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
第一讲、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1. 定义:是在一定经济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应用统计、会计、数学等方法;为测定一个国家(地区、部门)在特定的时期内的经济活动(流量)和特定时点上的经济成果(存量)所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
2. 国民经济收入核算体系包括两种: 国民账户体系
东方 社会总产品 C+V+M(马克思) 西方 国民收入 非马克思 结构: 国内生产总值
重点:1.国民收入概念及核算方法
2.国民收入核算及几个总量指标 3.国民收入宏观统计恒等式
一、国民收入账户
1.产生背景: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 二、国内生产总值
1.概念:GDP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个季度或一年)内,经济社会(一国或一个地区)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2.理解:A. 只计算最终产品价值而不计算中间产品价值,增值法、最终产品法。
B. GDP是个市场价值概念,是指为市场而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价值,非市场活动不包括在内。
C. GDP是指一个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而不是一定时期内所售出的最终产品(是个生产概念)
D. GDP是个流量概念,包含时间因素。
E. GDP是地域概念,是一个国家国土内所生产的产品价值GNP国民生产总值。 F. 理解价值增值 三、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支出法、收入法、部门法 1. 产品支出法(最终产品法)
A: 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的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B:包含部分:a.消费(即居民支出) b.投资(固定投资、存货投资) 固定投资:从主体分:居民住房投资和企业固定投资 从量上分:重置投资和净投资 C: 政府购买(政府购买的产品与劳务总和) D: 净出口(出口减去进口得到的差额)
GDP=C+I+G+(X-M)=总需求
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2. 收入法(要素支付法)
A: 即把各种生产要素守得到的收入,即工资、利息、利润、租金以
及间接税、折旧及公司未分配等加总所得到的国民收入。 B: 包含部分:
[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和折旧 GDP=W + I + B + R + T + D] GDP=C + S+ T+ D
消费 储蓄
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企业盈余 3. 部门法(生产法)
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个部门增加值计算GDP 四、其他总量指标
1.国内生产净值 NDP=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 2.国民生产总值 NNP=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 3.国民收入 NI 泛指GDP、GNP等经济活动总量
NI=NDP—间接税 即一国一年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4. 个人收入 : 个人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
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政府给居民的利息
5.个人可支配收入:PDI=PI—个人所得税=C+S(消费+储蓄) 五、宏观统计恒等式 1.支出法:GDP=C+I+G+(X—M) 2.收入法:GDP=C+S+T+D
宏观统计恒等式:C+T+NX=C+S+T
C+I+G+X = C+S+T+M AD = AS 需求 = 供给
A. 进口是国民经济的露出量(货币角度) B. 出口是国民经济的注入量。
C. 恒等式中I=S指的是实际投资和实际储蓄,即实际量(存货量) D. 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即意愿量。 E. I=S是理想状态。
名义和实际GDP及GDP指标存在问题
GDP变动有两方面的原因:1.数量变动 2.价格变动 名义GDP:用现期价格计算的物品和劳务价值 实际GDP:用不变价格 不变价格:基本价格 GDP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1. 没有反应大量生产性非市场交易活动
2. 没有反应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的代价 劳动力条件、时间、生态的破坏、环境污染 3. 没有反应收入结构与分配 4. 产品质量的提高没反应
5. 地下经济的合法部分,为逃税而未统计入GDP中。
第二讲、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一、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本假设
1. 两部门经济
2. 没有供给限制(存在闲置资源,物价不变) 3. 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为零
4. 投资为一常数:I=I,即企业自主决定投资,不受利率和产量变动的影响。
二、 消费函数
1. 消费与收入间的依存关系C=f(y) 2. 仅映指标:a.平均消费倾向:APC=
在收入中消费所占比例 b.边际消费倾向:MPC= 3. 线性消费函数:C=a+
4. 储蓄 S=f(y) 平均储蓄倾向:APS= 边际储蓄倾向:MPS=
因为c+s=y 所以APC+APS=1 MPC+MPS=1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宏观经济学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