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把思想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合并为一个新的课程,是我们课程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大胆尝试。这个决策是非常正确的,它既适应我们这两门课程改革的要求,也符合世界课程改革的潮流和趋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走向就是课程的综合化,这种综合化的趋势主要针对的是以往分科课程所存在的问题。我们沿袭了很长时期的模式是分科的学科课程,这个课程模式从70年代后开始受到来自各方面,包括社会学、知识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的批判,认为分科课程是工具理性的产物,提出至少在一些领域中,我们必须要实现课程的综合化。这些为课程的综合化建立了新的理论基础。
课程的综合化有以下几个根据:
第一,课程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
学生每天过的和以后将要过的实际生活本身就是综合的,没有任何一个人的生活可以按照学科分为“历史”“地理”“公民”,也没有一种“纯道德的生活”,道德的生活总是寓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能离开学生的家庭生活、班级、学校与社区生活来谈道德生活,也不能离开经济、消费、政治、文化等生活来谈道德生活。道德存在于学生的全部生活之中。
学科课程的逻辑基本是从概念出发的,是以概念和范畴来建构体系的。这种以概念和范畴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难以使学生在他们在课程中所学习的和他们实际的生活世界之间建立意义的联系,很容易使儿童真正的生活被蒸发掉。这样,学生的发展和他们所处于的实际生活被这种学校课程人为地分割开了,这就会导致一种无意义的学习,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冷漠乃至对立。
因此,课程综合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真正面对学生的真实生活,真正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综合最大的根据和要旨就是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第二,课程与学生发展的联系。
儿童的发展是整体性,学生的任何一种学习也是整体性的。学生的品德社会性发展过程也是在他们的身心整体投入、全面学习的过程,决不是孤立的或只是某一个方面的学习,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头脑、思维乃至躯体也都是共同参与的,而不是分割的。研究证明,当学习者处于种种信息、资料、观点互相关联和形成网络时,就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更大的综合性,更需要考虑课程的综合性。
第三,知识本身的综合性。
知识本身是在不断分化和不断综合的,在新的综合中会产生新的知识,这是知识发展自身的规律。
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是两种不同范式的课程,它们之间具有各自不同的知识观和认识观。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理性主义的知识观,它把知识看作是外在于人的,是独立于人的和价值中立的,认为知识有它自身的系统和体系,学习就是掌握这种系统的知识。而综合课程则是建立在一种新的知识基础上的,综合课程的知识观认为:
1.知识是个人和人类用以探讨生活中问题的工具,是为了人的生活的。
2.要在人的实际生活中间发现问题、考虑问题和用多种广泛的知识来探讨与解决问题,在人的生活中运用知识并且创新知识。
3.重视把知识运用到对人有意义的问题上去,使知识意义化、价值化。
综合课程强调的是新的学习观:
1.学习者参与他们现在的生活,要活用知识,是在参与中学习。
2.所有的社会过程都包括学习,所的学习都是社会参与的过程。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教学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村探寻(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