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附中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历史试卷
2013年11月
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火的使用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早知道人工取火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2.下面这些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一个北京人在原始森林中用弓箭射死了一头野兽 B.大家很高兴,马上钻木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 C.并将吃剩下的野兽肉放入陶罐内,待明天食用
D.晚上,大家住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
3.随着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原始人类学会了种植庄稼,开始了原始农耕生
活。其中以水稻为主要种植作物的是( )。
A.河姆渡原始居民 B.半坡原始居民 C.大汶口原始居民 D.山顶洞人 4.下列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使用骨针缝衣 ②使用天然火 ③种植水稻 ④制造色彩艳丽的彩陶 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④③②① D.①③②④ 5.我们说自己是“炎黄子孙”,是因为( )。
A.中国人善于想象 B.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
C.中华民族的锐意进取精神 D.华夏族是由黄帝和炎帝部落融合而成 6.领导人们治理洪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 )。
A.炎帝 B.黄帝 C.舜 D.禹 7.夏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这一年属于( )。
A.21世纪70年代 B.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
C.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8.长篇小说《封神演义》中的故事传说大约发生在( )。
A.黄帝时 B.夏朝时 C.商末周初 D.春秋战国
9.河南殷墟遗址被列为2006年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的审议项目。你认为殷墟遗址申
报世界文化遗产最主要是因为它向人们展现了哪个王朝的社会风貌(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10.《荀子》中“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是对哪个朝代的什么制度的描
述( )。
A.尧舜时禅让制 B.夏朝的世袭制 C.西周的分封制 D.商朝的盘庚迁都 11.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 )。
A.铲除商的残余势力 B.保卫镐京 C.发展社会经济 D.巩固统治 12.《论语》云:“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 )。
A.晋文公称霸 B.齐桓公称霸 C.勾践称霸 D.楚庄王称霸 13.战国初期,分晋的三家是( )。
A.齐、楚、燕 B.韩、赵、魏 C.赵、魏、秦 D.燕、韩、赵
14.商鞅变法实行后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获得爵位,最好的办法是( )。
A.多生产粮食布帛 B.去经商发财而得到政府的奖赏 C.去当兵在战场上杀敌立功 D.大力开垦荒地而得到政府的奖赏
15.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
A.当兵立军功 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法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16.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 )。
A.允许土地私有 B.重农抑商 C.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 17.今天汉字的渊源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大篆 D.小篆 18.观察下图,你认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
A B C D 19.下列哪一项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 )。
A.私学的兴盛 B.诸侯国的兼并战争 C社会的急剧变革 D.士人的解放 20.下列关于孔子思想主张的描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就是要爱人,理解体贴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礼”就是要求人们能够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修养 C.主张以“德”教化人民,反对严酷的刑罚
D.主张实行“法治”,制定严酷的刑罚镇压人民的反抗
21.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学说或来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
A.韩非 B.孔子 C.孟子 D.老子 22.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得益于水利工程( )。
A.治理黄河 B.兴修灵渠 C.大禹治水 D.都江堰 23.最能代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的是( )。
A.编钟 B.铜钟 C.古筝 D.笛子
24.某一法令于公元前15年2月1日颁布并开始执行,到公元30年1月31日废止,这一制
度一共实施了多少年?( )
A、43年 B.44年 C.45年 D.46年 25.下列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青铜器 ②陶器 ③石器 ④铁器
A.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③②①④ D.②①④③
文理附中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历史试卷
2013年11月
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二、材料阅读分析题 26.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 ,不循而兴。殷、夏之灭也 ,不易礼而亡。 ――《商君书·更法》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 ——《史记·商君列传》
(1)文中的公孙鞅指的是谁?(1分)他在材料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2)公孙鞅在谁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1分)材料二中反映他变法的主要措施有哪些?(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3)他的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27. 孔子作为中传统文化的象征,获得了世界人民的敬重。2011年1月11日一座总高为9.5米的孔子青铜雕像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北广场。阅读材料(10分)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孔子
材料二:孔子的政治活动失败了,而孔子的教育事业却留下了一个绝大的影响。 ---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孔子提出了怎样的治国主张?这一主张是孔子儒家思想哪一内容的具体体现?(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在教育对象和教育方法两方面对教育事业留下了什么“绝大影响”?(4分)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说出记录孔子言论的书籍是什么?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谁?(2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左传》中记载:“昔武王克商……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荀子·儒效》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指统一中国),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三:(秦统一之前)田畴异亩(各国丈量土地的单位不同),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材料四: 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史记?始皇本纪》
(1)西周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2分)实行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什么?(2分)这一制度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分)
(2)材料二中所说的“诸侯尽西来”发生在哪一年?秦朝建立后为了避免材料三、四的局面没有实行周的旧制,那么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3)“秦王扫六合”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2分)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其实是在其次,春秋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材料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三:汉代画像砖(见下图)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试题](四道大题)[人教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