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蒙太奇
一、蒙太奇的语源、发展及特质
「蒙太奇」这一术语,主要是沿袭前苏联电影理论中的「моитаж」(蒙太奇)一词而来,而「моитаж」则是从法文的「Montage」一词借用而来的,它原本是建筑学上的名词,其原意是安装、组合、构成。而在电影的创作中,把两个不相连的镜头组合在一起就称为蒙太奇。但在英美一些电影理论著述中,不用「蒙太奇」一词,而以「Editing」(剪辑)来表示。
蒙太奇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下面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原始蒙太奇。最初的电影是固定摄影机的,像是1895年法国卢米埃拍的《女工下班》,把摄影机固定在工厂大门口,拍摄女工下班的情景,片长约一分钟,一次拍成,没有所谓的蒙太奇可言,但后来在拍摄新闻时,因为胶片不够长或其它因素被迫中断,打破了固定视点和连续拍摄的惯例,这种偶然的突发状况,产生了最原始的蒙太奇。1895年卢米埃尔曾拍摄四部各一分钟的短片:水龙出动、水龙救火、扑灭火灾、拯救受难者。当放映机改进后,这四部连接起来,成为一部有戏剧段落的影片,已具蒙太奇的雏形。
第二阶段,早期蒙太奇。英国杰姆斯?威廉在1900年拍摄《中国教会被袭记》,此片打破了固定视点的拍法,将同时发生在两个地方的事件交替出现。到了斯密士的《玛丽?珍妮的灾祸》又有了更进一
1
此處之分期及內容參鄧燭非《電影蒙太奇概論》(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8年7月),頁5-14。
步的发展,摄影机紧跟着女主角,根据剧情需要而改变视点,从此摄影机可像人的眼睛一样自由的移动,产生了真正的蒙太奇。
第三阶段,蒙太奇技术之集大成者。美国导演格里菲斯是真正有系统的、全面的运用蒙太奇,使电影语言向前迈出决定性的一步。他总结前人的经验,对事件、动作、连续时空进行分解,选择事件和动作的若干要点,以中景、全景、远景等展现空间关系,以近景、特写强调细节和重点,再将这些镜头按连贯性及同时性的原则加以剪辑,其省略的部分由观者的经验自行连结,形成电影叙事的基本形式。他的主要贡献是将影片的构成单位由场景变为镜头,并创造了地点、时间、动作的三多样律,他的摄影机可以随心所欲的描写古今中外,像小说家的笔一样自由。在1908年以前,电影还只是拼凑字母,但从他之后,开启了真正的电影语言和丰富的电影句法。
第四阶段,理论的形成。20年代「苏联蒙太奇学派」 2,主要由库勒雪夫(Lev Kuleshov)、普多夫金(Vsevolod Pudovkin,1893-1953)、维尔托夫(Dziga Vertov,1896-1954)、爱森斯坦(Sergei Mikhailovich Eisenstein,1898-1948)……等人组成,他们吸收了前人的经验,不但在创作中实践蒙太奇的概念,拍出了《波坦金战舰》、《母亲》…等电影,还进而将蒙太奇理论化,提
2
蘇聯「十月革命」成功後,基於政治宣傳及知識教育等考量,新蘇聯政府將發展民族電影放在重要的位置,因此促成了「蘇聯蒙太奇學派」的形成,這群蘇聯電影工伯者全面的闡述及充實由法國人讓—愛浦斯坦提出的「蒙太奇」概念,強調電影創作的基礎是表現性,而不是影像性。表現性可以傳達出對於客觀世界的主觀感受,它比客觀世界的單純影像更深刻、更概括。這是電影史上第一個完整、系統、自覺的電影美學和哲學理論的學派。引自黃文達《世界電影史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0月),頁23-24。
升到美学与哲学的层次。这些人是经过不断争论融合的过程而发展出蒙太奇的理论,此过程包括下列三部分。 31、准备部分:十月革命后,库勒雪夫在莫斯科电影学校建立了一个「库勒雪夫实验室」,普多夫金及爱森斯坦等年青人都参加了实验工作。他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逐一拆解格里菲斯《党同伐异》的几千个镜头,再进行各种新的组接,因此发现了电影意义传达的基本规律,进而丰富改造了「蒙太奇」的概念。库勒雪夫的理论只是指出了蒙太奇的技术特性,这是一种分段原则,是关于电影美学基础的蒙太奇,还没有成为电影思维的蒙太奇。2、完成部分。将蒙太奇上升为一种电影哲学,是由普多夫金及爱森斯坦共同完成的。爱森斯坦将蒙太奇思想提升到认识论的高度,他提出吸引力蒙太奇和理性蒙太奇,确立了以冲突矛盾为核心的蒙太奇思想,通过正—反—合,进入新的正—反—合,矛盾在不断冲突中螺旋式上升、发展,直至高潮。他也论述了由形象转换为思想的可能性与途径,认为蒙太奇不仅是制造效果的手段,也是表述手段,通过特殊的电影语言形式表达思想的手段。3、充实部分。与爱森斯坦相较,普多夫金的蒙太奇理论更倾向于现实主义的传统,他认为银幕形象的两个组成元素就是蒙太奇和演员的表演性,所以蒙太奇是为表演服务的,电影所有的手法都是围绕一个主要目的:衬托演员的表现性。为此他提出了核心的定义「蒙太奇—电影分析的逻辑」,有分析才有表现性。
蒙太奇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质:从画面的联系中创造出画面本并
3
以下參黃文達《世界電影史綱》,頁24-28。
未含有的意义。库勒雪夫曾做过一个实验:一个没有表情男人的特写镜头分别和一碗汤、一个棺材、一个可爱的小孩组合在一起成为三组镜头,我们观看后可轻易的将男人的心情解读成饥饿、哀伤及喜悦。以第一组为例,单看男人的脸或单看汤,是不可能得到饥饿的感觉,一定要男人的脸+汤,才能产生饥饿的感觉,男人的脸是因为后面那个汤的镜头而被赋予了饥饿的意义。所以,同样一张男人的脸接上不同的镜头,就表现出不同的情绪,这就是有名的库洛雪夫效应。爱森斯坦曾举汉字为例,口+犬=吠、口+鸟=鸣、刃+心=忍, 4两个不相干的个体组合在一起变成了一个新的整体。刘森尧曾加以解释,他说「口」是嘴巴,「犬」是狗,两者相加后的「吠」字应是狗的嘴巴,但其意义却是狗叫;口+鸟=鸣亦如是,不是鸟的嘴,而是鸟叫的意思,但除此之外,还有汽笛声响或汽车喇声响亦可叫做「鸣」,至于刃+心=忍,爱森斯坦只解成痛心是错的,必须解成:痛心,但顶住了。用心去顶住一把刀要有多大的能耐,痛心是必然,但顶住了才是关键所在。5所以「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两数之和,而更像是两数之积。」 6可见蒙太奇扩充意义的效果是非常惊人的。 总结而论,蒙太奇是一种处理空间与时间的艺术手段,同时也是电影制作过程中决定影像时空的中心技巧。电影发展之初,只是日常
4
見愛森斯坦《電影形式》(Film Form)一書中論「電影的影像原理與表意文字」(The Cinematographic Principle and the Ideogram)。轉引自Ralph Stephenson著、劉森堯譯《電影藝術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民國76年11月再版),頁178。 5
見劉森堯〈愛森斯坦蒙太奇理論中的文學要素〉《天光雲影共徘徊》(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5月),頁403-404。 6
《愛森斯坦論文選集》中之〈蒙太奇在1938〉一文,轉引自鄧燭非《電影蒙太奇概論》,頁236。
生活的原始纪录,不分镜头,一个场面用一个固定的全景镜头拍摄下来,然后再机械的连接在一起,几乎没有什么电影感。要到引进镜头的切分重组、视角的多元化、时空的灵活变换这一类的蒙太奇概念,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的特质才逐渐显现。 二、蒙太奇与长镜头
蒙太奇与长镜头这两种电影美学风格一直被视为两极对立的,前者是以俄国蒙太奇学派为主的形式主义传统,而后者则是以巴赞(André Bazin,1918-1958)为代表的纪实传统。长镜头(long take)指摄影过程从开机到关机,未间断的以深焦距镜头拍下一个完整的段落或意念。空间的完整性、时间的延续性、影像的客观性就是长镜头的基本特性, 7较容易造成观者心理上的沈闷与压力感,但它的好处就是再现事物的自然流程,使其更具有真实感。
巴赞似乎和长镜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实巴赞并未直接论及长镜头,他「所倡导的乃是根植于『景深镜头』和『连续摄影法』之上的『完整的写实主义』,并没有鲜明的提出『长镜头』概念。景深镜头并不等同于长镜头,巴赞所适当涉及的『连续摄影法』,也毕竟不是『长镜头』概念。因此,所谓长镜头理论和长镜头美学,并非巴赞本人首倡,而是其后电影理论家们的概括。譬如,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艾?卡斯比埃认为,探讨『银幕画面与真实之间的关系』的『三大理论』之一,便有『巴赞的长镜头风格』。人们所以把长镜头理论
7
潘秀通、萬麗玲《電影藝術新論—交叉與分離》(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1年12月),頁29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电影蒙太奇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