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动画比较分析
摘要: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国产动画片在走“民族化之路”上有过辉煌的历史,许多影片在世界上频频获得大奖,享有“中国学派”的美誉。《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大闹天宫》等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动画片在表现上分别借鉴和采用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体现出了强烈的东方文化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对当时民族化探索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现在我们从动画的不同的方面探讨一下中国动画与外国的动画的不同之处。分别动画的风格特点、创造观念、审美趣昧、角色造型进行一些个人观点的分析,更主要的是通过比较分析,从中获得一些借鉴性意见,找出中国影视动画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差距,更好的学习国外影视动画先进的发展经验,以期对国产影视动画在题材和观念的更新上、在本土化与国际化紧密结合的道路上如何前行能够有更为深远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风格特点、创造观念、审美趣昧。角色造型 中国动画片风格特点:
1.题材内容严肃:相比较而言,国产片从内容上,有政治性的、有教育热爱集体的、有教人向上的、有正义战胜邪恶的等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内容非常严肃,以育人为主。 2.含蓄的幽默感:幽默感少应该属于我们民族的特点,长期的儒教思想的禁锢,使我们的文化趋向于以正统教育为主,仅有的幽默感都体现在语言上,片子当中能引人发笑的是通过语言,很少在形体上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中国人很内向,不轻易用动作指示于人。像《过猴山》这样形体幽默的片子少之又少。实际上,我国语言上的幽默也是很含蓄的。 3.卡通形象正统:我们的卡通形象设计通常都是规规矩矩的,比如哪吒、神笔马良、小号手等。虽然也有《三个和尚》这样的形象设计,但毕竟不能成为主流。
4.艺术性强:我国早期的动画片对艺术性的要求非常高,创作非常严谨。《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山水情》等体现了我国的多种艺术形式,而且栩栩如生,比如展现的绘画艺术、京剧艺术等,民族性,民族风格较强。
5.商业意识淡薄:早期动画制作单位是国营企业,不必考虑商业运作,现在开始考虑动画片要盈利的问题了,但由于起步较晚,各方面因素制约着形成产业化规模的进程。而且我们的动画片要求以教育性、艺术性为主,那势必商业价值就受到影响,比如《山水情》,是艺术动画的巅峰之作,但从商业角度无法有效运作,从艺术上得奖是理所当然,可在收益上却操作困难。
6.强调民族性:我们所有的题材都是反映我们民族自身的,很少有以国外故事编写、改编的。与迪斯尼的取材范围形成了鲜明对比。 西方动画片风格特点:
1.注重幽默感:西方人的幽默感不仅体现在动画片,其他影片也是如此。而且幽默不仅体现在语言上,无论是动作形体上,还是表情上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西方人是外向型的。
2.注重商业效应:西方动画片的商业效应是无可争议的,从影片的策划开始就是以商业效益为基础的。一部大片的投资几千万美元,其票房可以过亿,这充分说明了投资人的眼光,也说明了西方人具有强烈的商业意识。从题材的选择到制作效果的追求无不渗透着商业理念。
3.不强调思想教育:影片不刻意强调“育人”的理念,如果说某部影片有教育意义,我认为也是影片内容自然而然带出来的。因为育人不是西方人制作动画片的目的。从《米老鼠》、《猫和老鼠》都能体会到,让观众“乐”才是根本,只有观众乐了,商业目的就达到了。
4.注重表现力:西方动画片很注重动作、表情的表现力。在影片中,角色每说一句话,都会和动作、表情相配合,以达到充分和谐。这使影片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5.想象力丰富:这是西方动画片的一大特点,丰富的想象力是制作动画绝对不可缺的素质之一,培养想象力也是动画片的功能之一。
6.取材范围广:以迪斯尼为例,三十多部大片的成绩,其中很多是取材于美国以外的故事编写、改编而成,其取材范围是全球性的。 (一)创作观念比较
美国动画以剧情取胜,从早期的米老鼠形象开始,迪斯尼公司就非常重视新颖的制作理念。而新理念的核心就是重视剧情的设计和不断创新。在迪斯尼之前,动画片作为普通电影放映前的垫场节目,往往只看重视觉效果而不太好事情节的安排。迪斯尼的米老鼠系列则反其道而行之,在制作的初期就对作品的情节进行周密的安排,让短短七八分钟的小片子变得非常引人入胜,再加上制作精良的画面,迪斯尼的动画片一下子就甩掉了所有的竞争对手。美国动画之所以超过欧洲同行后来居上,这与他们十分注重创新有很大关系。早在米老鼠的形象诞生时,这一传统就深深扎根在美国动画创作者的心里,成为他们日后创作的原则。在美国动画里,故事性和趣味性被提到了第一的高度,道理是隐含在故事之中的,没有中国动画最后“我明白了这个道理”这样十足的说教意味。
长期以来,国产动画片的受众群一直被定义为15岁以下的孩子,于是在国产的动画片中“说教”占据了很大的成分,普遍节奏较慢,缺乏时代气息,故事不吸引人,缺少幽默感,从而丧失了很大一部分受众群。自从这一观念形成之后,连带制作动画的艺术工作者们也被烙上非主流的标识而被社会所轻视。一味注重所谓的教育意义,忽略了动画的情趣性、真实性、儿童固有的天真性、想象的浪漫性,就不可能有生动的创意。
(二)审美趣味比较
日本民族一个很大的特点在于,它的情感的表达方式比较含蓄,他们不习惯把内心的想法、感受通过语言或肢体语言赤裸裸的表达出来,因此日本动画思想内敛深沉,由其最擅长描摹人物间微妙的情感。例如宫崎骏的《侧耳倾听》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关于国中男孩和女孩之间朦胧的感情和寻找自我心灵潜力的故事。女主人用小桥流水般娓娓道来的笔调,通过现实细腻的描写手法,真实地再现了生活和情感。
在儒家文化熏陶下,中国传统素来强调“文以载道”,无论思维方式还是审美期待,都隐含对“寓教于乐”的强烈需求。据统计,中国动画创作80年来的作品,体现“寓教于乐”传统精神的占90%。无论是早期的《铁扇公主》、《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还是后来的《阿凡提的故事》、《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宝莲灯》,无不体现出强烈的“寓教于乐”精神。《猪八戒吃西瓜》经常使猪八戒陷入尴尬境地,引人捧腹,为的是告诫人们不要好吃懒做。在手段上,中国学派也不似迪斯尼闹剧那样,用一些目不暇接的噱头,单纯给观众带来痛快淋漓的情绪宣泄,而是追求一种轻松诙谐、乐而不淫的欢快情绪,留给观众宣泄后的审美愉悦。
(三)角色造型比较
美国动画人物造型设计方面较为写实,大多有典型欧美人种的特征,与生活中的原型差别不大,形象概括凝练。动物形象则大都作了大幅度的夸张与变形处理:大头、大眼、大手、大脚,极富拟人化的情态与造型风格,成为被世界各国广泛借鉴的动画造型模式。早期的迪斯尼以手绘动画为主,到了20世纪末,先进的数字虚拟技术与电影技术对美国的动画表现产生了革命性的冲击,三维动画飞速发展,手绘与电脑的结合使得画面更趋逼真,达到近乎完美的视觉效果。美国善于塑造与包装,推出动画明星,从较早风靡世界的恐龙葛蒂、米老鼠、唐老鸭、高飞狗、维尼熊,到后来的小马王、怪物史莱克,美国为世界动画艺术家族增添了难以计数的、具有鲜明造型特色和独特性格的、为全球观众熟悉和喜爱的动画明星,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与之比肩的。
中国动画喜欢以虚带实,追求神似。在人物的塑造方面,中国动画对人物的表情很少用大特写,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往往采用符号化的手法,在细节的刻画上,中国动画也只是抓主要特征,忽略次要特征,舍弃细枝末节。只要观众能够理解,一个人可简单到只有两根线条仍保持生动神态。如《三个和尚》里的和尚造型,就俭省到了极点,寥寥数笔将人物的高矮胖瘦喜怒哀乐刻画出来。再比如中国动画中的剪纸动画,更是普遍采用侧面剪影的方式,人物大都侧脸,无从看到人物的正面表情,更不要说细查其面部的细微变化了,但这并不妨碍观众对其人物性格的领悟。
所以我们中国动画产业发展还是有一段好长的路,我们需要不断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将我们优秀的文化以动画的形式向世界展示。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中外动画比较分析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