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JA|,|简述国家利益的基本内涵|P127
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内有利于其绝大多数国民的共同生存与进一步发展的诸因素的综合。包含四层含义: 1. 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范围内的,是指特定国家的利益,是为特定国家服务的。不是多国的、地区的或
全球的利益。
2. 国家利益是特定国家内绝大多数国民的共同利益,而不是个别人或部分人的利益,这就使它同阶级利
益、集团利益、个人利益相区别。
3. 国家利益是有其物质内容的,即人的共同生存与进一步发展,这是各个国家存在的基础和目的。生产
与发展包括诸多具体的内容,有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仅仅谈论生产是不够的,必须包括发展,因为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在科技革命飞速进步的条件下,不发展就意味着难以生存。
4. 国家利益所反映的共同利益,不是各个阶级、各个社会集团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的简单相加,而
是各种利益、各种因素的“综合”或抽象,是各个单个利益中的共同利益。
8|JA|,|简述莫顿.卡普兰的国际系统模型|P68
20世纪50年代后期,系统论被引入政治学研究领域,国际政治学家开始运用系统论来研究国际政治问题,特别是研究国际政治社会和国际政治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变革。最早的研究范例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莫顿·卡普兰在1957年出版的《国际政治的系统与过程》一书。
在书中,他提出了国际系统六模式。这些模式是按照一体化的程度进行排列的,是设想出来的、启发性的模式。
(1)“均势”系统,主权国家是唯一的行为主体,各自以一种互相补充的方式单独行动,不存在政治子系统。
(2)“松散的两极”系统,既有国家,又有超国家的行为主体——集团行为主体和全球行为主体,并存着两个主要集团行为主体,国家、国家集团和全球性国际组织相互制约。
(3)“牢固的两极”系统,整个世界分为两大集团或阵营,不存在其他的行为主体,基本特征是缺乏统一性和稳定性。
(4)“全球性国际政治”系统,是一种一体化的、统一的系统,国家和国家间联盟的行为都将受到全球性政治规则的约束。
(5)“等级制”系统,由某一国家或国家集团凭实力将其意志强加于他国而形成,以专制独裁为基本特征。 (6)“单位否决”系统,这是一种没有政治的政治系统模式,所有行为主体均拥有毁灭他国的能力,但同时又无法防止自身的毁灭,各个国家各自为政,依靠自身的力量保护自己。
(评价)莫顿.卡普兰的国际系统模型理论不乏主观和可商榷之处,其可贵之处在于对科学方法的追求,其所设的系统模型,只是启发式的模型,目的是探讨国际系统或格局是怎样形成的,及其内在行为体彼此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如何推动国际系统变革的。
9|JA|,|简析文明冲突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P215
(提出)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外交》季刊发表《文明的冲突?》(The Clash of Civilisations?)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文明冲突论。1996 年,他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全面阐述了文明冲突论,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以文明为基础重建国际秩序则是防止战争的最佳安全保障。
(观点)该理论的主要内容:(1)文明的冲突将是未来世界冲突的主导形式;(2)冷战后的世界将是一个多极、多文明的世界。超级大国之间的竞争正让位于文明之间的冲突,地区政治是种族政治,全球政治是文明政治。(3)未来世界秩序的重建必须以文明为基础。 16 / 43
(评价)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主要错误在于,他认为个人忠诚的对象越来越集中在文明上,而不是集中在民族国家上;对民族主义的忽略是其致命弱点之一。因此,文明冲突论受到了大多数国际学者,特别是中国学者的质疑和批评。
10|JA|,|简析第三世界在当今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P63
11|JA|,|简述主流建构主义理论关于国际体系结构的基本假设|P48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命题:
1、国际体系的结构包括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两个方面。
2、认同是利益的基础,认同构成利益和行为,决定和改变国家行为、认同和利益的不是体系的物质结构,而是在国际政治互动过程中不断产生的社会结构,它们影响着行为体的认同和利益,导致相互关系的合作或冲突。
3、国际政治行为体和结构之间存在相互构成关系。
12|JA|,|简述马克思、恩格斯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贡献P37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渊源,而且本身就包含一系列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学说,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组成部分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其理论著作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宝贵理论遗产,也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包括
1、资本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马恩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把整个世界联接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各个国家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2、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马恩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变化,必然带来其政治结构的变化,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是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基础。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政策的制定,也是由其国内政治经济结构所决定的。
3、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落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马恩所处的时代,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举进行殖民扩张的时期。因而,关于殖民主义对殖民地国家的双重影响,是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
4、国际贸易的政治经济。马恩从对社会分工与世界市场的分析入手,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应用于对国际贸易的分析,提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地球的一部分转变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还从国际贸易的社会作用角度分析了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
13|JA|,|简述传统现实主义理论的方法论特征|
传统方法是整体方法,承认人类世界的复杂性,把国际关系看做人类世界的一部分,并试图通过置身其中,用人文主义去理解它。包括想象性地进入政治家的角色,试着去了解他在对外政策上的道德困境,并鉴别所涉及的基本价值取向,例如安全、秩序、自由和正义。用传统方法来研究国际关系学要求学者们理解外交的历史与实践,国际法的历史和作用,关于主权国家的政治理论等等。从这个意义来说,国际关系学是一门广义的人文学科,它不是、也永远不会是一门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的或狭义的技术性学科。 14|JA|,|简述霸权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P155 17 / 43
霸权周期理论是乔治·莫德尔斯基提出的,他对1494年以来的500年间国际冲突与领导权的周期模式进行了分析,指出5个长周期的存在,其中每个周期中的霸权国家分布是葡萄牙、荷兰、英国、英国和美国。他还进一步指出每个周期又包含世界战争、霸权、非正统化和分散化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基本上经过100年后又周而复始。
他认为,全球政治体系是围绕着世界强国为行使世界领导权而建立起来的,以世界强国为中心所建立的世界政治体系在经历一定时期后都会崩溃、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以一个新的世界强国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世界体系。世界强国的出现及世界领导权的更迭呈现出某种共性的周期现象,一个周期大约持续一百年。
历史上一场大的全球战争开始一个霸权周期。经过战争,一个国家取得霸权并利用战后的和平协议使其获得的优势合法化。新产生的霸权国家提供安全和国防秩序,而党这个国家失去了权力优势的合法性的时候,就导致了另一场全球战争,战争中产生一个新霸权者,但不一定是那个旧霸权的挑战者,而可能是旧霸权联盟中的医院。
该理论强调战争与国际政治周期性转变的关系,认为霸权国家与挑战国家的交替出现和相互冲突使国际体系变动的必然结果。
15|JB|,|简述结构现实主义关于国际体系分析的基本观点|P45
结构是新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概念。沃尔兹确定了由三部分组成的结构定义:排列原则、单元的特点和能力的分配。按照这一定义,国际政治体系具有以下结构特征: (1) 主权国家之间的无政府状态; (2) 行为体之间最小限度的功能差异; (3) 国家间能力的分配。
在他看来,前两个特征是不变的,否则国际政治体系与国内政治体系的区别也就消失了。因此,结构的变化是由第三个特征——各单位实力对比的变化所造成的,或者更简单地说,是由大国数量的变化造成的。结构通过社会化过程和竞争过程给行为主体设定了一系列限制条件,来“鼓励国家的某些行为,惩罚那些不响应鼓励的行为”,因此结构的变化会引起国家行为的变化。
16|JB|,|简述跨国政治与国际政治区别与联系|P86
跨国政治是由各种跨国行为主体在世界范围内所从事的超越国际的一系列行为和相互关系的综合。国际政治的非国家行为主体就是跨国行为主体。国际政治是全球性的政治活动,它与国际关系、国家间的互利与合作、各个国家的政治动态有很大的关系。
跨国政治与国际政治或国家间政治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作为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国家间关系的补充和延伸,反映了国家间相互作用的日趋复杂化。跨国政治和国际政治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区别:作为整个国际政治或世界政治的一个组成部分,跨国政治是一个独立于国家间政治的范畴,主要反映的不是主权国家间的直接相互作用,而是不同国家的政府、政党、团体以及个人的集合体之间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关系,反映的是各种跨国行为主体相互之间以及它们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乃至这种关系对整个国际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17|JB|,|简述权力转移理论的主要观点|P155
奥根斯基提出的权力转移理论强调权力分配的变化会增加战争爆发的危险。当权力差距缩小时,尤其 18 / 43
是一个敌对的力图改变现状的挑战者与曾经较为强大的现状维持者之间实力接近时,战争的可能性就会增加。换言之,战争源于大国间的增长速度不同,特别是当主导国与挑战者增长速度的不同使后者能够超越前者时。与吉尔平不同的是,奥根斯基不仅认为局域主导地位的国家可能对挑战者进行预防性打击,而且认为挑战者如果认识到主导国家的这种意图,也可能发动战争,出其不意地首先进行打击,并从中占到先机。
18|JB|,|简述国际制度的基本要素|P166
国际制度是指持久的、相互联系的正式和非正式规则,这些规则规定行为角色、限制行动并塑造预期。 基欧汉认为,国际制度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
1)正式的政府间组织或跨国的非政府组织;这些组织是具有目标指向的实体。其中,正式的国际组织为国家所特意建立和设计,能够监督成员国的行动并对其作出反应,并具有官僚组织的一般特征,负责制定明确的规则和执行具体的任务。
(2)国际机制;机制是有着明确规则的制度。这些规则为政府所一致同意,并从属于国际关系的一组特定领域。
(3)国际惯例。惯例是非正式制度,具有塑造行为主体预期的含蓄规则和谅解,能使行为主体在没有明确规则的情况下相互理解并协调它们的行动。
19|JB|,|简述地缘政治学说中的海权理论|P176,P61
海权论是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提出的著名地缘政治理论,强调制海权对于国际政治和国家权力地位的重要意义。谁控制了世界重要的海道与海峡,谁就能有效地控制海洋,就会成为世界强国;而要称霸海洋,还取决于一国的地理位置、领土结构和疆域等地理因素,特别是海岸线的长度和港口的质量。
马汉“海权论”三部曲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海权对法国革命和法帝国的影响:1793—1812》和《海权与1812年战争的联系》。
主要观点: (1)
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海权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从物质形态上说,海权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在海洋上的综合实力,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利用海洋和控制海洋的总体能力,同时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马汉的海权论实际上是论述如何通过夺取制海权以达到控制世界的理论
(2) (3) (4)
影响海权的六个要素:地理位置、自然结构、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特点、政府性质。
海权与陆权之间的关系。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重视陆上“依托“对海上力量的意义。
海权的运用必须遵守“战争法则“。
影响:马汉的理论对20世纪初美国扩大海上力量、谋求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19 / 43
20|JB|,|简述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基本特点|P31
列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世界体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1) 垄断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帝国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垄断,不仅垄断国内
市场,还要垄断国际市场,以便从世界上将一切竞争者排除掉,达到垄断一切的目的。垄断的形成和垄断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使得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更有组织,因而也更加残酷。 (2)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对世界的统治。伴随生产的集中和垄断,银行的作用
发生了变化,出现了银行的集中和垄断以及在此基础上出现的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3) 资本输出在形成金融资本的依附和联系的国际网方面所起的作用。自由资
本主义的特征是商品输出,随着生产的集中和垄断的形成,资本输出成了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 (4) 垄断资本对世界的分割。列宁分析了垄断资本和垄断同盟分割世界的两种
形式:(1)资本家同盟分割世界,即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最大的垄断组织之间通过协议瓜分世界市场、制定垄断价格、控制生产规模、垄断材料来源和分配投资场所;(2)列强分割世界,即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领土的瓜分。
21|JB|,|简述国际关系研究中英国学派的理论特征|
22|JB|,|简述科学行为主义的方法论特征|
科学行为主义(behavioralism)是西方国际关系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主要代表人物有多伊奇、卡普兰、辛格和阿尔克等。
多伊奇从科学行为主义的视角系统地提出了一体化理论、沟通理论和博弈论,被称为“科学行为主义三论”。科学行为主义注重国际关系的数量变化,把国际关系的一切活动看成是一个个参数和变量的综合,认为国际关系研究正趋于计量化。其主要贡献是为国际关系理论带来了“方法论的革命”。
该派主张:
(1)对国际关系进行纯科学的理论研究;
(2)引进和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对国际关系进行多层次、跨学科的研究; (3)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对国际关系进行数理分析和定量研究; (4)价值中立,重视实证研究,力图将国际关系系统化、一般化和定量化。
科学行为主义坚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元论,认为二者本质上无区别。科学行为主义学派的出现,标志着西方国际关系学方法论的一次重大变革。在其推动下,西方国际关系学先后出现了国际系统论、沟通论、博弈论、相互依存论、一体化理论等内容。它的出现打破了现实主义学派一统天下的局面,使西方国际关系学日趋活跃,推动了西方国际关系学的发展。
23|JB|,|简述新现实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关于国际体系理论的不同点| 结构是新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概念。沃尔兹确定了由三部分组成的结构定义:排列原则、单元的特点和能力的分配。按照这一定义,国际政治体系具有以下结构特征: (4) 主权国家之间的无政府状态; (5) 行为体之间最小限度的功能差异; (6) 国家间能力的分配。
在他看来,前两个特征是不变的,否则国际政治体系与国内政治体系的区别也就消失了。因此,结构 20 / 43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答案(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