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124、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1)等级规模法则:1913年奥尔巴哈指出,通常人口规模居第2位的城市其人口为人口为居第1位城市人口的一半,第3位城市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3,以下类推。(2)首位城市法则:首位城市比其他城市大许多倍,不一定国家首都都是首位城市,地区中心也可以成为首位城市,一国也可有两个首位城市,发展中国家首位城市法则比较明显。(3)农村聚落体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村庄和集镇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125、城市区位:(1)从防卫出发:河流—巴黎、海洋—波士顿、东京、制高点和隘口—奥地利萨尔斯堡、雅典、潼关、娘子关;(2)交通:水运——在河流附近或沿河分布、河口处;陆运——丝绸之路、铁路、公路;海上交通——世界最大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126、城市与自然环境:(1)地质环境:特别突出的是地震;(2)地形:平坦而地势稍高的地形是比较理想的;(3)气候:多雨地区考虑到防洪和排水,寒冷地区注意取暖、防冻,热岛效应问题等。(4)水资源:为城市居民提供数量充足、质量符合要求的水,还要注意排除污水;(5)城市的生物环境:城市绿地建设。
127、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1)集聚力:即向心力,驱使居民和某些居民部门向市中心集聚,具有交通方便、社会条件优势如知名度。(2)离散力:向相反方向,驱使其转向郊区。城市中心经济效益下降、声望下降等,郊区高质量住宅区吸引加速城市的分散。 128、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1)同心圆模型:芝加哥大学伯吉斯提出,分5个同心圆地带:中心商务区、过渡带、工人家庭带、中产阶级住宅带、通勤带。(2)扇形模型:美国霍伊特提出高租金住宅区从市中心商业区开始,沿方便的交通线向另一远处高租金住宅区延伸,最后彼此相联成一个扇形。(3)多核模型:美国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城市不断向外扩大,并出现新的郊区有自己的核心。原因是城市的多样化功能不断出现。
129、城市景观:即城市的总体景象,指城市的景象、形态等组成的城市地区的特色。(1)最明显的是城市建筑高度:帝国大厦102层381米,国际贸易中心110层411米;(2)与著名建筑物相联系,成为该城市的象征和标志,如伦敦的塔桥、巴黎的铁塔和凯旋门、莫斯科的红场与克里姆林宫、悉尼的歌剧院;(3)是城市的格局,如华盛顿体现了美国的国家意识即民主和法制;(4)是城市与环境协调所形成的风格:如杭州西湖、威尼斯的小桥。 130、城市感知:城市的景观给人们带来的印象是不同的。从城市景观来说,给人感知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路、界、节点、区和路标。
131、集镇: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过渡性聚落。(1)具有工业生产活动的乡村;(2)集市:乡村地区定期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
132、按形态对乡村聚落进行分类:(1)密集型农村聚落:多出现在人口密集的旱作农业地区。街道式村落、城市绿地的环形村落、棋盘式的村落。(2)分散型农村聚落:分布在地形条件不好或特殊的生产地区如水稻地区的村落、西欧孤立的农场。(3)半聚集型农村聚落:最典型的是山区小村和法国式的村落。
133、活动型村落:没有固定地点而是随着季节的变化或暂居地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变化而不停地改变居住地,多分布在草原半干旱区、牧区、少数山区。
134、特殊类型:(1)美国单户型:美国中西部和大平原地区,常见一种分散的聚落景观,其社会基础是土地的私有制。(2)集体农场型:在前苏联、东欧和以色列,由于土地公有,政府组织下在地广人稀地区建立的居民点,我国东北、新疆、甘肃、云南等地。(3)经营性农场:非自然形成的村落,与集体农场相比,生活服务设施较差,经营性较强,居民的社会组织程度较低。
135、旅游业:是指为旅游者自居住地到目的地再回到居住地的旅游活动全过程服务的全部相关企业的总和。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旅游活动及旅游业发展、形成条件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
12
136、旅游的构成要素:(1)旅游主体——旅游者;(2)旅游客体——旅游产品;(3)旅游媒介——旅游业和贯穿在其中的旅游活动(指以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存在和发展为依托,由旅游者、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互为条件、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137、旅游客源地:产生旅游者的地域。旅游动机产生的条件是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和闲暇时间,欧洲和北美是世界传统的客源地,亚太地区是一个新兴的客源地。
138、旅游目的地:旅游吸引物比较集中,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具备旅游功能的区域。包括地中海、加勒比海、东南亚、肯尼亚、阿尔卑斯山等地。
139、客源地和目的地的关系:(1)客源地和目的地相一致:英国、日本、加拿大、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挪威等国,(2)相对应:西欧对地中海、北美对加勒比海、东北亚对东南亚等。(3)分散与集中:如北京的客源分散。
140、旅游动机:直接推动一个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是旅游行为形成的基础。(1)田中喜一分类法:心情、身体、精神和经济动机。(2)麦金托什分类法:身体健康、文化、交际、地位与声望。
141、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1)性别:男子多把动机付诸实施,女性多犹豫、迟滞、稳重;(2)年龄:年轻人产生动机易、实施快;中年人求实求稳;老年人喜爱清静而交通方便、怀古或访友需要。(3)身体健康:影响动机的产生及强度。(4)经济能力:(5)余暇时间;(6)心理因素:个人的爱好、兴趣、专业、对生活的态度、对周围环境的知觉、受教育程度及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7)社会因素:政治、经济、文化及治安等。
142、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1)感知环境:人们把进行旅游决策时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感知环境的影响还表现在居住地与旅游地的距离上;(2)最大效益原则:A、最小的旅游时间比;B、最大的信息收集量:最有名的、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旅游资源;(3)旅游偏好:年龄、职业、学历。
143、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具有吸收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存,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的。其形成条件有两点:(1)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2)对旅游业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44、旅游资源的特征:(1)在空间上的广泛性和区域性;(2)在时间上具有变化性;(3)经济价值的不确定性;(4)认知性和非旅游功能性。
145、对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1)体验性评价:对旅游资源的质量体验而作出的评价;(2)技术性评价:对旅游资源进行特定旅游活动的适宜性进行技术分析。(3)综合性评价:选取多项恰当的因子和开发条件,并综合考虑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对旅游资源较为评价的一种方法。
146、旅游地分类: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和古迹、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旅游渡假区、主题公园。
147、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1)经济方面:A、旅游业的经济特征:无形的出口产品、零散的综合产品,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B、旅游与经济发展:取决于开发地区的资源状况、经济结构和地理区位;C、赚取外汇,改善收支平衡;D、劳动密集性的行业;E、旅游税收:增加外汇收入和各种税收;F、调整一、二、三产业经济结构;G、消极影响:旅游过度超前发展,是一项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可以引起通货膨胀、抬升土地价格。(2)环境方面:A、旅游与环境的关系:独立关系、冲突关系、共生关系;B、旅游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植物、动物、水质量、大气质量、地质;C、旅游对人文环境的影响:a风景区:建筑污染、带状发展和蔓延、基础设施超负荷、与本地居民隔离、交通堵塞;b、城市基础设施:设计良好、造型美观、位置适中的宾馆是城市环境的一种财富,但造成城市用地紧张。(3)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A、旅游地居民态度从欢迎到憎畏,担心自己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
13
式会受到冲击;B、示范效应: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地社会中,引起旅游地居民的思想变化,对落后地区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可以提高当地人生活水平,一些有争议的都市价值观和腐朽的东西传播开来。C、社会道德:色情、犯罪、赌博被认为是旅游业带来的灾难。D、宗教:宗教圣地为迎合旅游业而发展,失去其宗教意义,把旅游接待看作一种重要的收入来源。D、语言:语言的使用直接反映该国的文化力量,是衡量国际旅游业的社会影响的尺度,但威胁着旅游地语言的纯洁性。E、健康:有助于公共健康设施的改善,也可能引起健康标准的倒退,旅游者把疾病带到所到之处或受旅游地疾病的影响。(4)旅游对区域文化影响:A、促进文化的变更和交流;B、引起传统文化形式(工艺品)的复兴或倒退。
148、行为地理学: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49、环境感觉:地理环境作用于人们的分析器官所引起的认识过程,反映地理环境的个别属性。
150、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过程,反映地理环境的总体属性以及个别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区域分析与规划(崔功豪)1
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其基本属性:(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2、区域的高度相关性:一是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他区域,称为匀质区域;二是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3、区域的本质特性:一是整体性,使区域内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二是结构性:区域的构成单元,按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具有层次性、自组织性、稳定性。 4、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是一门有关区域或空间系统的治理、开发、管理的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研究对象:区域是一个能动的机体或区域系统。
5、区域科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1)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要素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时空规律;(2)研究区位、聚落、城市化地区和全球性区域系统以及人类居住方式、经济活动、资源有效利用在自然环境背景下所有活动的地域差异;(3)对存在于区域内的各种行为单位利益及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并系统地探讨解决区域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方法,提出区域发展的优化模式。
6、区域发展的新变化和区域研究的新动向:(1)改变区域资源的观念:信息资源和人才观念;(2)扩大区域研究范围:从参与市场竞争的角度和运用新国际劳动分工的理论,强化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区外、国外的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建立起内外结合的经济运转系统,促进区域的发展;(3)确立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区域研究的主题,其基本原则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的主要目的。
7、区域规划: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区域规划的发
14
展过程:(1)资源开发;(2)加快落后地区发展,加强地方城市建设、解决区域之间平衡问题;(3)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8、区域分析: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主要内容包括:(1)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2)区域经济分析;(3)区域发展分析。
9、区域分析方法:(1)地理学的比较法:常用实际考察法、统计图表法、地图和遥感技术法等;(2)经济学的分析法:均衡分析、动态分析、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投入产出分析、边际分析、实物分析、价值分析、结构分析等;(3)数学的模拟法:数理统计(回归分析、趋势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随机过程分析)、运筹学(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图论)。 10、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技术条件。
11、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其特性如下:(1)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存在矛盾,即经济学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希缺性;(2)区域性:任何一种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有明显的地域差异;(3)整体性:每一个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
1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1)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13、区域自然资源评价原则:(1)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生产布局的要求出发才能避免盲目性;(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
14、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1)量的评价:服务年限和远景需求量;(2)质的评价: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需求上的迫切性;(3)关于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和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的效率,地域组合评价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4)关于自然资源的可能利用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经济前提;(5)关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效应的评价。
15、人是具有多种自然、社会属性的综合体,其集生产、消费于一体,是进行社会活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主体。作为生产者的人口即劳动人口,必须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技能与经验结合而形成的劳动能力。
16、作为生产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1)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2)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3)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 17、作为消费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1)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的供给。(2)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3)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
18、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1)区域人口数量分析:性别构成、年龄构成、职业构成、民族构成(2)人口增长分析: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生育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3)人口质量分析:人口的身体素质、人口文化技术构成、人口的思想素质;(4)劳动力供应分析:适龄就业人口、未成年就业者、老年就业者、求业人口、就学人口、家务人口、军队服役人口、其它人口。(5)人口的分布分析:人口密度、人口比重。
19、适度人口指与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活力所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即最高人均收入)相
15
适应的人口。
20、人口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以及智力、技术等,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符的物质生活水平下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1、人口适度和人口承载力问题的出发点:人口发展必须与区域物质资料的生产和资源的供给水平相适应,必须与生态系统的载荷能力及其动态平衡相适应,人口数量的增长还必须与质量的提高相适应。
22、研究适度人口应注意:(1)因地而异;(2)因人口的消费标准而异;(3)因经济生产力的技术水平而异;(4)因时间而异。
23、技术:是人类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或活动。
24、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先进,利用范围越广,经济价值越能充分体现;(2)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3)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4)技术进步还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
25、技术引进:关于制造产品、应用生产方式、提供服务的系统知识的转让,但不包括货物的单纯买卖或租赁。它是从国家的角度看技术转让。技术转移:从地区的角度来看技术转让。
26、技术转让或转移的优点:(1)可以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为发展羸得时间;(2)可以节约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试制费用;(3)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4)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
27、技术转移或转让分类:(1)按方式与途径:无偿转让(不需付出报酬)、有偿转让(需要支付转让费用)。(2)类别:简单的技术转移、吸收型、垂直、水平。
28、影响技术转让和转移的因素:需求障碍、资本障碍、自然资源障碍、劳动就业障碍、技术人力资源障碍、规模障碍、基础设施障碍、文化障碍、时序障碍。 29、技术选择标准:高产出、社会极限生产、高积累、时间系列。
30、中间技术:发展中国家宜采用易推广、消化的,比那些最新和最先进的资本密集型技术更简单、更廉价、更易于维修,同时比初级原始技术更优越的适用技术(符合引进国或区域的特殊条件而且能取得最大效果的技术)。
区域分析与规划2
31、衡量技术是否为适用技术的目标:环境目标、社会目标、经济目标。
32、技术选择的原则:(1)有利于提高当地的技术水平;(2)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3)新技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并同时考虑市场容量问题;(4)应满足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要求。
33、国民生产总值: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规模。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区域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外区域的劳动者报酬和资产收和减去支付给外区域的劳动者报酬和资产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收入概念,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概念。
34、联合国规定不发达国家的三项标准:(1)每人平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250美元;(2)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10%;(3)识字人数占全国人数的比重低于20%。 35、以国民生产总值为指标进行区域分析时,既要考虑总量指标,也要考虑相对量(人均)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王恩勇人文地理学考研总结(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