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二.简答
1.各种消毒剂(氧化剂)分类及其优缺点? 答:见2008年
2厌氧消化各阶段及其参与微生物?
答:见2002年排水部分
3生物选择器分哪几类?其原理各是什么?
4.吸附电中和与压缩双电层的脱稳机理各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答:吸附电中和作用是指胶体颗粒表面吸附异号离子,异号胶体颗粒或带异号电荷的高分子,从而中和了胶体颗粒本身所带部分电荷,减少了胶体颗粒间的静电斥力,使胶体颗粒更易于聚沉。
压缩双电层作用是根据DLVO理论,比较薄的双电层能降低胶体颗粒的排斥能,如果能使胶体颗粒的双电层变薄,排斥能降到相当小时,两胶体颗粒接近时,就可以由原来的排斥力为主变成吸引力为主,胶体颗粒间就可以凝聚。
5.阐述大阻力配水系统原理?
答:见2003年
2008年
问答
1. 混凝中凝聚与絮凝的控制条件
答:在混合阶段,主要目的是混凝药剂快速均匀的分散到水中以利于混凝剂的快速水解,聚合及胶体颗粒凝聚,因此需要对水流进行快速剧烈搅拌。搅拌速度按速度梯度计,一般控制G值在700~1000 s?1,
由于在此阶段水中颗粒尺寸很小,为超出布朗运动颗粒尺寸范围,因此存在颗粒间的异向混凝。
在絮凝阶段,主要靠机械或水力搅拌促使颗粒碰撞凝聚,同向絮凝起主要作用。GT无因次
?1数也是反映絮凝效果的一个参数。在设计中平均G值控制在20~70 s范围之内,平均GT
45值控制在1?10~1?10范围内。工程中于絮凝开始颗粒很小时采用大的G值,并随着絮凝
体尺寸增大逐渐减小G值,最后絮凝体增至最大时采用最小的G值,这样既保证了絮凝体不被打破,又能使絮凝池容积较小,这是计算絮凝池时普遍采用的一种设计原理。
2. 大阻力配水系统,原理作用 答:见2003年 3. 消毒方式及优缺点
4. 答:主要方法和优缺点见下表: 方式 氯 氯胺 优点 经济有效,有后续消毒效果,技术成熟 当水中存在有机物和苯酚时,氯胺消毒不会产生氯臭和氯酚臭,且大大减少THMs的生成,能较长时间保持水中余氯 杀菌效果比氯好,不受PH影响,不产生有机卤代物 缺点 对某些病毒芽孢无效,产生臭味,受pH影响,有消毒副产物THMs 杀菌能力弱,本身是致突变剂 ClO2 O3 除色除臭效果好,杀菌氧化能力均比氯强,溶于水后使DO增加,无毒 紫外线 杀菌效果好,快速简洁 成本高,现场制备,使用,设备复杂,管理操作要求高,消毒副产物亚氯酸盐有一定的毒性 投资运行成本高,无后续杀菌能力 电耗大,紫外灯管和石英套管需要定期更换,对浊度要求高,有光复活现象
5. 厌氧消化过程作用者产物 答:见2002年排水部分
6. 简述脱氮除磷原理 答:生物脱氮机理
污水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就是在将有机氮转化为氨态氮的基础上,先利用好氧段经硝化作用,由硝化细菌和亚硝化细菌的协同作用,将氨氮通过硝化作用转化为亚硝态氮、硝态氮,即,将 转化为 和 。在缺氧条件下通过反硝化作用将硝氮转化为氮气,即,将 (经反亚硝化)和 (经反硝化)还原为氮气,溢出水面释放到大气,参与自然界氮的循环。水中含氮物质大量减少,降低出水的潜在危险性,达到从废水中脱氮的目的。 生物除磷原理
所谓的除磷就是把水中溶解性磷转化为颗粒性磷,达到磷水分离。废水在生物处理中,在厌氧条件下,聚磷菌的生长受到抑制,为了自身的生长便释放出其细胞中的聚磷酸盐,同时产生利用废水中简单的溶解性有机基质所需的能量,称该过程为磷的释放。进入好氧环境后,活力
得到充分恢复,在充分利用基质的同时,从废水中摄取大量溶解态的正磷酸盐,从而完成聚磷的过程。将这些摄取大量磷的微生物从废水中去除,即可达到除磷的目的。 厌氧释放磷的过程
聚磷菌在厌氧条件下,分解体内的多聚磷酸盐产生ATP,利用ATP以主动运输方式吸收产酸菌提供的三类基质进入细胞内合成PHB。与此同时释放出好氧吸磷过程
于环境中。
聚磷菌在好氧条件下,分解机体内的PHB和外源基质,产生质子驱动力将体外的到体内合成ATP和核酸,将过剩的
输送
聚合成细胞贮存物:多聚磷酸盐(异染颗粒)。
7. 试写出城市污水处理流程,每个构筑物作用,生物处理形式
生物处理形式:
8. 给水处理流程及各构筑物作用
答
:
深
度
处
理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复试真题简答部分(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