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二个主要来源。它最早可追溯至夏商时期的理官,经过管仲(前723~ 前645)、子产(?~ 前552)、李悝(前455~ 前395)、吴起(前440~ 前381)、商鞅(前395~ 前338)、慎到(前390~ 前315)、申不害(前385~ 前337)的奠基和发展,尤其是韩非(280BC-233 BC)的集大成,法家思想成为和儒家思想并驾齐驱的文化流派和治国理政思想。法家的核心价值追求可以归纳为:公共性;人性本恶;务实;面向未来。首先,并非如传统观点认为的那样,法家为封建集权专制服务,恰恰相反,同儒家一样,法家也追求公共利益和天下大治,只不过在手段上同儒家有所差异。韩非子在《孤愤》篇中写道:“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智术之士变法图强的终极目的,就是要驱逐私利,矫正奸邪,追求公共利益,实现天下大治。只不过,他们所面对的是“无令而擅为,亏法以利私,耗国以便家,力能得其君”这样的“重人”,所以,他们只有采用各种非常手段,才能实现善治与美政。其次,同儒家相反,法家认为人性本恶,在复杂和激烈的政治现实和政治斗争中,儒家人性本善的理想可以是我们心中不灭的希望,但绝不是现实行动的指南,否则,就只能被无情的政治斗争所击败甚至消灭。更为重要的是,上级和最高统治者也并非必然是一心为公的仁义之君,他们的想法和心理异常复杂,如何能够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这就是韩非子的《说难》所要回答的问题,“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能以吾说当之”“凡说之务,在饰所说之所矜而灭其所耻”②。因此,法家思想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既可以为公为善,也可以为私为恶。第三,法家优于儒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面向未来。在《商君书·更法》篇中,面对甘龙、杜挚两位保守大夫对变法的质疑,商鞅反驳道:“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脩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韩非子在《五蠹》中运用守株待兔的寓言,写道:“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北宋改革家王安石也曾说过:“天变不足畏,人员不足恤,祖宗不足法”。正是因为法家的这种实用主义精神,毛泽东认为:“历代有作为、有成就的政治家都是法家,他们都主张法治,厚今薄古;而儒家则满口仁义道德,主张厚古薄今,开历史倒车。”(陈晋,2014)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三个主要来源。它最早可以追溯至黄帝,经过老子(前571~前471)、庄子(前369~ 前286)、杨朱(前395~ 前335)的继承和发扬,成为一门重要的哲学流派,也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道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可以大致概括为:重视规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存在规律,也就是“道”,包括治理国家在内的任何事情都应该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治大国若烹小鲜;事物是发展演化的,万事万物的发展演化存在两个极端,如阴阳、高低、雌雄、虚实、盈亏、福祸、成败等等,凡事不要过度,过度就有可能转向反面,也就是《塞翁失马》所谓的“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所以道家提倡抱残守缺、激流勇退;无为而治,与其过度干预、胡乱作为,不如顺势无为。在当今的市场经济建设和政府公共管理中,转变政府职能、有限政府、简政放权、放松规制等政策措施,都是道家思想的某种体现。道家的清心寡欲、无欲则刚的思想对于各级官员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幸福观、财富观、政绩观具有重要意义①。另一方面,道家思想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它过于消极和保守的一面,例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同儒家相类似,这种田园牧歌式的理想社会,可能也只能到历史中去寻找。另外,道家看到了事物的发展演化和相互转化的一面,但忽视了这种演化和转化并非简单机械地重复,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和发展中的转化,因此道家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大潮中不是积极推动或者主动应对,而是消极退缩或者被动等待,这显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墨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第四个主要来源。墨子(前476~ 前390)是墨家思想的创始人。墨家思想的价值内核可以被大致概括为:兼爱;非攻;节用;科学。首先,相对于儒家有差等的仁爱而言,墨子提倡无差等的兼爱,因此更加无私而伟大,他在《兼爱》中写道:“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作为国家的最高治理者,以及各级官员,乃至每一个普通民众,都应该有这种兼爱的精神。原因很简单,兼爱能够给我们每个人带来更大更持久的收益①。其次,墨子爱好和平,反对战争和暴力,这一点墨家要优于法家,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向往和平而非暴力的。第三,墨子本人出身贫寒,为人质朴,所以他强调简朴、节用、节葬,反对儒家的虚礼、浪费、厚葬,这一点墨家要优于儒家。第四,墨子是中国最早的科学家,被后世尊为“科圣”,中国历史上较为鲜见的科学精神可以从墨家那里找到根源。另一方面,墨家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由于受到统治者的打压和排斥,加上注重义气,所以最后走上了神秘主义和旧式帮派的道路。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党内政治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联(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