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指标 :油类,酚类,表面活性剂
生物学指标:细菌总数、大肠菌数
2.水质标准:污水排入水体时采用排放标准等级的重要依据,(我国主要《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14848-93)
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按功能高低依次将水体划分为5类
第10章,
1.格栅的作用:用于拦截较粗大的悬浮物或漂浮物
种类:
按形状:平面格栅和曲面格栅
平面格栅由框架和栅条组成,基本尺寸包括:宽度、长度、栅条间距、栅条至外框距离。 曲面格栅 分为固定曲面格栅和旋转鼓筒式格栅两种。
按格栅栅条的净间距分为:
粗格栅〔50~100mm〕 中格栅〔10~40mm〕
细格栅〔3~10mm〕 栅渣截流量与栅条的间距有关
2.沉淀的4种类型: 自由沉淀 絮凝沉淀 区域沉淀 压缩沉淀
3.表面水力负荷概念:Q/A 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沉淀池单位表面积的流量 4.沉沙池类型:平流式沉砂池 曝气沉砂池 旋流沉砂池
5.沉淀池的类型:平流式沉淀池 竖流式沉淀池 辐流式沉淀池 6.浅池理论:L/H=Vx/Vy 沉淀池越浅,效率越高。(沉淀区增设斜板提高沉淀池分离效果) Ppt: 1.池长为L,池深为H,池中水平流速为v,颗粒沉速为u0的沉淀池中,在理想状态下,L/H=v/u0。 2.L与v值不变时,池深H越浅,可被沉淀去除的悬浮物颗粒u0也越小。
3.若用水平隔板,将H分为3等层,每层深H/3,在u0与v不变的条件下,则只需L/3,就
可将沉速为u0的颗粒去除,也即总容积可减小到1/3。
4.如果池长L不变,由于池深为H/3,则水平流速可增加到3v,仍能将沉速为u0的颗粒沉淀掉,也即处理能力可提高3倍。把沉淀池分成n层就可把处理能力提高n倍
7.气浮法的类型:1.电解气浮法 2.分散空气气浮法 3.溶解空气气浮法(真空气浮法,加压溶气气浮法) 第11章,
1.发酵和呼吸:是分解代谢的两种类型,因为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受体的不同而分类 发酵:微生物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
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不同的代谢产物。
好氧呼吸:是在分子氧参与下的生物氧化,反应的最终受氢体是分子氧,包括脱氢和氧化两个过程(O2
为电子受体)
缺氧呼吸:在无分子氧的情况下进行的生物氧化,只有脱氢过程,没有氧化过程,受氢体是一些简单的
有机物或无机物(氧化型化合物)。
2.好氧生物处理的过程(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P84 图
3.厌氧生物处理的过程 P85图
4.脱氮的机理:1.氨化反应2.硝化反应3.反硝化反应4.同化作用
5.除磷的机理:在厌氧-好氧 或 厌氧-缺氧交替运行的系统中,利用聚磷微生物 厌氧释放磷 好氧(或缺氧)
超量吸磷的特性,来降解磷
6.微生物生长影响因素:
1.微生物营养(BOD5:N:P=100:5:1) 2.温度 3.pH 4.溶解氧 5.有毒物质 7.莫诺特方程(明显是计算):P95
U 比增长速率
Umax 达到饱和浓度时的最大值
U=(Umax*S)/ (Ks+S) S 限制增长的底物浓度
Ks 饱和常数,即U=Umax/2时的底物浓度 第12章,
1活性污泥组成:a细菌b真菌c原生动物d后生动物 2活性污泥评价方法:
A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污泥浓度)、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 B生物相观察 C污泥沉降比
D污泥体积指数 SVI=沉淀污泥的体积(mL/L)/MLSS(g/L) svi=100~150沉降性能好
3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流程:a曝气池b沉淀池c污泥回流系统d 剩余污泥排除系统
图 在P103 4 AB法(P115):吸附—生物降解(Adsorption--Biodegradation)工艺, 5 SBR(P116,P162):主要反应器只有一个曝气池,同时完成曝气沉淀等的功能,其运行可以分为五个工
序
6 氧化沟(P117):又称氧化渠或循环曝气池,是活性污泥法延时曝气的一种变形 7 CASS的作用机理(P117.P118两段话挺像作用机理) 8 膜生物反应器原理(120):
9 曝气设备分类及性能指标:分类:1.鼓风曝气2.机械曝气
性能指标:a氧转移速率b充氧能力c氧利用率 10 除磷脱氮工艺(P159 P160):(重点掌握A2O及改良A2O) 11 活性污泥法的主要工艺参数的设计计算:
A、曝气池的有机容积负荷:单位容积曝气区内单位时间所能承受的有机物(BOD5)量。 Nv:容积负荷,kgBOD5/m3*d
3qv?ρs0(kgBODm?d)qv:与曝气时间相当的平均进水流量,m3/d 5Nv?Vρs0:曝气池进水的有机物浓度(BOD5), mg/L
B 曝气池的活性污泥负荷率:单位重量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所能承受的BOD5的量 kgBOD5kgMLSS?dqv?s0 Ns?X?VNs:污泥负荷,kgBOD5/kgMLSS*d ρX:曝气池污泥浓度,mg/L
C 曝气池的水力停留时间(HRT):污水在曝气池中的停留时间
??HRT?Vqv
D 曝气池的污泥停留时间(SRT,?c):曝气池中污泥全部更新一次所需要时间(污泥泥龄)
V??XV??XSRT????Xqvw??Xr?(q?qvw)??Xe
E 污泥回流比:曝气池中回流污泥的流量与进水流量的比值。
R=qvr/qv
12 污泥负荷:单位重量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所能承受的BOD5的量(在微生物代谢方面的含义就是
F/M比值)
13 有效容积(有机容积负荷:单位容积曝气区内单位时间所能承受的有机物(BOD5)量。) 14 水力停留时间:污水在曝气池中的停留时间
15 污泥龄:曝气池全池污泥平均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
16 需氧量:曝气池内活性污泥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和微生物的正常代谢活动所需要的氧气量 17 回流污泥浓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SVI值:污泥体积指数 混合液沉淀30min后 每单位质量干泥形成的湿污泥的体积 mL/g SVI=沉淀污泥的体积(mL/g)/MLSS(G/L) SVI=100~150沉降性能良好;SVI>200沉降性能差;SVI值过低,污泥絮体细小紧密,含无机物多,
污泥活性差
19 污泥膨胀及控制方法:
类型:A丝状菌性污泥膨胀(主要发生);B非丝状菌污泥膨胀 《成因:主要是污水水质》 措施:1控制曝气量 2调整pH值 3如氮磷的比例失调,可投加氮化合物和磷化合物
4投加一些化学药剂(如絮凝剂等)
5城市污水厂的污水在经过沉砂池后,跨越初沉池,直接进入曝气池。
第13章
20 生物膜法的净化过程(吸附,稳定)
生物膜由好氧和厌氧两层组成,有机物的降解主要是在好氧层内进行。在生物膜内、外生物膜与水层之间进行着多种物质的传递过程。
a空气中的氧溶解于流动水层中,从那里通过附着水层传送给生物膜,供微生物用于呼吸; b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则由流动水层传递给附着水层,然后进入生物膜,并通过细菌的代谢活动而被降解。 c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如H20等则通过附着水层进入流动水层,并随其排走,而C02及厌氧层分解产物如H2S、NH3以及CH4等气态代谢产物则从水层逸出进入空气中。
21 生物滤池工作原理和优缺点
原理:含有污染物的废水从上而下从长有丰富生物膜的滤料的空隙间流过,与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充分接
触,其中的有机污染物被微生物吸附并进一步降解,使废水得以净化;
主要的净化功能是依靠滤料表面的生物膜对废水中有机物的吸附氧化作用
优点:a运行费低 b技术控制要求低 c出水时负荷低时,硝化程度较高,但悬浮物较高 d剩余污泥量少 e泡沫问题很少
缺点:a基建费高 b气候的影响较大 c蝇多、味大 d出水悬浮物较多
22生物接触氧化法优缺点:
优点:a生物接触氧化池内的生物固体浓度高于活性污泥法和生物滤池,具有较高的容积负荷(可达
3.0~6.0kgBOD5/m3.d);
b不需要污泥回流,无污泥膨胀问题,运行管理简单
c水流属完全混合型,对水量水质的波动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d污泥产量略低于活性污泥法
23 曝气生物滤池的构造和工艺类型:
构造:池体 ,布水系统,承托层,滤层,反冲洗系统。 工艺类型:下向流式 上向流式(BIOFOR ,BIOSTYR) 第15章
1厌氧消化的机理:是指在厌氧条件下由多种(厌氧或兼性厌氧)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使有机物分解并产
生CH4和CO2的过程。
A两阶段理论:1发酵(气化)阶段,又称产酸阶段或酸性发酵阶段 2产甲烷阶段(气化阶段),又称碱性发酵阶段; B三阶段理论: 1水解、发酵阶段
2产氢产乙酸阶段:产氢产乙酸菌,将丙酸、丁酸等脂肪酸和乙醇等转化为乙酸、H2/CO2 3产甲烷阶段:产甲烷菌利用乙酸和H2、CO2产生CH4; C四类群理论:同型产乙酸菌:将H2/CO2合成为乙酸
2厌氧生物处理的主要工艺类型:a化粪池b厌氧生物滤池c厌氧接触法d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e分段
厌氧处理法f厌氧膨胀床和厌氧流化床g厌氧生物转盘h两相厌氧法
第16章
1化学混凝法(机理P292、常用的混凝剂、影响因素) 机理:a、压缩双电层 b吸附架桥作用 c网捕作用
混凝剂:无机盐类(铝盐:硫酸铝明矾;铁盐:三氯化铁。硫酸亚铁,硫酸铁) 高分子混凝剂(聚合氯化铝 聚合硫酸铁) 影响因素:水温,pH,水质(杂质的成分性质浓度),水力条件 2吸附法(主要吸附剂)P309,P314:
a硅藻土b活性炭c硅胶d活性氧化铝e沸石分子筛f吸附树脂g腐植酸类吸附剂 3高级氧化技术P305:
特点:a高氧化性b反应速率快c提高可生物降解性,减少三卤甲烷和溴酸盐的生成
代表性工艺:a Fenton试剂 b H2O2/UV工艺 c 湿式氧化(WO)和催化湿式氧化(CWO)工艺 4膜析法的类型:a渗析法b电渗析法c反渗析法d超滤法 第18章
1污泥的来源:a初沉污泥:来自污水处理的初沉池b剩余污泥:来自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二沉池或生物反
应池c消化污泥:经过厌氧消化或好氧消化处理后的污泥d化学污泥:用混凝,化学沉淀等化学方法处理污水时所产生的污泥 2污泥含水率与体积的关系:
V=Vo(100-Po)/(100-P) Po初始含水率 Vo初始体积 P浓缩后含水率 V浓缩后体积
3城镇污水二级处理厂污泥处理典型流程(污泥浓缩、稳定、脱水、最终处置)” 流程:储存—浓缩—稳定—调理—脱水—干化—最终处置
储存:调节污水处理系统污泥的产生量和污泥处理系统处理能力之间的平衡 浓缩:为减少污泥体积,分自然浓缩(重力浓缩 气浮浓缩)机械浓缩
稳定:减少有机物含量致病微生物含量, 方法有厌氧消化 好氧消化 化学稳定 调理:提高污泥脱水性能
处置:卫生填埋 用作绿化用肥 农家肥料 建筑材料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重点(已整理)(DOC)(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