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湘西古村落规划整治中的文化要素研究
作者:谢兴宇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1期
摘 要:通过对湘西古村落、村寨布局与民居的主要特点分析与挖掘,提出了从宏观上全面把握湘西古村落规划布局、整治空间文化脉络,分层次保护与继承传统,从而在微观上高度重视古村落规划节点,挖掘湘西古村落文化要素。 关键词:古村落;规划整治;文化要素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194-02
位于湘西自治州、云贵高原余脉的武陵山区,湘、鄂、渝、黔4省市交界之处,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等民族生息繁衍的家园,那里有很多古村落,年代久远、民风浓郁、历史文化丰厚,在民族迁徙和家园建设过程中不断形成了独特的古城寨、古村落布局和建筑文化特色。传承与发展湘西古村落的民族特色,将是我们一个重大课题。 一、湘西古村落布局的主要特点
湘西古村落的选址,多为山环水绕的地区。一类为依山傍水型,体现“依山而稳”、“依水而活”的精神内涵,山水环境注重“纳”与“藏”的关系,古村落的主要入口方向相对开敞,表示能“纳”(吸)天地精华之气;山势围合的生活工作环境形成半开敞空间起到“藏”的作用,体现了楚湘文化中“风水学”的内涵。另一类为高地平台型,这种类型主要以村寨为主,多建造在高地平台之上,地势险要,视野开阔,周围多沟壑、河流或其他自然屏障,一般只有1条或2条路可上,易守难攻。这类村寨的形成与湘西的历史和生存抗争(民族之间、家族之间与统治阶级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还一种类型为有机分散型,这种类型主要以集镇与村寨为主。各集镇与村寨结合自然地形,在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情况下,按照一定的劳作半径进行选址建设。这类集镇和村寨在湘西比比皆是,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集镇、村寨群体。它的最大特点是不破坏自然地形地貌,每一个集镇或村落的人们都有一个合理的耕作半径。城镇、村寨的标志、节点相互依存,形成湘西特有的空间景观关系。
湘西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落后贫困山区,传统古村落是以民族的自然村寨为单位组成,一家一户的家庭是社会结构的基础。传统的湘西古村落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宗法性、愚昧性和封闭保守性,它深刻地制约和影响着湘西人的行为。这主要表明如下:历史地形成了以民族为地域范围和村寨分布划分的依据,人们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这既赋予广大村落在人口分布和社会生活等方面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形成具有浓郁的民族乡土气息的人文景观,同时也对本地区内的社会权力分配,生产和生活资料占有和族际关系以及村寨之间交流沟通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家庭血缘关系来建构人际关系,村寨内部是以同族内的血缘关系的远近来确定人际关系的亲疏,并成为决定人们的社会地位的依据之一。宗法色彩浓厚,不利于社会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湘西古村落规划整治中的文化要素研究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