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角,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闪现智慧的机会。
1、因人而异,让学生自定目标。
由于每位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不同,生活经验的不同,决定了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有着不同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一位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切勿在目标上、内容上整齐划一。而要因人而异,分层施教。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都能得到发展。
当时,这只是一种设想,也不知可不可行?后来,我因为要上一节校教坛新秀的考察课,学校规定上《品德与社会》第二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我国的行政区》,我在定位目标的时候,还真碰到了问题,于是我就求助于我的“小老师们”——学生,我请他们自己看看书,也可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在这个内容中你想了解些什么?没想到,同学们还真会研究,他们根据书本上的提示语及自己的兴趣,制定出许多目标。在交上来的纸条上,我发现有的组写着:“我们想知道我国的面积大小”;有的写着“我想了解一下我们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及风光特点;”也有的写着
“我想把全国的行政区都背出来”……
于是,在研究了孩子们的目标后,我又研究了书本,把他们的目标进行综合与修改,制定出了如下目标:
(1)、了解祖国的版图,地理位置和面积大小,知道我国是个幅远辽阔的国家。
(2)、知道我国的首都北京和自己家乡的位置,适当了解其他一些行政区的名称和相应的位置。
(3)、初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由于这些目标大部分是由学生自己制订的,所以比较贴近他们的实际, 他们也很乐意为自己的目标去寻找相关的资料,因此这节课上得也是比较成功的。
鉴于此,我总结出了一个简单的学生自定目标的方案,即:
(1)让每位学生主动亲近并研究课本。了解课本中的大致内容和要求,思考切合自己实践的目标。在研究过程中,可以互相讨论,彼此征求意见。
(2)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研究所得,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每个人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每个人的学习和对课本内容的理解都是有差异的。因此他们制定的目标也会存在着“深浅”。
(3)教师根据学生自定的目标,再制订出有层次的教学目标,可以把 优等生的目标归为一类,中等生的归为一类,后进生的归为一类,再进行综合。
2、预留空间,让学生填补空白。
以往的教案设计,教师大多是凭自己的经验和头脑中的设想来完成的,然后就领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即使里面有一些学生的自主活动,也是事先设计好的,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的。而走进新课标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成了课程的重头戏,主旋律。而从中,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了学生的发展是一种动态生成,有着我们无法预料的情况出现。如果课前预定越多,那么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就越窄。因此,在教案设计中,我们要有意识地留出时间空间,让学生用充分的思考、质疑等自主性活动去填补,让学生的主动参与来改变教师满堂灌的现象。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教学谈谈思品教学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方法(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