被打破,新的国际格局正在形成中。多极化是当今国际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我们在其中不难看到均势理论的身影。 均势理论的局限性
均势并非是抑制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灵丹妙药,其作用是相对的和有限的。在国际关系实践中,均势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和弊端:
第一, 均势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战争,实现真正和平。均势只能维护和平,而不能实现和平。 第二, 大国常以反对别国霸权,维持均势为名而谋求本国霸权之实。近现代的国际关系史表明,均势被
当做调整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相互关系的手段,它追求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取得实施者对被实施者的优势和霸权。
第三, 均势的基础是权力关系,均势常常为大国服务,而小国弱国往往成为均势牺牲品。
综上所述,虽然均势在近现代国际关系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冷战后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今天,重新受到各国(特别是大国)和国家集团的重视,地位和作用较冷战时期更为突出,但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认识和合理运用均势时,既要看到它所能发挥的作用,同时也要注意到它的局限性,而不能单纯依靠它来消除战争,实现和平。
24|LB|,|论述国际政治的体系、格局与秩序之间的关系|
25|LB|,|军事因素在现代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P196
军事因素同国际政治的联系十分密切。研究军事因素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在国际政治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 军事因素的构成及其与国际政治的相互关系
国际政治中的军事因素反映的是各国的军事实力状况和对外军事战略,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际军事关系。它作为国际政治体系的主要构成,与国际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1. 国际政治中的军事因素。军事因素作为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本身包含了不同层次的许多成分,主要有:
战争、武装冲突、军备与军事实力、军事集团与军事同盟组织。
2. 军事因素与国际政治的关系。两者的关系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广义:军事因素本身
就是一种政治因素,它是国际政治关系的折射体,国际军事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国际政治关系;狭义:军事因素是国际政治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军事关系是国际政治关系的表现之一。军事因素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是为国际政治的现实服务,并服从于国际政治关系的总原则。 38 / 43
二、 军事因素在国家对外决策中的作用
军事因素制约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和军事战略必然对其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产生影响,并对其对外决策的目标和行为方式产生直接的影响,进而制约着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
1. 军事力量是构成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在国家实力构成的各种要素中,军事实力占有相当
大的比重。
2. 军事因素导致对外决策的调整。(1)军事因素导致对外决策中价值观念的变化,促使决策指导
思想发生变化;(2)军事因素的变化,改变了对外决策的外部环境和信息构成
3. 军事战略是国家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国际军事关系实际上也是一种国际政治关系,
因而国家的对外军事战略直接影响到国际政治,并成为国家整个对外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 军事因素对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影响
军事因素制约国际政治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对一国的综合国力、对外行为和对外决策的影响上,还表现在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形式,如战争、武装冲突、军备竞赛、裁军谈判、军事威慑等,对国际政治体系的运行产生制约作用。
1. 军事因素改变国际政治的力量对比,促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演变;
2. 军事因素是实现对外目标的手段与工具。军事因素的各种表现形式作为政治斗争的手段和对外行为的
工具,直接关系到国际政治目标的实现与否,进而对国际政治关系的发展状况产生重大影响。 3. 相互依存条件下军事因素作用的变化。随着二战后世界经济一体化与科技革命的发展,特别是核武器
发展到足以将整个地球摧毁的情况下,国际政治中相互依存的现象和趋势日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军事因素对国际政治的作用和影响并没有简单地降低或消失了,而是变得日益复杂。核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有限的常规战争,以及大量的武装冲突等仍然是实现某种政治目的的重要手段。
26|LB|,|怎样认识传统安全观与新安全观的不同| (讲稿)
(定义)所谓传统安全观,是以军事安全为核心,主要采取单边行为、通过对抗的方式和武力的手段维护国家安全的理论和主张。
(定义)新安全观是对冷战后期开始出现的一些不同于“旧安全观”即“传统安全观”的新安全观念的统称,指与“旧安全观”即“传统安全观”相对的各种新型的安全观。例如综合安全观、共同安全观、合作安全观等。
传统安全观与新安全观的主要区别
1. 传统安全观认为安全是一个国家自己的事情,国家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而不能求助于别国或 39 / 43
国际社会;而新安全观认为安全是普遍的,涉及到多方,是一种多边性质的安全。一国的安全不仅是自己的事情,也要以他国安全为条件,离不开他国的支持与合作。
2. 传统安全观认为国家安全存在一个明显的对手,国家间安全关系是对抗性的敌对关系,是一种“零和
关系”。你之所得,就是我之所失,反之亦然;而新安全观认为安全是合作性的。安全并无明显的敌方,非敌非友、亦敌亦友。在某一领域可能是尖锐对抗,而在另一领域也可能是合作伙伴,竞争不妨碍合作,合作中有竞争。而获取安全的主要方式是合作而不是对抗。
3. 传统安全观所涉及领域比较狭窄,一般只限于军事,军事安全决定其他安全。而新安全观认为安全是
综合性的;不仅局限于军事领域,而且扩大到了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和社会问题的方方面面。 4. 传统安全观认为,要获得真正的安全,就要制服甚至打败对手;而新安全观认为,安全感的获得是通
过一定的组织、机制和制度建设。通过与对手的某种妥协、合作来获取,把对手“置于死地”的做法不会使自己获得真正的安全。
27|LB|,|试论全球问题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P225
(背景)二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加快,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社会相互依存的趋势不断加深,国际政治全球化的现象也得到了加强。所有这一切使全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连为一体,全球性问题在国际政治经济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类也因此面临着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共同挑战。
(定义)所谓全球性问题,是全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共同面临的世界性问题,它具有以下特征:世界性、综合性、挑战性、超意识形态性。
(内容)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人类社会中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矛盾;(2)世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贫富分化和南北冲突;(3)全球范围内的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生态失衡和粮食匮乏造就了人类生存的危机。
(影响)当代全球问题的发展对国际政治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1) 全球问题的涌现导致国际政治内容的调整。面对日益困扰人类的全球问题,
军事安全等“高级政治”问题已不再始终居于国际议事日程的首位,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等“低级政治”问题的重要性日趋凸显。人们逐渐认识到:不仅要从政治、军事的角度把握国际政治问题,还要从经济、环境的角度来审视和处理当代国际政治问题。
(2) 全球问题的发展促进了当代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多元化。传统的国际政治
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随着全球问题的凸显,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非国家行为主体的作用日趋增强。目前,全球各类国际组织的数量已超过3万个,涉及经济、政治、环境等人类生活各个领域,诸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已经进入当代国际政治的运作,并对国际关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40 / 43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答案(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