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文明。)
25|MB|,|“中心-外围”学说|P224
“中心-外围”学说又称为依附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学说。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阿根廷的劳尔·普雷维什、埃及的萨米尔·阿明等。
(观点)他们认为,世界被分为中心国家(发达国家)和外围国家(发展中国家),牵着在世界经济中居支配地位,后者受前者的剥削和控制,依附于前者。由于中心和外围之间国际地位的不平等,导致中心和外围之间的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
各国学者对于如何解决这种不平等的依附的观点大相径庭。弗兰克和沃勒斯坦主张调整和改善国际经济秩序;普雷维什主张致力于外围国家的工业化;阿明则主张彻底消灭世界资本主义制度。
(评价)该理论把不发达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看成是由外部力量制约的,也就是说,是其它的较强大的国家在统治着不发达国家。
26|MB|,|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Nationalism),亦称国民主义或国族主义,为包含民族、人种、与国家三种认同在内的意识形态,主张以民族为人类群体生活之“基本单位”,以作为形塑特定文化与政治主张之理念基础。具体的说,其主张为:民族为“国家存续之唯一合法基础”,以及“各民族有自决建国之权”。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经常(并非总是)无从区分。开化的社会过去大多强调民族共同体,而最近则着重于由国家或政府陈述的文化或政治共同体。
27|MB|,|卡普兰|
莫顿·卡普兰在1957年出版的《国际政治的系统与过程》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国际系统六模式。这些模式是按照一体化的程度进行排列的,是设想出来的、启发性的模式。
(1)“均势”系统,主权国家是唯一的行为主体,各自以一种互相补充的方式单独行动,不存在政治子系统。
(2)“松散的两极”系统,既有国家,又有超国家的行为主体——集团行为主体和全球行为主体,并存着两个主要集团行为主体,国家、国家集团和全球性国际组织相互制约。
(3)“牢固的两极”系统,整个世界分为两大集团或阵营,不存在其他的行为主体,基本特征是缺乏统一性和稳定性。
(4)“全球性国际政治”系统,是一种一体化的、统一的系统,国家和国家间联盟的行为都将受到全球性政治规则的约束。
(5)“等级制”系统,由某一国家或国家集团凭实力将其意志强加于他国而形成,以专制独裁为基本特征。 (6)“单位否决”系统,这是一种没有政治的政治系统模式,所有行为主体均拥有毁灭他国的能力,但同时又无法防止自身的毁灭,各个国家各自为政,依靠自身的力量保护自己。
28|MB|,|复合相互依存|P224
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中把当今世界的相互依称作“复合相互依存”,并指出它的三个基本特征:(1)多渠道的国际联系;(2)对外事务的议事日程日益庞大和多样化;(3) 6 / 43
军事力量在复合相互依存占优势的某些领域的作用逐渐下降,经济力量的作用日益上升。 29|MB|,|国际行为主体|P82
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
构成国际行为主体的实体应具备的基本要素或特征:(1)必须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和政治经济实力;(2)必须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3)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4)必须拥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组织形式。
30|MB|,|地缘政治学|P176
地缘政治学又称地理政治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9世纪末德国的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使用了“人类地理学”的概念,把地理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综合到一起,由此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政治地理学。20世纪初,拉采尔的学生、瑞典地理学家鲁道夫·谢伦首次提出了地缘政治学的概念,并以此描述国家权力的地理基础。此后,地缘政治学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解释政治现象与地理因素关系的理论,并进而成为在国际政治中利用地理知识来支持和指导国家决策的一门学科。地缘政治学在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所提出的理论学说,对当时各大国的对外决策都产生过直接的影响。
31|MB|,|国际恐怖主义|P98
国际恐怖主义是指在国际范围内采用战争以外的特殊暴力手段,如暗杀、投毒、绑架人质、劫机和爆炸等,达到特定政治经济目的的活动和行为。
国际恐怖主义在历史上早有发生。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劫机、绑架、暗杀等国际恐怖主义事件剧增。为此,国际社会签订了一系列防止和制裁恐怖主义的公约。联合国还为此成立了特别委员会,在此领域进行国际合作。但是,由于国际恐怖主义往往与国家间的对立及国际社会中政治、经济等因素交织在一起,以致难以在有效的共同防治措施上取得任何成功。
32|MB|,|《政府论》|
《政府论》英国约翰·洛克(John Locke)的政治著作,出版于1690年。本书可视为政治学的研究范畴,但对法学研究而言,此书亦属必读之列。《政府论》汇集了洛克的主要政治哲学思想,不仅使洛克成为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而且对于后世的现实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3|MB|,|《国家实力》|P91
所谓国家实力,也称为综合国力,是指一国所具备和拥有的各种力量的综合,实际上就是一国所拥有的全部实力。物质要素大致有:地理、人口、经济能力、军事能力、科技能力等;精神要素包括:民族特征、国民素质、政府效能、外交性质和国家凝聚力等。综合国力是一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影响和作用的物质基础,对一国国际地位的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一个国家的对外行为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34|MB|,|新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结构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兴起于1970 7 / 43
年代末期。它以传统现实主义为基础,力求对其进行科学的修正和发展,主张在方法论上实现传统主义学派和科学行为主义学派的渗透与融合。
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 Waltz)的《国际政治理论》是新现实主义的宣言书,标志着一个既不同于科学行为主义又有别于经典形式主义的新学派的诞生。因其强调国际体系的结构对国家行为的制约作用,也被称为“结构现实主义”。结构是新现实主义关系理论的核心概念。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还有罗伯特?吉尔平,奥根斯基和梅斯奎塔等。
三个假定:国际体系是以无政府性为基本性质的体系,国家是这一体系中的基本行为单位,对体系稳定和体系单位行为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体系结构。
基本观点:(1)仍坚持认为民族主权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关键角色,国际社会仍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但同时认为国际社会中的各行为主体间的合作与相互依存增强;(2)主张对国际关系开展综合性的整体研究,重视包括东西南北关系在内的全球系统的研究;(3)强调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因素,重视研究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评价:新现实主义结束了行为主义价值中立的假说,在继续现实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国际体系的结构特征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在西方国际关系学上至今影响不衰。
批评:对新现实主义的批评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比较政治学派对国家中心说的批判;(2)新自由主义对“结构选择说”的批判,认为新现实主义强调了国际体系结构,但忽视了国际体系中的进程;(3)建构主义对无政府逻辑的批判,质疑国际体系的去政府性,认为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
35|MB|,|自由主义| 维基百科
自由主义(英语:Liberalism)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以自由作为主要政治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1]其特色为追求发展、相信人类善良本性、以及拥护个人自治权,此外亦主张放宽及免除专制政权对个人的控制[2]。更广泛的,自由主义追求保护个人思想自由的社会、以法律限制政府对权力的运用、保障自由贸易的观念、支持私人企业的市场经济、透明的政治体制以保障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在现代社会,自由主义者支持以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为架构的自由民主制,有着开放而公平的选举制度,使所有公民都有相等的权利担任政务。[3]自由主义反对许多早期的主流政治架构,例如君权神授说、世袭制度和国教制度。自由主义的基本人权主张为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在许多国家,“现代”的自由主义者从原本的古典自由主义里脱离出来,主张政府应该借由抽取税赋以提供人们最小数量的物质福利。自由主义在启蒙时代生根;到了现在,“自由主义”一词已经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政治思想,从左派至右派,支持者的政治光谱分布相当广泛。
36|MB|,|全球化|维基百科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 8 / 43
学科领域的重视,纷纷引起研究热潮。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
37|MB|,|软权力|P118、上课笔记。
(提出)1990年,约瑟夫·奈发表了《世界权力的变革》、《软权力》和《注定领导——变化中的美国权力的性质》,最早在学术界系统地提出了“软权力”的概念。其基本内容是:冷战后各国面临着更为复杂的世界,国际政治的变化主要是表现为世界权力的变革和权力性质的变化。
(内涵)软权力是相对于硬权力而言的。硬权力是一国获得的经济和军事的强制性能力;软权力是通过意识形态和文化的魅力而产生的吸引能力。软权力是合作型权力,硬权力是对抗型权力。这两种权力并存、同样重要;能够相互强化,并不矛盾。
(源泉)软权力的源泉主要有:(1)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2)国际机制的规则与制度。因此,软权力也就是一国通过自身的吸引力而不是强制力在国际事务中实现预想目标的能力。
(评价)软权力是国际关系深刻变动的结果,也是权力性质与范围随着形势变化而不断拓展深化的结果,它丰富了权力论的内涵,成为国际关系的新生点。
38|MB|,|民主和平论|
民主和平论(Democratic peace theory)是一种国际关系、政治学、和哲学的理论,主张所有坚守民主制度的国家不会或极少与另一个民主国家发生战争,即“民主国家无战争论”。伊曼努尔·康德在1795年写下的论文《论永久和平》中提出了民主和平论的概念。冷战结束后在西方盛行。
该理论认为,从二战后的历史看,实行西方民主制度的国家,比较倾向于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和冲突,彼此之间不会发生战争;“转型国家”发生战争的可能性较大;而“非民主国家”则频繁地发生战争;“民主国家”不能回避与“非民主国家”的战争。因此主张,要团结和加强“民主国家大家庭”,争取“转型国家”,孤立和打击“非民主国家”,最终把西方的民主制度扩展到世界每一角落。
(评价)所谓的“民主国家无战争论”是为美国独霸世界战略服务的理论。按西方的逻辑划分“民主国家“和“非民主国家”,是霸权主义的表现;不能回答美国这个民主国家和苏联这个非民主国家为什么在长达几十年的冷战中没有发生战争的问题;不能解释为什么两次世界大战都在西方民主国家之间发生。
39|MB|,|威尔逊| (参看威尔逊学派)
理想主义最初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早在20世纪初,他在《论国家》一书及其它文章、讲演中,就强调国家间相互关系应遵守道德要求和民主原则。他在1918年提出的“十四点计划 ”,被称为“理想主义的政治纲领”,理想主义学派也因此被称为“威尔逊学派”。
威尔逊的理论观点主要包括:公开外交、集体安全、民族自决、国际联邦、世界政府、裁军非战、贸易平等、公理正义等。其核心是所谓的民主、正义和法律,其实质是要建立一种以美国为领导的世界秩序。
9 / 43
40|MB|,|国际政治经济学|P37
(基本概念)国际政治经济学(IPE)又称世界政治经济学、全球政治经济学、相互依存政治经济学,就是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应用于国际政治学研究,重点研究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代表作)国际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崛起的一个新领域。主要代表作有斯佩罗的《国际经济关系的政治学》和吉尔平的《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
两条脉络:(1)关于国际体系层次上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相互关系;(2)国际政治经济学体系与国内政治经济学体系的互动关系。两个趋势:国际政治关系的经济化和国际经济关系的政治化。 41|MB|,|进攻性现实主义| 笔记、百度
进攻性现实主义(Offensive Realism)是当前最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冷战后最典型的、最激进的现实主义。代表人物是米尔斯·海默,其代表作是《大国政治的悲剧》。
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两个思想源泉是摩根索的权力论和华尔兹的结构论,并由此提出了两个基本命题:(1)权力是大国政治的根本,大国为权力而相互竞争;(2)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特征和权力分配是国际政治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鼓动国家追逐霸权。
米尔斯·海默还提出了五个基本假定:(1)国际体系是无政府体系;(2)大国是具有相互伤害和相互摧毁的军事力量;(3)国家永远无法把握其他国家的意图;(4)生存是大国的首要目标;(5)国家是理性行为体。
(评价)(1)缺乏原创性,在解释国际政治问题上没有提出任何新的视角。(2)极端性,把现实主义关于国家追求权力的程度和关于国家权力扩张的方式发展到了极端;(3)反古色彩,完全不谈道德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42|MB|,|依附论|参考“外围——中心论”
43|MB|,|结构现实主义| (同新现实主义)
44|MB|,|国际制度|P166
国际制度是指持久的、相互联系的正式和非正式规则,这些规则规定行为角色、限制行动并塑造预期。基欧汉认为,国际制度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1)正式的政府间组织或跨国的非政府组织;(2)国际机制;(3)国际惯例。
45|MB|,|“低级政治”|
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将政治分为“高级政治”和“低级政治”,其中低级政治是指经济、文化、环境等领域。所谓低级政治也是一种政治类型,这类决策不涉及对国家或国际社会中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的变革,它涉及次要性的决策。
低级政治通常由官员和管理者在公共行政领域中实行,一般属于官僚政治行为,功能是在不干扰社会政治经济现状的条件下为贯彻高级政治决策所进行的活动。在国内层次上,低级政治包括通过有关防止环境污染的法规;决定提高最低工资和社会福利标准等。
46|MB|,|沟通理论| 10 / 43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答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