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 金黄地鼠(golden hamster)
金黄地鼠作为痤疮动物模型可以提供雄激素控制的皮脂腺系统。金黄地鼠背部两侧皮脂腺斑厚度面积和体内雄性激素含量相关,此器官中三类结构对雄激素敏感:皮脂腺细胞、色素性粗毛、真皮中的黑色素细胞,如果把雄性金黄地鼠阉割,皮脂腺会出现萎缩,色素性粗毛退行性变,真皮中色素消失。
金黄地鼠目前多用于研究药物的抗雄性激素作用。痤疮与毛囊皮脂腺单位雄激素受体(AR)对雄激素的敏感性有关,AR的数量能决定雄激素的表达,从而控制皮脂的分泌。金黄地鼠在接受黄白痤疮膏外涂20 d后,通过放射配体结合分析法测定金黄地鼠的白细胞雄激素受体含量,放射性免疫法检测金黄地鼠血清中睾酮的水平,发现黄白痤疮膏实验组皮脂腺斑中皮脂腺数量减少、体积减少、排列疏松、腺体分泌功能降低,而且白细胞雄激素受体(AR)具有明显的降低,而血清睾酮水平无明显变化[25],说明该药能通过对雄激素受体的竞争性抑制来抑制雄性激素对皮脂腺斑的刺激[26]。BRL7660是一个16,16位取代的雄甾烯,在金黄地鼠模型中,实验中发现BRL7660能明显抑制睾酮刺激引起的皮脂分泌增多,但不能抑制DHT引起的皮脂分泌增多。BRL7760被认为是一个5α?还原酶抑制剂。在皮肤中睾酮在5α?还原酶的作用下转变为更具效力的DHT,DHT是激发皮脂增生的主要原因。
对金黄地鼠耳廓进行紫外线B光谱(UVB)照射能使皮质细胞和毛囊皮脂腺单位形态学和功能发生异常,例如皮脂腺增生、皮脂合成增加、滤泡角蛋白细胞过度角化等。使用该模型发现川陈皮素能抑制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依赖的三酰基甘油类(TG)合成和皮质细胞增生;此外,使用川陈皮素能观察到促进皮脂腺的积累的皮脂的排出,这个作用被认为是和川陈皮素通过增加细胞内CAMP水平有关。使用蛋白蛋白激酶A(PKA)抑制剂H?89能抑制川陈皮素的促分泌功能,川陈皮素激活PKA活性也被认为是可能的促分泌机制[27]。
2.1.5 猪(porcine)
由于体积、生理学、组织器官发育和疾病进程等方面与人类有较多相似,猪是仅次于灵长类动物的重要哺乳动物模型。猪耳朵前部皮脂腺在解剖学结构上类似人面部皮肤皮脂腺。临床上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被用于治疗痤疮、银屑病、光化性角化病等,ALA?PDT取决于ALA能被代谢成卟啉类物质,对猪耳朵前部进行ALA?PDT后,通过荧光显微镜检查能观察到卟啉类的积累,显示猪耳朵对ALA的代谢和人一致。表明猪耳朵前部是一个合适的动物模型[28]。
2.1.6 大鼠(rat)
此模型主要用来研究痤疮的炎症发病机制,并且可以鉴定抗痤疮药物的抗菌疗效。制备痤疮炎症模型时,通常采用大鼠耳廓皮内注射丙酸杆菌菌液,于制备第2天,用无菌针头挑取耳廓肿胀部位,涂皿,厌氧罐中培养48 h,证明为痤疮丙酸杆菌感染。注射后,每隔4小时测量1次大鼠耳廓厚度,连续5 d,计算各鼠耳廓肿胀率。观察大白鼠注射部位的解剖结构,可以见到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毛囊皮脂腺位于炎症上方,皮脂腺消失成为浸润的中心。该模型对于P.acnes的特异性,注射部位痤疮样损伤结构显示该模型是和痤疮具有相关性的。不同的P.acnes细菌株具有不同的致病能力,P.acnes的致病能力和网状内皮系统(RES)的刺激能力有关。有研究已经表明T淋巴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参与了痤疮致炎机制。寻常痤疮患者的外周血TH细胞及B淋巴细胞均增高,并且痤疮炎症越重,细胞数增高越明显,认为痤疮炎症与TH细胞活化有关。免疫器官不仅是T、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也是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场所,其重量降低程度反映了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在研究中[29]使用清热痤疮汤为治疗药物,能调节迟发型超敏反应小鼠升高的CD4、CD8值,并对免疫器官(胸腺,脾)指数有明显抑制作用,提示该药物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细胞免疫。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医药类痤疮模型的研究现状(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