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国英语产生于国际英语对中华文明和华夏社会的描述,也源于中国人用英语来描述自己与世界,它是国际英语的拓展与延伸。中国英语以标准英语为基础,但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层面上具有自身的特点。通过从语言,文化与思维的关系探讨中国英语的语篇特点,进而说明中国英语是英语与中国文化结合的产物。
关键词:中国英语;文化;思维;语篇
作为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的语言总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中。语言的接触,必然引起语言的变异,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的迅速国际化必然引起其广泛的本土化。“英语族”(Englishes) 这一概念的出现反映了当今英语的变化。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不再被认为是仅有的两种标准英语,而只是在两个国家所使用的两种英语变体。
文化的实质是特定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每个民族生活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具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因而也就形成了各自的思维方式。[1]41语言总是受到文化的影响,像镜子一样,始终反映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英语在中国本土化的进程中逐渐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而且正在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国际交际工具——中国英语。潘章仙指出,关注中国英语研究的学者都强调应从语音、词汇、句法、篇章等各层次来描写中国英语的特点,以求展示中国英语的全貌。[2]27中国英语语篇层面的研究是中国英语研究最为薄弱的一个方面。[1]40
一、中国英语研究述评
首先提出“中国英语”概念的是葛传椝先生。他在1980年从翻译的角度指出:“各国有各国的情况。就我国而论,不论旧中国或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我国特有的东西需要表达。”但是他所说的“中国英语”仅局限于词汇的层次如“四书”(Four Books)、“八股文”(Eight-legged essay)、“翰林院”(Han-linyuan )、“双百方针”( Two hundred policies )等。[4]在这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着英语在中国的变体。近20来年,对中国英语是否客观存在这个问题,不同的专家和学者持不同的观点和态度,但大多数人对中国英语现象持肯定乐观态度。汪榕培教授[5]指出“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中国英语”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语言;王宗炎教授[6]进一步指出“中国英语”存在的必要性: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交际,而不是单方面的学习。改革开放是双向道,既要引进外国先进的东西,更要传播中国的文化;李文中[7]论述了“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区别,并且将“中国英语”定义为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谢之君[8]等却认为中国人使用英语时,汉语的特征总会或多或少地带到英语中去……他们的研究将“中国英语”的界定从词汇延伸到语篇的层次。根据这些学者、专家的研究,我们可以认为“中国英语”是英语在中国的使用型国别体变体,是以规范英语为基础,表达中国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特有的事物,受汉民族思维方式的干扰,使用的英语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语篇和交际模式。
对于李文中关于“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定义,笔者认为有值得推敲之处。如果说中国英语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就没有所谓的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说中国式英语是不合规范的英语或不合英语习惯的畸形英语,那么, long time no see、paper tiger这些已被人们接受的表达符合英语习惯吗?他们是属于中国英语还是中国式英语呢? 谢之君在1995年的文章中说,“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都存在中式干扰,两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8]64 语言,作为人类特有的交际系统,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中国英语也是如此。因此,中国人过去的中式英语,有的已经成为现在的中国英语,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今天的中式英语可能成为明天的中国英语。
二、中国英语语篇特点的研究现状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从语言、文化与思维的关系看中国英语的语篇特点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