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仅以此为礼,献给所有的“留守学生”,祝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幸福成长。
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引发了民工潮的涌动。据《参考消息》报道,2003年全国外出民工有9900万人,并且每年以500万左右的数字增长。外出务工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有子女求学的年轻父母。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孩子不能跟随父母外出,只能寄居在亲戚朋友或老师那里,成为了\留守一族\。这支规模日渐庞大的“留守学生”大军中的很多孩子,无法享受同龄孩子的“花季”、“雨季”,其心理的健康成长面临着许多问题,随之引发的大量问题需要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天长日久,这些\留守学生\就有可能变成人格心理存在一定障碍的新一代国民。
“留守学生”人数众多,已经形成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他们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应有的父爱、母爱。更为重要的是,超过半数的“留守学生”只能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在一起生活。这势必会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心理发展等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通过对大量材料的研究分析,并进一步谈话了解,我们认为\留守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寄居家庭的负面影响。祖辈们的唠叨,独处时的孤单,课余时间的无聊,没有父母的关爱,缺少同龄孩子的乐趣,等等,这些构成寄居家庭的共同特点。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留守学生\容易出现自卑孤僻,不合群、说谎等心理障碍。因为缺少与父母的语言交流,更缺乏情感的沟通和亲情的呵护,造成“留守学生”情绪消极,不愿与人交往。这种源于自我保护的自卑胆怯心理更是让许多“留守学生”自我封闭,如果长期监管不力则极易形成小团体意识。“留守学生”中有一部分家庭条件优越,生活无忧无虑。因缺少管教,孩子有了钱,反而滋长了一些不良行为,比如消费无节制,比阔气,喝酒、抽烟,甚至花钱请人代写家庭作业。
二、代理监护人与\留守学生\之间的巨大差异。由于年龄上的差距,直接造成两者之间心理、思想、行为等差异。由于想不到一块,因而也就\说不到一块儿\,无法经常沟通。代理监护人对学生的所作所为,更多的表现为看不惯,不理解。因此,学生在心烦或感到委屈、受到欺侮时,选择不向代理监护人诉说,也就不足为奇了。部分监护人自身性格暴躁、嗜好赌博、语言粗鲁、出口成脏,又起到了反面的示范作用。
三、教育方式存在一定问题。第一,说教多。表现为成天地唠叨。学生做错事时唠叨,取得成绩时也唠叨。在他们看来,孩子是在一刻不停地提醒下成长起来的。第二,包办代替。许多祖父母、外祖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无限关爱,把学习之外的一切杂务都包办下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较差。第三,溺爱。对孩子的教育多采取放任态度,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关爱有余,近于溺爱。第四,专制。代理监护人往往从安全原因出发,对学生的行为采取简单地限制,学生自由活动空间很狭窄。“留守学生”家庭大多在农村,经济条例不算宽裕。正是通过父母外出打工挣钱才为他们撑起了一片受教育的蓝天,解决了他们衣食的后顾之忧,他们的书包、文具也都是班上比较好的,但很多孩子学习动存在问题,问他
1
们为什么读书,有的孩子说:“可以算账,以后好卖东西。”,有的说:“因为爸爸妈妈希望我读书。”在这些令人心酸回答的背后,是他们糟糕的学习成绩。出现这一问题,既有家长的影响,也有现实生活的暗示,许多托管监护人没有精力、能力教育孩子。同时,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孩子的物质需求得到过度满足,缺乏奋斗精神。这些因素致使“留守学生”学习动机很弱,不愿努力学习,成绩好坏对他们影响不大,失败次数越多,动机越弱,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四、父母缺少跟代理监护人或孩子的经常协调沟通。把孩子放在自己的老人或兄弟姊妹处,做父母的比较放心,所以跟家里的联系很少。偶尔打电话来,也无非是对孩子一顿训斥,或以\不听话,回来一顿打\相威胁。“留守学生”心理承受力差,父母离开以后缺少呵护,常有寄人篱下之感。在学校时没什么伙伴,抑郁得不到及时宣泄,经常有愤世嫉俗的心理,久而久之,必然产生心理问题。
毋庸置疑,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已经成为大趋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学生\的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必将进一步扩大。怎样使\留守学生\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这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是:
一、尽量改善学生的寄居环境。从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学生\寄居在祖辈家里,由于两代人的不同特点,教育难度很大。我们可从改善学生的寄居环境入手,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帮助代理监护人正确对待\留守学生\的教育,改善教育方式,提高成效性。学校主要通过举办家长会,对代理监护人进行专题讲座辅导,使代理监护人懂得\留守学生\的特点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其一,不要因为孩子小,父母又不在身边,而对他们加倍的溺爱。代理监护人应该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更多的关爱,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所想,所需,要多跟他们交流、沟通,但要避免唠叨;其二,要尊重孩子的选择,留给他们一定的空间。要正确引导,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能简单地限制、否定。不能满足的,应加以说明,做通孩子的思想,消除误会,防止产生代沟;其三,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代理监护人及时帮助解决。如果自己不能解决的,我们也应尽力替孩子想办法,出主意,寻求解决办法的途径。如学习上无法指导孩子,我们可以通过电话请教老师或别人。总之,在孩子眼里,我们是非常愿意,也非常努力地帮助他们的。只有这样,孩子心里就不会有孤立无援的感觉,就不会因此而心烦。
2.加强家校联系。寄居家庭更需要教师上门家访,通过家访,老师帮助代理监护人正确分析\留守学生\的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教育措施。在平时,学校还建立家校联系卡制度,要求老师向学生公布电话号码,当学生求助而代理监护人又无法提供帮助时,可以通过联系卡或电话跟老师取得联系。 3.\留守学生\父母远离家乡,但孩子的许多问题因他们不在身边而产生。因此,学校在每学期要发出\给家长的一封信\,告诫他们不应该用一个\忙\字推脱,要经常来信来电。每次来电来信,不能一味地训斥或威胁,而应注重沟通方式,进行耐心地询问、了解,帮助孩子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鼓励孩子的每一个进步。父母对孩子最了解,因此父母与监护人之间应加强联系,了解各种信息,提供施教方法。
学校老师是代理监护人、学生、及学生父母之间的桥梁,当寄居生活已经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时,老师应该及时联系孩子父母,根据孩子的特点,重新选择寄居家庭,尽一切可能减少\留守学生\的心理障碍,以避免出现更大的损
2
失。
二、学校主动出击,营造良好的学习围氛。\留守学生\的问题大多发生在寄居家庭:离开学校,感到孤独;离开老师,变得孤立无援;离开同伴,面对的是唠叨不停的代理监护人......这就是\留守学生\时常感到苦闷的事情。面对这一群体,学校怎么办? 1.给予集体的温暖。孩子远离父母,时常会有孤独感,会有莫名其妙的烦恼,会有伤心时的热泪,因此我们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班集体,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功能。如学校建有\留守学生\的生日档案,在学生生日当天送去一张生日卡片,以示祝贺。当学生取得成绩之后,学校向学生父母和代理监护人送去一封报喜信......虽然这是永远无法代替父母的关爱的,但至少可以使学生的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感情体验得到淡化或抑制。 2.开展心理辅导。学校政教处召开了\留守学生\专题会议,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寄居生活,静下心来,克服困难,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变被动为主动。同时,学校还建立\知心姐姐\信箱,专人负责给学生回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心理等问题,使学生的心理障碍能够得到及时疏通引导。 3.组建假日活动小组。由学校牵头、以自然村为单位组建学生假日活动小组。假日活动小组主要开展以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内容的兴趣活动,如小制作、参观、实践活动等,不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减轻\留守学生\在假日里的孤独感。
4.突出学习上的帮助。由于寄居家庭的特殊情况,学生更需要学习上的帮助。因此,除老师热心辅导外,各村还组建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内学生互相交换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学习难题时力求能够得到及时解决。同时学校与各村的退休老师联系,请求他们的帮助:每周日上午在老年活动室由退休老师帮助解答有关学习难题。
5.开展结对子活动,给\留守学生\寻找代理家长。我们可动员社会上的爱心人士献出他们的爱心,如周末将\留守学生\接回家,与他们共度周末,给他们渴望已久的父爱、母爱,抚平他们容易受伤的心灵。
三、关注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留守学生\这一群体中,不少学生存在着行为、学习、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而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则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重点,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做好相关工作,如:
1.建立档案。在开展调查分析基础上,我们为心理健康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建立专门档案,把问题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各阶段变化情况记录下来,落实重点对象的帮\困\措施,开展个案研究。根据学生表现情况,我们设立进步奖,对那些经帮教而进步较快的学生实行奖励。对本地留守学生进行了摸底调查,对人数、分布情况及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掌握了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并进行登记造册,建立起留守学生数据库。同时,此次调研活动也是一次普及性的关爱行动,使留守学生群体感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团组织的关爱和温暖,促进了交流,加强了沟通。为进一步加强对留守学生数据的掌握,扩大关爱工作覆盖范围,为集中管理服务工作奠定了基础。对\留守学生\的这些档案一定要有专人管理,要注意保护好他们的隐私,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加强领导,构建关爱网络。成立相关组织机构,切实把关爱留守学生的管理服务工作落在实处。
2.结对帮教。建立\一对一\帮教机制,每个辅导老师联系1—2名学生。学校要求他们深入问题学生家庭进行家访,跟问题学生交朋友。对寄居家庭建立\
3
月访\制度,在每个月底由辅导老师把家庭教育及学生情况反馈给课题负责人,共同商讨问题的解决办法,也可请社会上的热心人参与其中,给\留守学生\送去实实在在的关爱。动员各方面力量,加强“留守学生之家”试点建设工作,社区、学校、村社试点成立了“留守学生之家”,制定了“留守学生之家”工作制度、青年志愿者工作制度,对“留守学生之家”开展活动的时间、内容进行具体安排。在全县未成年人维权行动月中,团委可联合公安、司法等部门组织优秀青少年维权岗与 “留守学生之家”结对,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向留守学生之家捐款、捐物。各级关工委动员老同志参与“留守学生之家”建设活动,关心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深入开展“手拉手”活动,组织学校团队组织与“留守学生之家”结对,组织广大团员、少先队员与留守学生结交伙伴,引导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关爱、互相激励、共同成长。向社会发出关爱留守学生倡议书,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为“留守学生之家”捐款、捐物。
3.重点突破。在\留守学生\中,有些情况比较严重:逃学,夜游,对立情绪......经个别教育,效果仍不明显的,可召开专题会议,从学生的心理问题着手,逐个分析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可能原因。然后会同班主任、学校领导开展集体家访,与代理监护一起,共同商讨教育措施;找问题学生面对面交谈,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帮助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多管齐下,分解落实,力求重点突破。在问题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觉得,学校领导适时出面帮助解决,效果会更好。
4.完善关爱留守学生的长效机制。要进一步做好加强留守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组织专门力量,对各地贯彻落实的情况进行督查。进一步健全留守学生关爱网络体系,建立起以各级团组织为主体的关爱网络,以教育部门为主体的学校教育网络,以先进青年群体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络,以政法部门为主体的法律保护网络。并把服务范围扩大到学龄前儿童和双亲缺失儿童。
5.继续抓好“留守学生之家”建设工作。在学校、社区、村组新建一批“留守学生之家”。进一步完善“留守学生之家”工作制度,动员社会力量为“留守学生之家”建设捐款、捐物,充分发挥“留守学生之家”作用,使其真正成为留守学生的温暖之家。推进“留守学生济困助学”行动。争取各方支持,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关爱贫困留守学生的济困助学行动,按条件和程序向经济困难的留守学生发放助学金,解决其实际困难。
4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