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顾维钧在巴黎和会的外交实践活动 通信
1401班 戴宇飞 201408030111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巴黎和会的具体情况及中国代表在和会上的出彩表现,但并未使中国在外交上取胜,体现了弱国无外交的本质。
关键词 顾维钧 巴黎和会 拒约
我利用空闲时间观看了《建党伟业》,有一个电影片段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在巴黎和会上,日本代表就山东问题胡搅蛮缠,令人气愤,中国代表顾维钧据理力争,旁征博引来为中国争取合法权益,他的发言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认可。电影中顾维钧的妙语连珠让我对他印象深刻,激发起了我对他的兴趣,由于电影中对巴黎和会的介绍并不详细,下面我想就顾维钧等中方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的表现做详细介绍,也进一步了解中国杰出的第一代外交家顾维钧。
顾维钧,字少川(1888年1月29日-1985年11月14日),汉族,江苏省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人,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1912年任袁世凯总统英文秘书,后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国民政府驻法、英大使,联合国首席代表、驻美大使,海牙国际法院副院长;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
以下是顾维钧在巴黎和会的表现及我的个人观点:
顾维钧于1917年12月中旬抵达巴黎后,就立即埋头于紧张的准备工作之中。1918年1月18日,和会于巴黎凡尔赛宫正式开幕。由于列强的排挤和限制,中国出席和会的全权代表人数只有两人。协约国违反承诺,把中国列为三等国,是中国政府始料不及的。 虽经代表们四处奔走为增加席位而努力,但却以中国对协约国方面的实际帮助甚少等理由拒 绝。事实上,中国虽然没有派正规军赴欧作战,但曾应协约国要求“动员了几十万劳工去欧洲 和美索不达米亚。战争最激烈时,不少劳工直接参加战斗,有两千多人与协约国军一道战死。” 此外,“中国还为协约国提供了大批粮食和战略物资,仅上海江南造船厂一次就与协约国订约, 建造价值三千万元的万吨巨轮四艘。”所谓对协约国帮助甚少只不过是一个借口而已,是弱国 无外交的再次体现。
对于直接关系中国主权的山东问题,在1月27日的会议 上日本代表牧野发表声明,要求德国政府无条件将山东租借地让出,暂时交给为攻占胶州湾“付出牺牲”的日本,以待将来“归还中国”。
顾维钧于1月28日与王正廷代表再度出席会议并发言。针对 日本的无理要求,他首先指出:“德国占领胶澳,本属不正当之事,今若不以归还主权所属之中 国,而又以交还他国,岂非更添一个不正当事件。”①紧接着他又从山东的历史、人种、宗教、风 俗、语言、国防等关系入手,说明山东与其它种类的海屿完全不同,应令德国将所租青岛及胶济 铁路及附属权利,完全直接归还中国。他还援引和会已经接受的民族主义与领土完整原则说 明,“胶州交还中国.为中国当有之要求权利.本全权认为交还青岛为公正圆满之一条件,若本 会舍此采用他法,则本全权不得不认为谬误”' 所以他提请大会应该“尊重中国政治独立,领 土完整之根本权利”②,并非常恳切地表明中国对和平的诚意。
这是顾维钧首次在国际会议上演说,虽然只有半小时,但因他一向关注与研究山东问题, 成竹在胸.使得演说生动简练,句句在理,博得了大多数与会者的热烈喝彩。顾维钧也因此而 声名大振,他本人也感到无比快慰,正如他后来所说:“那天鄙人虽无片纸底稿,或因鄙人激于 愤慨,一本国民爱国天良,随口畅言,思想如泉水之涌涌而起。不及顾到词令,但求说之明晰而已。
此后,因和会议题逐渐转入了国际联盟问题和德国问题,山东问题暂被搁置起来。直到4 月16日、17日,美、英、法、意、日才又为讨论山东问题召开会议,中国这时被排斥于会外。美 国代表无视中国主权,先后提议山东由和会共管,或均五国共管,未获通过。在4月22日的会 议上.日本代表再次变换手法在会上发表声明说:“中日两国所订二十一条与1918年之换文, 并未因对德宣战而废止,况中国曾依照此项约章,向日本借款”,以此争取其它列强对日本侵略 要求的谅解。列强根本无视中国人民的利益,竟在5月6日的会议上通过了全部 对德和约,并定于6月28日签字。至此,以顾维钧为核心的中国代表关于山东问题的交涉,已 经不可能出现新的转机,最后的拚搏只能体现于签字与否的问题上了。基于这种情况,中国代 表仍不气馁,而是积极商议对策,特别是顾维钧更是多方积极奔走.当他获悉只要在对奥和约 上签字就可成为国联创始国后,就初步下定了不允保留则拒签对德和约的决心。但为了不使 问题陷于僵局,中国代表又向会议提出四种让步条件都被拒绝,中国代表团被逼迫至此,只有 拒签一条路可走了。
历经反复交涉失败后,以顾维钧为核心的代表团.于6月28日毅然决定拒签对德和约。 他们在电告政府的引咎辞职书中写道:“不料大会专横至此,竟不顾我国家纤微体面,曷胜愤 慨。弱国交涉,始争终让,几成惯例,此次若在隐恶签字,我国前途.将更无外交可言。”③
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列强的所作所为,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国家牺牲小国利益,把弱小国家至于他们的统治之下,搞所谓的“协调一致”“利益均衡”,对战胜国中的弱国也要瓜分的真正面目。反映了弱国无外交的本质。另外,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拒签合约,减缓了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进一步伤害,从此中国外交出现转机。
① 金问泗 《从巴黎和会到国联》,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3页 ② 王芸生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7卷,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264~265页 ③ 王芸生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7卷,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353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近代史作业 顾维钧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