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努力扩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规模。 技师学院的高级班、 技师(预备技师) 班在校生的比例达到 50%(或者 1200 人) 以上, 年组织企业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训 500 人以上; 高级技工学校高级班在校生比例达到 30%(或者 800 人) 以上, 年组织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 400 人以上; 国家级重点技校高级班在校生的比例 20% (或者 300人) 以上, 年组织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 200 人以上。
3、 着力提高高技能人才培训质量。 在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通过校企合作着力提高分析、 解决生产实际难题的能力, 确保高级工、 技师(预备技师) 考评合格率 80%以上, 对口就业率 90%以上, 用人企业认可满意度 80%以上。
三、 实施要求
实施“十校百企” 工程, 关键要找准企业和院校的对接点, 注重在载体、 途径和方法上下功夫, 不断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 院校和有关企业要因地制宜、 不拘一格、 突出特色, 积极探索多种模式和灵活有效的合作形式, 共同搭建对接平台。
1、 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平台。 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将共同搭建常州市技工院校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平台, 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信息服务。 各企业要积极为“平台建设” 提供人才需求信息, 为技工院校毕业生提供丰富的就业岗位信息; 各技工院校要及时提供毕业生就业信息, 实现毕业生就业信息与企业需求信息紧密对接, 拓宽毕业生和企业方便快捷的双向选择渠道。
2、 人才交流对接平台。 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挂职制度, 技工院校要派教师到企业挂职, 顶岗实践, 参与产学研活动, 系统掌握相关业务技术流程, 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 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 以提高实践教学技能, 建立企业优秀人才到技工院校兼职制度, 聘请优秀企业家、 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员, 作为特聘教师到院校授课, 形成校企人才交流机制。
3、 课程改革对接平台。 建立院校专业设置、 课程内容改革与企业发展联动的促进机制。 校企共同研究一体化教学内容、 教材和课程体系, 根据企业人才层次和数量需求变化, 引导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推动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逐步实现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备与职业活动零距离、 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 增强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紧密性和有效性。
4、 物质交流对接平台。 加快校内校外基地建设, 大力推行“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 与“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车间” 的做法, 建立校企合作的物质交流平台。 选择一批优秀企业、 行业协会和产业集群, 分类建立学生实习基地, 以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5、 技术交流对接平台。 充分发挥企业和院校各自优势, 校企联合建立“技术研发中心” 或“名师工作室”, 共同研发新材料、 新工艺、 新技术与新产品, 建立校企合作的技术交流平台, 不断提升技工院校的办学水平, 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
四、 保障措施
1、 加强领导。 成立常州市“十校百企” 工程领导小组, 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 督查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各项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推动工作的展开。 各院校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制定本单位“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方案并推动组织实施。组织机构由学校领导和教学骨干, 有关行业、 企业的领导, 人力资源部门和技术骨干组成, 其中行业、 企业代表要占一定比例。
2、 合力共推。 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将充分发挥部门综合协调与指导服务的职能, 建立协调共推的协作机制, 共同推动技工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 毕业生就业、 科技成果转化、 企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协调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 促进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3、 强化考核。 各技工院校要按照本实施方案抓紧建立机构、 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 确定具体的工作进度,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上见实效。 市经信委将“十校百企” 工程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建立现代职工培训制度的重要内容进行部署和安排, 并将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效作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市人社局建立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统计、 检查评估、 考核和通报制度, 并将“十校百企” 工程纳入技工院校“十项目标” 考核指标体系每年年终进行考核评比。
4、 表彰激励。 建立激励机制, 根据行业企业和技工院校培养紧缺型职业(工种) 高技能人才数量和工作绩效, 按照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办法给予适当补助。 对“十校百企” 工程中取得显著成效的技工院校和企业, 给予表彰或奖励。
5、 跟踪服务。 拟成立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会, 围绕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主题和“十校百企” 工程的相关工作, 组织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 校企合作调研、 技术交流、 文化共建等合作活动, 研究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的有效办法, 探索全方位多元化的合作模式, 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评估指标体系, 对校企双方进行监控和考核评估, 推动“十校百企” 工程顺利开展。
五、 实施步骤
1、 组织发动。
****有限公司作为上海简爱科技有限公司在注重人才培养的同时, 更重点关注人才梯队的建设, 不断壮大和完善人才队伍。 项目小组作为独立开展工作的研发团队, 对其人才培养计划根据团队内部分工不同, 将分为负责人、 核心成员和其他成员三个层次。
一、 项目负责人的培养
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整个团队的工作, 重点做好管理协调、 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工作。 团队负责人应着重抓好核心成员的培养, 建立良性循环的团队内部三级人才自我培育机制, 努力创造条件, 搭建好平台, 按发展方向着力培养出具有国内外一流研发水平的团队。 项目负责人要在不断提高自身水平的同时, 特别强化和提高专业发展的预见性、 专业研究方向的决策能力和团队人力资源管理及协调能力。
二、 项目核心成员的培养
项目核心成员是整个团队的中坚力量, 是各个专业方向的核心人才, 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研发水平和科研项目管理水平, 带领专业研究小组完成创新项目的研发工作; 另一方面需要承担对专业小组中的其他人员“传、 帮、 带” 的工作, 做好团队内部三级人才后两级的自我发展工作。
三、 项目其他成员的培养
项目其他成员主要是在项目负责人和核心成员的指导下, 通过各种方式, 不断提升自身研发水平和综合素质, 养成扎实、 严谨的工作作风, 尽快成长为核心成员。
目前, 公司科研团队人员以中青年为主, 中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也成为人才培养的基础, 为确保团队人才培养的可持续, 制定如下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
(一) 实施原则
立足现实、 着眼长远、 讲求实效
(二) 实施对象
公司项目研发团队成员(包括项目负责人、 核心成员以及其他成员)。
(三) 实施目标
根据企业内部人才队伍建设、 干部队伍建设、 专业队伍建设、 科研工作开展以及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实施情况, 指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 激发团队成员的学术潜能和研发热情, 引导成员主动自觉参与到团队工作和管理中来, 提升自身的业务合作和专业研发能力。 以增强成员的研发能力为重点, 加大对研发工作的支持、 投入和激励力度,全面提高成员的学术水平、 研发能力和创新意识。 以建立一支素质优良、富有激情、 勇于创新、 适应创新的团队为目标。
(四) 实施内容
1) 专业指导: 根据实际需求, 对专业领域核心人才重点培养,使其成为改专业优秀的技术导师, 为该专业其他成员传授技术经验及研发方法, 同时也提高其自身的学术水平。
2) 小组培养: 推行“核心成员骨干+技术小组” 的人才培养模式, 将优秀的研发成员按重点划入项目研发梯队, 以培养、 锻炼研发成员的团队意识, 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
3) 进修培养: 大力支持和资助团队中优秀成员的提高及进修过程, 根据团队业务需要, 每年有计划的选派优秀骨干成员前往国内外高层次的院校、 研究所进修, 以提高团队业务能力和研发水平。
4) 前沿跟踪: 统筹并有计划的安排优秀成员参加国内外重要的学术论坛及研讨会, 及时了解专业技术的前沿信息, 跟踪相关技术的最新情况及发展水平。
5) 思想交流: 项目团队中的成员, 不定期的进行思想交流,针对工作、 研发过程及专业领域进行研讨, 相互学习, 相互提高。
6) 建言献策: 团队成员在工作中应积极建言献策, 加强团队大局观和责任意识, 在今后工作中能尽快的融入并转换角色。
7) 实践锻炼: 根据团队成员的不同经验、 专业和特点, 有计划的对培养对象进行实践锻炼, 帮助他们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使其尽快的成才起来, 提高团队的组织领导力。
8) 人事制度: 建立有效的人才管理制度, 在岗位聘任上实行以实力竞聘上岗, 避免出现论资排辈, 对团队中确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 破格晋升, 确保人才激励的公平公正公开。
9) 分配制度: 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 实现多种分配形式兼备,薪酬体系灵活, 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
10) 创新与成果转化: 鼓励团队成员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和著作,鼓励成员的创新和研发成果转化, 鼓励成员积极申报专利及知识产权等, 建立良性的研发创新循环体系。
通过对研发人员的人才培养, 树立科学人才发展观, 善于发现人才, 合理培养人才, 有效使用人才, 完善人才培养制度, 才能使得企业与员工得以可持续的发展。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人才培养计划方案.doc(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