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赶考
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二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打伞。
这二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第二天秀才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
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回乡了?”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会解梦。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有备无患吗?”秀才一听,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想法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才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但不等于说人们的意识都一样,更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也存在着“逼真”和“失真”的差别,其原因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制约着意识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因素有:一是立场不同;二是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三是知识构成不同。在《赶考》故事中,同是秀才的二个梦,算命先生、客店老板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梦,这主要是算命先生、客店老板的主观因素:思维方法、人生态度不同所造成的。算命先生解梦是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和消极的人生态度看问题:高墙上种菜是白费劲,戴斗笠打雨伞是多此一举;应放弃考试.客店老板是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看问题:墙上种菜是“高种”,“种”与“中”同音;戴斗笠打伞是说明有备无患,“打伞”是“举”;联系两个梦是“中举”;应积极考试。人生在世,积极的人生态度尤其重要,这不仅是客店老板得出建设性结论的,也是秀才最后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中了个探花的重要原因。在人生的航程上,有顺风、逆风。面对逆风,消极、悲观者抱怨风,乐观、空想者希望风向改变,积极、现实者则调整风帆。
二. 分粥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不够。
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
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但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
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如何制订这样一个制度,是每个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当各个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有全新的功能;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而一切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做准备,质变就不会发生。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基本形式有两种:第一,由于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引起质变;第二,数量不变,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方式和结构上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分粥》故事中,同是七人分一桶粥,有抓阄分粥、推选分粥、委员会分粥、轮流分粥四种分粥方案。谁分粥,谁先拿粥,前三种分粥方案是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没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每周饱一次、腐败粥、凉粥。只有最后一种方案,只是改变了分粥者拿粥次序,就是改变了拿粥的排列方式,分粥者不是先拿粥,而是最后拿粥,各个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终于实现了完全公平公正公开,达到了良好的意愿,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这正是量变引起质变的第二种方式的体现,这种质变,也是制度创新、体制创新。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教学哲学教学案例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