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过职业倦怠,享受教育幸福
教师职业倦怠:一个现实的话题
一天晚上,济南九中的心理咨询室走进一位特殊的来访者,他叫李明(化名)。他不是我惯常面对的学生,也不是学生家长,而是我的同行,一位外地的兼职心理教师。这次来济南参加全省的一个心理健康教育会议,会上安排了我的一节公开课,课后他找到我,请我给他做咨询。于是当天晚上在我的咨询室,就有了这样一次特殊的咨询。 坐定之后,我说:“我们大家都是心理老师,你有什么问题就请放心地讲吧,我会陪你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看了我一下,说:“我工作已经7年了,按说正是奋发有为的时候。可是,最近半年多的时间,我一直提不起精神来,做事有气无力,没有一点工作的热情,每天都不知道该如何度过。说实话,我觉得自己是职业倦怠了。”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又称工作倦怠。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将“职业倦怠”引入心理学,用以描述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面对过度的工作需求时,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的极度疲劳状态。l979年,美国国家教育协(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首次提到了教师职业倦怠。此后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开始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
2004年,由中国人力资源网联合中青在线、新浪网等众多媒体进行的中国第一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中,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位居第三位。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启动了“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有8699名教师填写了调查问卷。调查表明,有86%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其中29%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
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教师职业倦怠的典型特征有以下三种: 情感衰竭:是指教师长时间处于极大的压力之下,工作热情完全丧失,感觉工作特别累,对工作缺乏冲劲和动力,在教育教学中产生挫折感、紧张感,甚至出现害怕工作的情况。正如李明所说:“我曾经为教学感到很兴奋,现在却一点儿不愿再谈论教学。”
玩世不恭:是指教师会刻意与其他教师或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对工作不像以前那么热心和投入,只是很被动地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有的教师甚至想放弃这个职业,另谋他职。在咨询中,李明说:“我每天都感觉自己有很多很多的事情没处理,有那么多的问题没解
决,真的是烦死了。哪里也不想去,没有心情和别人聊天,也没有心情去和别人玩什么,只想自己一个人呆着。”
成就感低落:是指教师会对自身持有负面的评价,认为自己不能有效地胜任工作,或者怀疑自己所做工作的意义和贡献,对自己工作意义与价值的评价下降。“我总感觉自己变得越来越缺乏创造力,变得更加墨守成规。现在,我的工作效率非常低下,尽管学校领导对我的工作比较认可,但我自己却很不满意。”李明低垂着头,表情无比的沮丧。
对于教师,职业倦怠可以说是害莫大焉。处于职业倦怠状态的教师感受不到教书育人的幸福和快乐,这不仅会对其专业发展造成严重阻碍,而且与同事、学生的关系也变得危机重重,他们可能会对同事、学生变得冷漠,或者粗暴,极易引发冲突。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情况会极大地挫伤他们的学习热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职业倦怠,因何而生?
谈到自己的工作,李明说:“我现在当着一个班的班主任,教着两个班的语文,还兼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块儿的工作。现在各级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相应的检查也越来越多,布置心理咨询室、整理学生档案、接待来访学生、写咨询记录等,这些工作绝大多数都落在了我的身上。每天感到做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压得我透不过气来。但是在年终考核时,自己却只是合格,而那些平时干活不多,但和领导关系很好的人却成了优秀,我现在觉得这份工 作越来越没有意思。”
李明是一位兼职心理健康教师,这个岗位对专业能力要求较高,而他还担任班主任、2个班的语文教师,工作量大,工作要求高,长此以往,极易导致职业倦怠。 作为教育教学专业人员,教师经历着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并贯穿职业生涯始终的动态的专业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教师在专业信念、教学关注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美国学者富勒根据教师教学关注领域的变化提出了四阶段发展模式:任教前关注阶段、早期生存关注阶段、教学情景关注阶段和关注学生阶段。有研究表明,教龄6-10年的教学情景关注阶段是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最严重的阶段。这段时间教学工作已驾轻就熟,班级管理也不再新鲜,每日重复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讲评辅导”等机械单调的事情,兴趣很容易丧失,职业倦怠可能就会随之产生。
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众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环境因素
社会不公和过高期望。社会地位不太高,经济实力不太强,闲暇时间非常少……这是现今大部分教师的生存状态。而在“没有教不好
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的理想式的教育口号之下,人们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却越来越高。一旦出现教育质量下降、学生问题增多等现象,便认为是教师教育不好造成的。社会对教师的高期望和教师实际地位的低下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给教师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学校环境的诸多问题。受社会的影响,很多学校领导最关心的是学生成绩,而很少能考虑教师的心理感受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在农村中小学中,专制的管理方式并不少见;同时在一些学校中,文人相轻的陋习和小团体主义导致了彼此之间关系恶劣,而人际关系的不良很容易引发人们不良的情绪。学校环境中专制的管理方式和不良的人际关系都可能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 职业因素
工作压力的沉重负担。有人这样形容教师的工作:忙、很忙、非常忙;累、很累、非常累。尽管有人人羡慕的寒暑假,但是假期往往不是加班就是学习,真正可以彻底休息的时间并不多。而在平日的工作中,上班最早的是教师,下班最晚的是教师,晚上回到家无数个夜晚灯下备课、批改作业的还是教师。工作任务重,心理压力大,这是教师群体的真实写照。而对心理教师而言,这种情况更为严重。根据教育部基教一司“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课题组的调查表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存在工作时间偏长,工作量计算无定式,兼任其他职务多,收入较低等现象。
传统教育观念的消极暗示。教师职业的传统观念如蜡烛精神、春蚕精神等,都是以牺牲自我作为其本质要素,而一直以来,我们评选出来的模范教师、优秀教师也大多是那些一心扑在工作上,为了学生不顾自身疾病、不顾家庭重担的人,这些都会给教师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对职业产生无奈感。 为人师表的角色要求。由于扮演着为人师表的角色,在学生面前,教师需要以榜样和模范的形象出现,这使教师往往过分注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高大形象,事事追求完美,刻意限制自己,压抑自己。其实,教师也是人,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也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但是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角色要求他们在学生面前要保持平静、耐心、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样压抑的最终结果就是“不在沉默中 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个人因素
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学效能感以及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对竞争性活动采取逃避和抵制性处事策略的教师,总是把教育中的困难和失败归结为自身原因的内归因型教师,易受生活事件影响的内向性格的教师,都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如何应对?
面对一个职业倦怠的教师,我们更关注的是如何解决问题。听完李明的述说,我是这样说的:“你所说的这一切我非常理解,因为我和你一样,也曾经倦怠过。在我参加工作的第六年,有一天突然感到莫名其妙的头痛,连续几天都感觉昏昏沉沉,非常难受,后来查出是高血压导致的。此前我的身体一直很健康,但是这次病之后。想到我的父亲和两个伯父都是因高血压导致脑溢血,不到50岁就去世的事实,我顿时对工作和生活失去了信心,丧失了奋进的动力,开始了消磨时光的工作和生活。尽管几年间我仍然主持了几个课题,出版了几本著作,但是直到几年以后,我才恍然醒悟,我的人生,其实可以更加精彩。”
这段适当的自我暴露,传递了我对李明的理解和共情,也给他提供了现实的榜样和支持。
对于职业倦怠,有哪些比较好的应对方式呢?对教师自身而言,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设定目标。“你现在有自己的工作或人生目标吗?”我问。“没有”,李明摇了摇头,“刚工作时还有过,现在早就没有了。”爱默生说过:“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为他让路。”目标达成的过程也是自我实现的过程。研究表明,自我实现的人通常不会感到职业倦怠。但是职业倦怠的人通常会没有自己的目标,体会不到自我实现。记得我在工作的第一年便给自己制订了写作的目标:争取用5年的时间,出版5本书,发表50篇文章。于是在工作之余,我积极地投身写作。5年过后,圆满地实现了自己的预定目标。但是后来并没有再及时地制订目标,所以一年以后很快就由于一场突如其来的头痛病而导致了几年的职业倦怠期。
活在当下。有人问禅师,什么是活在当下?禅师回答说,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在心理学上称之为“瓦伦达心态”。瓦伦达是美国著名的杂技演员,他在高空走钢丝创下了世界纪录。他自己总结说:“我走钢丝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我走钢丝的时候从不想目的地在哪里,我只想走钢丝这件事,专心专意地走好钢丝,不管得失。”所以活在当下就是此时此地,因此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最重要的时间是你现在的时间。“刚才你说你看过哈佛大学的泰勒博士写的《幸福的方法》,那么你应该知道泰勒博士在书中最后的 结论:幸福就在当下。关注日常生活中那些普通的、平常的小事情,比如从与家人相处、学习新知识及工作任务中获得意义与快乐。我们日常生活里这些快乐的事情越多,我们就会更加幸福。”李明听罢点了点头。
积极心态。老太太和两个女儿的故事尽人皆知。当老太太转变了观念,就由原来的天天愁眉苦脸变成了天天开心快乐。生活中有光明
也有黑暗,同样的,学生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关键是我们教师看到了什么,我们在关注什么。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盯着学生的缺点,时间长了,眼里尽是学生的缺点,心情自然会烦闷。反之,如果我们能多多地关注积极的东西,即使是师生冲突,也可以让师生都能从中汲取教训,可以改变自己,获得真正的发展。如果从这种角度思考自然会感到海阔天空,心情愉悦。“你仔细地想一想,你的领导有没有处事公平的地方?有没有对你很好的地方?”李明沉思了一会儿,说:“其实我们领导对我还是比较不错的。我们学校很少有新老师带高三,我们那年同时分配的几个老师中,只有我是第一年就带高三。”“那你再想一下,那些你觉得干活不多但考核成绩优秀的同事,他们有没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我继续问道。“嗯,有一位老师,自己平时和他关系还不错。只是觉得他还年轻,也没有做班主任,考核就得了优秀,心里有些不大平衡。”
寻求支持。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当他们孤立无援时,很容易感到寂寞无助,因此除了家庭支持之外,人们还必须在团体中获得支持。这在心理教师身上表现得更为重要。目前大部分学校只有一两名心理教师,在学校中孤军奋战,无法像其他学科教师那样进行集体备课和教研。当然也并不是没有办法来改变这种现象,比如可以集中本地区的心理教师,每月定期聚会,交流研讨,或者在网上通过QQ群、心理论坛等方式进行专题研讨,大家资源共享,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当一个人找到归属感,体会到支持时,他就会拥有更多的能量。“其实对你来说,寻求团队支持更加便利。你是语文老师,有语文学科的同行;你是班主任,有班主任的圈子;又兼着心理老师,也有心理同行的团队。你可以经常和不同圈子中的人进行交流,感受团队的支持力量。”我对李明说。
以上是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可以做到的,除此之外,还有我们所无法控制的社会和学校等因素,他们的支持对减少职业倦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社会和学校在对教师提出要求的同时,降低对他们的期望,给予他们理解和关怀,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如果每个学校的领导对教师能真正地实行人本主义的管理,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发生的概率会减少,即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职业倦怠,也会相对容易解决。
咨询进展到最后,李明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我知道,一次咨询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他们通常会有一个反复的过程,所以我要求李明定期给我反馈。“好的,石老师。今天真是太谢谢您了,我会每个月向您反馈,继续寻求您的帮助和支持。”看着李明离开时灿烂的笑容,我从心里衷心祝福他早日走出职业倦怠,享受教育的幸福。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教师如何度过职业倦怠范文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