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货币政策比较
摘要: 美国具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和较为成熟的货币政策操作经验, 我国仍处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的尝试阶段, 尚未形成市场化利率。对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 分析中美货币政策效果异同及形成的原因, 对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操作和改进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实证分析; 有效性; 比较借鉴
货币政策简单来说大致就是三个方面,第一就是金融手段,第二就是央行的市场手段,第三是财政手段。单就金融手段而言,最主要的就是融资,在这个层面上,中美有很多的不同。美国的优势在于美元是世界货币,融资的平台远大于人民币,这也是美国为何在目前利率几乎为零的情况下,仍可以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原因。如果是其他国家这基本是不可能的。 1、政策目标的比较
中美两国的货币政策都要追求多目标, 包括促进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金融体系稳定等,但在本轮危机中其首要目标并不相同。中国的首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美国则是促进金融市场稳定。 1.1两国首要目标的差异是因为其金融体系的受损程度不同。
美国的很多金融机构在本次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 普遍陷入了严重的流动性危机, 有些大型金融甚至濒临倒闭或破产。由于机构投资者在美国的金融市场中占主体地位, 因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危机不仅导致信贷急剧紧缩, 而且使整市场的稳定就成为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中国的情况则不同, 首先, 中国的金融机构并没有大量发放次级贷款或购入与次贷相关证券, 在本次危机中损失有限, 没有面临普遍的流动性危机,更没有出现破产, 因此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比较稳定。其次, 虽然2008 年中国的股票市场也出现了严重的下跌, 但主要是因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及大量非流通股票解禁对投资者的信心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中国政府对股票市场的支持是通过降低印花税率、中央汇金公司增持银行股等政策恢复市场信心, 而不是货币政策。第三, 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下滑不是源于金融体系的问题, 而是由于经济增长对出口严重依赖,国际金融危机使出口大幅下挫而引起, 所以中国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通过刺激内需来推动经济中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的比较中美两国在政策的调控机制上存在着许多不同,但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明显的相似之处,即均确定了政策调控的多目标体系并且以稳定物价作为主要目标。1977 年《联邦储备系统改革法》就美联储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做出了规定:“有效地促进充分就业,维持价格稳定,保持长期利率的适度上升”,美联储曾一度长期实践着统筹兼顾的原则,既要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又要保持低通胀和低利率,结果是由于三个货币政策目标不存在稳定的相关性,以及货币政策难以同时对三个目标产生作用,统筹兼顾的原则难以实现。 1.2目标内容不同
从这几年美国的货币调控政策的效果来看,美国的物价水平大都保持在2~2.5%的水平之间,这就显现出了美国的货币政策在保持物价稳定上的有效性。
而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目标表述为“保持物价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可见两国在货币政策调控的方式上都是集中在经济增在中美两国“定量宽松”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产生迥然不同。货币供应增长率的态势下,使两国货币政策协调出现了新的未预想到的特征。为此,我们对中美货币政策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基本结论如下:第一,分析表明, 2009年上半年的中国货币政策具有显著的“超级宽松”特征,其中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对美国实施“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将“定量宽松”货币政策视为美元的“开闸放水”,于是采取大规模增加银行信贷和扩大货币供应量的方法来应对,使得被动协调的损失扩大了。两国“宽松”货币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形是:中国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是美国的9倍以上。依据货币理论,当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大大高于经济增长率时,经济就会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尽管不是眼前的局面。第二,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经济总量的扩大,中国货币当局就应当逐渐提高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更要正确和准确地解读美国的货币政策,尤其是货币数量规则。既然美国仍然在遵循货币数量的增长规则,中国人民银行也就没有任何理由放弃货币政策规则。第三,对中美两国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经验研究表明, 2010年后的中国货币政策应当从“超级宽松”真正转向货币数量规则,以改变金融市场上普遍存在的通货膨胀预期。将货币政策的重点从稳定短期的产出确实转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上来,经济的阶段性调整是必然的。
1.3“宽松”货币政策的不同含义
自2008年10月以来,伴随着美国“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出台,中国将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但中美两国的“宽松”货币政策具有不同的含义。有些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是基础货的定量宽松,而不是货币供应的定量宽松。与美国相比,中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指的是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宽松, 2009年1~6月,M2 增长率达到了28. 5% ,大大超过了17%的目标值。因此可以将当前的货币政策定义为“超级宽松”政策200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经济目标是:2009年, GDP 增长率预测值为8% , 物价上涨预计为4% ,M2 增长率预定为17% ,贷款增量为5 万亿元以上。M2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之和5个百分点, 5个百分点要比通常的2~3个百分点多一倍,大致可以认为这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此外,对比2002~2007年的M2平均增长率为16. 7% , 那么17%的M2增长率就是适度宽松了。既然货币供应量已经大大超出了目标值,就有必要对目前M2 增长率达到28. 5%的超级宽松货币政策进行调整
2、中美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基础比较
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的现实状况及其所具有的局限,是和中国社会的现实基础紧密相联的。这是考察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制定执行情况以及规划今后金融改革所必须考虑的重要制约因素。如果与美国相比:第一、美国是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结构是以私有制为主体。而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还相当落后。由于经济基础的不同,决定了政
府、企业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行为不同,由此决定了两国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机制和效果也不同。第二、美国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货币化程度相当高。而我国市场经济的框架还没有完全形成,也没有与世界经济完全接轨,国内市场机制的发育还处在初级阶段,货币化程度很低,条块分割,地区封锁以及地区之间的差别,城乡差别等还比较严重,特别是金融市场还不够成熟健全,难以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第三、美国的企业基本上是私有民营的,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讲究投融资成本,是独立法人,因而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整变化反映非常敏感,并能相应采取措施; 3、中美货币政策实效性对比分析
就央行的市场手段而言,简单来讲其实就是印钱和发行票据。向市场提供流动性或者冻结流动性,如果比较央行的市场手段能力,主要是看国家金融市场上的金融工具的多寡,这方面中国比起美国还有不足。第三就是财政手段,在财政手段上,中国比起美国有优势,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的国有经济体制和中国的高储蓄率,以及庞大的外汇储备。
单就货币政策中比较重要的利率手段而言,中国经济对利率的敏感性比美国要差。首先第一个在于,中国的银行体系属于大银行体系,缺乏美国那样众多的中小银行,大银行体系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其基本的客户以大客户为主,在这样的情况小,利率变动不会显着的影响银行体系的存贷款业务。第二在于,中国的银行体系客户不仅是大客户,而且其本身和客户都是国有企业,其存贷款状况还有受国家政策的制约,比如对于国家电网公司来说,其贷款量更多的是考虑国家的电网建设计划,而非商业成本和利润。对于放贷的银行来说,支持国有大型企业不仅仅是商业需要,也是其基本的职责需要。第三,对于利率敏感的中国中小企业来说,其主要的融资途径银行只是其中之一。很多的中国中小企业主要依靠民间借贷完成主要的融资操作,因此官方名义利率的变化对其融资影响不大,第四,中国老百姓强烈的储蓄意愿,不是一个利率政策可以左右的。 4、美国货币政策实践的借鉴意义
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但效果有限, 相对而言, 美国货币政策更为有效, 这对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操作的目标和方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第一, 提高中央银行决策独立性, 增强货币供给的外生性。美国货币政策由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独立制定和执行, 美联储的独立性是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基本保证。我国需要深化市场体制改革, 促进形成合理、稳定的货币需求, 从根本上解决由于倒逼机制导致的货币内生性问题, 使中央银行处于操作货币政策的主动地位
第二,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美国形成的比较完善的市场利率体系能有效地反映和调节资金供求, 从而对产出、就业和物价水平产生更为直接和稳定的影响。因此我国要逐步放宽对利率的管制, 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寻求利率市场化的有利时机, 逐步放开利率管制, 形成完整的短期货
币市场利率体系, 为央行确定基准利率提供参照。
第三, 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 奠定健康的货币政策调控基础。完善的金融市场是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美国发达的金融市场为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的展开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我国未来需要增加货币市场工具, 大力发展票据市场, 增发适合公开市场业务操作需要的短期国债, 提高货币政策的可操作性。同时扩大货币市场交易主体, 拓展货币政策有效的操作范围。努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
[1]陈德伟,徐琼.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非对称性实证研究[J]. 数量经 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5).
[2]李扬,彭兴韵.解析美联储的利率政策及其货币政策理念[J].国际金 融研究,2005,(2).
[3]尹继志.美联储货币政策传导和操作特点评析[J].金融教学与研 究,2006,(2).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中美货币政策比较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