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生态学
最小因子定律、耐受性定律、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幅、生态位、竞争排斥原理。 种群、生态对策、环境容纳量、年龄结构。
群落、群落交错区、群落演替、边缘效应、先锋物种、同资源种团、生态等值种。 生态系统、生物量、生物地化循环、生产量、生物放大作用 选择题
1. 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称是( B )? A.光饱合点 B.光补偿点 C.光照点 D.光辐射点 2. 植物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属于( A )? A. 可见光区 B.紫外光区 C.红外光区 D.绿光
3. 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一般其身体较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以此来减少单位体重散热量,此现象可由以下( A )来解释。
A.贝格曼法则 B.阿伦法则 C.乔丹法则 D.谢尔福德定律
4. 来自冷气候地区的内温动物与来自温暖气候地区的内温动物相比,趋向于具有更短的末端(耳朵和四肢),可把此现象称为( B )。
A. 比尔定律 B.阿伦法则 C.乔丹定律 D.贝格曼规律
5. 下列有关群落交错区特征的论述中,哪一个描述正确( B )?
A. 比相邻群落环境更加严酷;B. 种类多样性高于相邻群落;C. 由于是多个群落边缘地带,相邻群落生物均不适应在此生存;D. 在群落交错区各物种密度均大于相邻群落。
6. 森林砍伐后,群落从草本阶段开始,经过灌木阶段,一直演替到乔木阶段,下面论述中哪一个描述正确( A )?
A. 该种演替既属于次生演替又属于进展演替。 B. 该种演替既属于次生演替又属于逆行演替。 C. 该种演替既属于原生演替又属于进展演替。 D. 该种演替既属于原生演替又属于逆行演替。
7. 下图为洛特卡-沃尔泰勒竞争模型图解,K1、K2分别为物种1和物种2的环境容纳量,α物种1的竞争系数, α
21为物种1对物种2的竞争系数。根据下图,可以得出(
12为物种2对
)。
A. 物种1会将物种2竞争排除掉;B. 物种2会将物种1竞争排除掉;C. 两物种能稳定地共存;D. 两物种不能稳定共存。
8. 以下四种种间关系中,( A )不属于正相互作用。 A. 竞争;B. 偏利作用;C. 互利共生;D. 原始合作 9. 以下四种种间关系中,( D )属于正相互作用。 A. 偏害作用; B. 寄生关系; C. 竞争; D. 偏利作用 10. 第一个给生态学下定义的学者为( A )。
A. 赫克尔(Haeckel);B. 坦斯利(Tansley); C. 哈奇森(Hutchinson);D. 埃尔顿(Elton) 11. 下面四个种群参数中,( B )属于次级种群参数? A. 死亡率;B. 种群增长率; C. 迁出率; D. 出生率
12. 逻辑斯蒂增长方程的表达式为,dN/dt=rN(1-N/K),( C )表示种群增长的剩余空间? A. 1/K B. N/K C. 1-N/K D. N(1-N/K)
13. 几何增长模型的表达式为,Nt=λtN0,下面论述中,( D )论述正确? A. λ为内禀增长率,若λ >1,种群数量将增加。 B. λ为内禀增长率,若0<λ<1,种群数量将增加。 C. λ为周限增长率,若λ >1,种群数量将增加。 D. λ为周限增长率,若0<λ<1,种群数量将增加。
14. 根据( A ),可以将植物划分为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跗生植物、草本植物和菌藻植物。 A. 生长型; B. 生态位; C;生活型;D. 生态幅
15. 在渔业生产上,为获得持续最大捕获量,海洋捕捞时,应使鱼类的种群数量保持在( B )水平? A. K; B. K/2; C. K/4; D. 3K/4
16. 在小的种群里,基因频率会随机的增加或减少,我们可以把此现象称为( B )? A. 哈文定律; B. 遗传漂变效应; C. 遗传瓶颈效应; D. 奠基者效应
17. 在湖泊生态系统食物网中,储存能量最多的营养级是( A )。 A. 生产者; B. 初级消费者; C. 次级消费者; D. 分解者 18. 生态系统三大功能类群不包括( C )。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非生物环境; D. 分解者 19. 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会超过( C )。 A. 2~3个; B. 3~4个; C. 5~6个; D. 8~10个。 20. 在三种生态锥体中,( D )是不可能倒置的。 A. 数量锥体;B.年龄锥体 C. 生物量锥体; D. 能量锥体 21. 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A )。
A. 坦斯利(Tansley); B. 克列门茨(Clements); C. 苗比乌斯(M?bius ); D. 赫克尔(Haeckel)
22. 生物群落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B )。
A. 坦斯利(Tansley); B. 苗比乌斯(M?bius);C.埃尔顿(Elton); D. 格林尼尔(Grinell)。 23. 从下列生物类群中,选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D )。 A. 树木; B. 鸟类; C. 昆虫; D. 蚯蚓 24. 单元顶级群落中的“顶级”是指( C )。
A. 土壤顶级; B. 动物顶级; C. 气候顶级; D. 地形顶级 25. 在原生演替中,最早进入裸地的物种是( C ) A. 优势种; B. 建群种; C. 先锋种; D. 顶级种
26. 群落交错区(ectone)比相邻的任何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都高,主要与( D )有关。 A. 捕食; B. 竞争; C. 干扰; D. 环境异质性
27. 关于群落性质分为两派,即机体论学派和个体论学派,以下叙述不属于机体论学派观点的是( D )。 A. 群落是有组织的系统; B. 群落在自然界真实存在; C. 群落不是分类的产物;
D. 群落与群落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28. 以下关于生态系统发育过程中的特征变化不正确的是( )。 A. 幼年期P/R>1,成熟期P/R接近1; B. 成熟期营养物质循环比幼年期更封闭; C. 幼年期K-选择者多,成熟期r-选择者多;
D. 幼年期食物网简单、呈直线型;成熟期复杂,呈网状。 29. 下面( D )属于生态等值种。
A. 水稻与棉花; B. 水葫芦与芦苇; C. 苹果树与橡胶树; D. 非洲大戟属植物与美洲仙人掌植物 30. 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霸王鞭,分属仙人掌科和大戟科,但它们都以小叶、肉质化的茎来适应干旱生境,这种现象称为( A )。
A. 趋同适应; B. 竞争; C. 互利共生; D. 趋异适应。 31. 林德曼效率描述的是两个营养级间的( A )。 A. 能量关系; B. 信息传递; C. 物质循环; D. 营养关系 32. 赤潮的形成主要与下列哪种因素的关系最为密切?( C )
A. CO2浓度的升高; B. 水体温度的变化; C. 水体富营养化; D. 水体重金属污染 33. 生物休眠的意义体现在( A )。
A. 适应逆境; B. 提高生产力; C. 促进代谢; D. 推迟生育 34. 下列哪项内容与物种形成无关?( D )
A. 出现地理屏障; B. 出现生殖隔离; C. 生态位分化; D. 近亲繁殖 35. 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是( B )。 A. 个体; B. 种群; C. 种; D. 基因库
36. 以独立生活时相比,2个物种间竞争必将导致( D )。
A. 2个种死亡; B. 一个种的重量增加,另一个种的重量减少; C. 2个种的重量等量减少; D. 2个种的重量不等量减少
37. 哈文定律表明,一个种群在满足三个条件下,其基因频率将世代保持不变。请问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这三个条件之列( D )。
A. 个体数量巨大; B. 随机交配; C. 不受干扰; D. 没有突变 38. 物种在自然界中生长的地方最可能是( C )。
A. 生境条件最好的地方; B. 环境条件较稳定的地方; C. 该种竞争能力最大的地方; D. 无天敌的地方 39. ( D)不属于种群水平空间分布型。 A. 随机型 B. 均匀型; C. 构件型; D. 聚集型
40. 生长在高光强环境中的草本植物的光合特点可能是( A )。 A. 补偿点较高,光饱和点高; B. 光补偿点较高,光饱和点低; C. 光补偿点较低,光饱和点低; D.光补偿点较低,光饱和点高。 41. 当谈到某森林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时,这里指的是( A )。
A. 群落的垂直成层性; B. 群落的水平成层; C. 群落的垂直地带分布; D. 群落的镶嵌。 42. 某种植物向环境中释放次生代谢物,排斥其它植物生长的现象称为( A )。 A. 他感作用; B. 抑制作用; C. 竞争; D. 领域性 43. 个体大,寿命长,存活率高的生物的生存对策是 ( B )。 A. r-对策; B. K-对策; C. A-对策; D. G-对策 判断题
( F )1. 根据范霍夫定律,环境温度增加10 ℃,生活在其中的动物的心跳将加快2倍左右。
( F )2. 有效积温法则表明,对蓝鲸而言,从受精卵开始到发育成熟的时间与海洋水体温度密切相关,即
水温越高,发育时间越短;水温越低,发育时间越长。
( F )3. 白蚁与其肠道内鞭毛虫的关系属于一种偏利作用。 ( F )4. 根据标志重捕法得到的数据为种群的相对密度。 ( T )5. 松树属于构建生物。 ( F )6. 水螅属于单体生物。 ( T )7. 磷循环属于不完全循环。 ( F )8. 碳循环属于不完全循环。
( F )9. 按着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可将生态学划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行为生态
学、进化生态学。
( F )10. 经典生态学包括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
生态学。
( T )11. 根据捕食数学模型,理论上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动态滞后于猎物种群数量动态的1/4周期。 ( F )12. 两个猎物由于共享一个捕食者而发生的竞争属于相互干涉性竞争。 ( F )13. 寄生蜂与其寄主的关系及日本血吸虫与人类的关系均属于一种寄生关系。
( F )14. 地衣由单细胞藻类和真菌构成,因此可以说单细胞藻类和真菌属于一种原始合作的关系。 ( T )15. 偏利共生属于一种正相互作用。 ( T )16. 偏害共生属于一种负相互作用。
( F )17. 一种蜜蜂与一种油菜可以彼此提供好处,因此该种蜜蜂与该种油菜属于一种互利共生关系。 ( F )18. 阿利效应(Allee effect)表明,种群密度过高与过低对种群都会产生抑制性影响。密度过高时
对种群产生的不利影响是通过非密度制约因素造成的。
( F )19. 关于种群调节可以分为气候调节学派和生物调节学派,气候调节学派认为密度制约因子在种群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2009年生态学基础考试题习题库to student - 选修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