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甲醛固定1年以内的尸体12具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婴儿组5具,其中0月2具,1、3、5月各1具;青少年组3具,12、22、25岁各1具;老年组4具,63、72、73、81岁各1具。性别不限。标本均取自青岛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标本室,生前均无神经肌肉病变。选取颈深肌群中的颈长肌及头夹肌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颈椎失稳好发于C5~C7节段的特点[6],在该节段从肌肉附着点开始沿肌束走行方向锐性分离取下1.5 cm×2.0 cm的组织块(共24个组织块),去除其表面的筋膜及脂肪,进行脱水、透明、浸蜡和包埋;根据神经支配区域性的特点,取标本的C3~C4神经节(共48个神经节),去除表面的筋膜和脂肪,同样进行脱水、透明、浸蜡和包埋。左右两侧的组织均选入实验中。
1.2 实验方法
1.2.1 肌梭的密度测定 将颈长肌、头夹肌组织块分别进行连续性横切片,切片厚度为10 μm,根据BOYD?CLARK等[7]的实验结果(人的肌梭的长度范围约在1.5~4.0 mm),每隔1.5 mm取1张切片,以避免重复计数肌梭密度。共取240张切片,其中婴幼儿组100张,青少年组60张,老年组80张,分别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采用Olympus 显微镜(200倍)和图像分析仪计数肌梭的个数,同时利用Sample?PCI软件测量切片截面积,按以下公式计算该组肌肉的肌梭密度:肌梭密度=肌梭个数/切片面积(mm2)[8]。
1.2.2 NT?3及Trk C表达的检测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将各组背根神经节组织块连续横切,切片厚度为5 μm,用NT?3 及Trk C兔抗血清(滴度均为1∶100)在同一条件下对各组切片行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DAB显色,然后脱水、封片,在Olympus 显微镜下观察NT?3、Trk C在背根神经节的分布。NT?3、Trk C阳性表达细胞均呈棕黄色染色,100倍视野下随机取100个阳性细胞,用Sample?PCI软件对染色结果进行定量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以±s表示,数据间比较采用F检验及t检验。
2 结 果
2.1 不同年龄标本肌梭形态观察及密度的比较
HE染色切片上,肌纤维及肌梭均呈淡红色,肌梭位于肌束之间,大多呈单个的散在分布,附近有小血管,也见肌梭以联合体形式存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肌梭形态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肌梭体积增大、囊腔扩大及肌梭纤维结缔组织囊增厚。不同年龄组颈长肌及头夹肌肌梭的密度不同,婴儿组高于青少年组及老年组(F=19.28、93.47,q=7.11~16.58,P<0.01),青少年组与老年组无明显差异(q=0.112、0.597,P>0.05)。各年龄组颈长肌肌梭密度均高于头夹肌,差异均有显著意义(t=8.221~12.523,P<0.01)。见表1。表1 各年龄组标本颈深肌肌梭密度比较
2.2 不同年龄标本神经节细胞NT?3、Trk C表达比较
显微镜下各年龄组神经节细胞均可见NT?3、Trk C阳性表达,阳性颗粒沉积于胞浆,细胞核无着色。与婴儿组比较,青少年组染色强度高,老年组染色强度低,差异有显著意义(F=53.32、141.99,q=3.507~23.663,P<0.01)。见表2。各组NT?3、Trk C表达特点:婴儿组内可见NT?3、Trk C广泛阳性表达,神经节细胞无论大小均可见阳性表达,表达强度较强,表达范围广;青少年组中可见NT?3、Trk C阳性表达集中于大中型节细胞,表达强度增强;老年组中可见NT?3、Trk C阳性表达位于大中型节细胞,阳性表达较弱。表2 各组NT?3、Trk C阳性表达比较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医药类颈深肌肌梭密度及背根节NT?3和Trk C 表达与退变性颈椎失稳关系(2)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