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医家发展
3.1执中参西,固本创新
3.1.1马骥马骥早在1936年即曾求学于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较为系统地学习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药理学、传染病学以及西医内外妇儿各科理论。在以后的医疗实践中,他始终坚持以中医学理论体系、思维方式为主体,同时吸收西医学的内容来整理发展中医学术及其应用。同时还应用现代科学仪器和设备进行客观的科学实证,取中西医之长,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从整体观念出发全面分析以达到治疗目的。
理论中,马骥从不盲目排外,对于现代医学及日本汉方医学均有系统学习研究,主张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为辅的医疗模式,并互相印证、全面分析、融会贯通,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宝贵的经验。临床中,诊病十分细致,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兼以现代医学的检查方法为辅助。科研中,十分重视中医的现代化。认为“实现中医现代化,需要借鉴包括西医学在内的多种现代自然科学,才会有新的成就。但必须从中医本身特点出发,深入探求,否则舍本求末,总是不会有大成就的”[5]。马骥将自己50余年治疗胃脘痛的临证经验输入电脑,经过精心设计,这项成果获得黑龙江省政府1985年科技进步三等奖。他与科研组人员共同完成的“小鼠实践性肾盂肾炎及中药治疗的研究”,荣获1992年黑龙江省科研进步二等奖。
马骥与高仲山位处同一时期,对于中西医结合的认识已然较为深刻,并以身作则,汇聚中西,参酌中外,故而逐渐形成了中西医汇通的医学观。在建国前后中医发展艰难的情况下,他把握时代发展方向,为中医药现代化贡献了全部力量。
3.1.2张琪张琪于1941年参加高仲山所创办的“哈尔滨汉医学讲习会”,此间通过学习认识到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与中医理论间的差异。他主张“执中创新”,即强调以传统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术为根,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再谈“创新”。他针对中西医结合提出需分清主从关系,当以中医为主、西医为从。
在理论上,张琪虽支持中西医结合,但也意识到其中常见误区,不可盲目地将西医理论套到中医理论上。1964年他撰写《脉学刍议》,该书针对脉学中有关问题加以阐发,揭示出脉学根基仍在于中医基础理论,虽与西医心血管内容相通仍不可一概而论。在临床中他认识到中西医各自的长处,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同样借助西医CT、B超及生化检查等作为手段。如肾炎病人无其他症状但尿蛋白仍存,糖尿病病人三消症状消失但血糖、尿糖仍高,这些情况下需要针对无明显症状的客观异常指标进行辨证治疗。另一方面,他坚持中医治疗为主兼以西医治疗为辅。如慢性肾炎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与中药清热利湿或补肾健脾,糖尿病、肝硬化、再生障碍性贫血、心血管及胶原性疾病等中西医药合用效果皆显著。在科研中,他开创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炎的新思路。1962年他与单翠华合作研究,1981年此项工作被授予黑龙江省卫生系统科研成果二等奖,1986年被国家科委和卫生部确定为“七五”攻关计划[6]。
张琪位列首批国医大师,同样与马骥、高仲山等多位先生投身于建国前后中医变迁的浪潮中,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做贡献。他于理论、临床、科研中均坚持中西医当结合,但一再强调必须分清中医为主的地位。
3.2执西参中,开创革新
3.2.1黄殿栋黄殿栋于1944年自哈尔滨军医学院毕业,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后方医院外科主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外科主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骨伤科主任等。著有《骨科临床检查法》《骨外固定学》《腰痛病》《中医伤科学》(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四版教材),发表论文120余篇,是早期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科疾病的开创者之一。
黄殿栋论文虽多,但因时间久远多不得观阅。1983、1986、1988、1989、1990的5年间,他的多篇论文先后荣获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二三等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其中1990年获奖的“肩肘带治疗锁骨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一文更是解决了中西医历史遗留下难以解决的课题。其流传的事迹较少,但在其中西医结合著作中可窥得一二。黄殿栋出自西医学院,受到西医严谨科学的精神熏陶,多临床钻研,并将心得体会与发明创造撰写成论文供他人效法,更在骨科治疗中摸索出西医、中医的优势所在。并将传统的正骨手法与西方治疗手段相结合,形成了保守与手术、药物与非药物、中药与西药相结合的独特治疗思路,临床疗效显著。在面对保守治疗、西医手段难以改善的情况下,他努力学习中医传统熏洗法治疗骨伤,如以“汉防己洗药”加醋治疗足跟痛[7],应用骨科洗药治疗钙化性冈上肌腱炎[8]等。并先后担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骨伤系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生研究导师,邓福树、张晓峰等龙江骨伤科医家均深受其影响。
身为西医,他却广学中医作为辅助治疗手段运用于临床中,摸索出独特的骨伤治疗思路,促使龙江骨伤科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特点。他还无私地将自身经验认真带教,培养出一批批中西结合骨伤科人才。
3.2.2张亭栋张亭栋1950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此后参加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走上中西医结合道路[9]。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教研室主任、教授,是使用三氧化二砷即砒霜治疗白血病的奠基人,曾发表相关论文102篇,著作3部[10]。
砒霜治病中西方有其历史根源,但未能获大众接受。1971年韩太云发现民间药方,以砒霜、轻粉、蟾酥等药物合用治疗淋巴结核和癌症。1972年与张亭栋合作研究,经实验检测发现全方中砒霜为有效成分。张亭栋集中于白血病的治疗,两相结合,奠定了他以砒霜治疗白血病的基础。1979年,他撰文明确指出,在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55例中,通过不同治疗手段配合癌灵一号注射液,总缓解率达70%,其中有12例完全缓解[11]。张亭栋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美国杜邦科学技术创新奖、世界尤里卡金奖、中国专利优秀奖等[10],2011年他与屠呦呦一同荣获葛兰素史克(GSK)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12],2015年荣获求是杰出科学家奖[13],同年他又与陈竺院士共获第六届唐氏中医药发展奖[14]。在一系列荣誉背后,张亭栋仍朴素地坚持中西医结合道路,明确指出在双重诊断的基础上,根据病人具体情况拟定适宜的中西医结合方案,可以提高疗效无可非议[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医药类浅议中西医结合专业发展现状论文(共3篇)(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