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数据
数据是“仿真大厦”的地基。应从两个层面看待数据:①计算机仿真模型构建和运行需要的基础性数据。如果可以把模型与目标实体的一致性或相似性看成是结构性、外化的,那么基础数据与目标实体的一致性往往是事物运行的如实反映、甚至是规律外化。譬如,仿真一个大型桥梁的结构,模型要反映桥梁的真实结构和空间环境,而模型涉及诸如构件的材质、大小、相互之间的应力等基础数据,则要如实反映材料力学的法则定律。基础数据的可靠性尤为关键。②仿真运行后的数据。这类数据的焦点不在于是否可靠,而在于对其如何分析或者以什么眼光审视。既要关注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关联关系,也要关注数据的可视化显示问题。
2.3.4计算机
这是仿真运行的平台,是人与非人交互的界面。一般而言,计算机本身最容易“具身化”,成为“上手”之物。但是,对于一些大型复杂工程系统的仿真,常规的计算机无法满足性能需求,而是高度依赖高性能计算机甚至是计算机集群。此时,计算机往往成为了仿真活动展开和结果的可靠性、安全性的重要影响因子,因而应关注其运行状态。
3工程中计算机仿真实践的基本原则
工程中的计算机仿真实践有其固有的特点规律。推进这项“虚拟化”的工程实践活动,在遵循学科层面的计算机仿真方法要求基础上,还应针对工程实践领域的特殊需求,把握其实践的基本原则,我们认为尤要关注以下三个原则。
3.1仿真目标有限性及其权衡
工程活动作为复杂的社会过程,涉及多元异质的变量,其目标的确定是对工期、投入、物质条件、技术状况、人员等诸要素的权衡。计算机仿真是工程诸活动的组成之一,仿真目标的确定,一方面受工程活动特性和具体工程目标的限制,另一方面又受仿真技术自身的限制。因此其目标是有限的。尽管计算机仿真为工程实践的不确定性解决提供了一种手段,但并没有完全终结这种实践活动的不确定性。同时,还带来了另外一种不确定性,即计算机仿真本身的不确定性。仿真的过程,是对目标实体的抽象简化过程,与目标实体客观存在还原或映射关系。这种映射,是否逼真或可信,又取决于人们对事物本身的认识。换句话说,对计算机仿真本身带来的问题或盲区的解决,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工程实践中的某些不确定性,因为后者总是处于变动的环境之中。因此,仿真目标的这种有限性,进而带来对仿真结果运用价值的有限性,需要工程人员既不对其盲目推崇、全盘接收,也不应消极对待、不置可否,而应从工程建设全局需要出发,综合权衡工程活动目标和计算机仿真可能及可信,确定和赋予计算机仿真能够有效解决的问题。
3.2工程建设规范与计算机仿真专业规范的有机统一
工程中的计算机仿真活动,本质上属于工程活动范畴。工程有工程的建设标准与规范,比如,追求安全可靠。各具体建设领域也还有其行业标准。因此,工程实践中的计算机仿真,对仿真目标的确立、仿真结果的校验和使用,必须经受工程建设的标准约束、遵守工程建设规范。同时,计算机仿真作为一门专业化的学科、一项专业性强的实践活动,还应遵循自身的专业规范,比如校核、验证与确认(VV&A)标准等;也有学者从实践层面提出简单性、清晰性、无偏见性和易操作性的仿真模型建构规范。[11]由此,工程中的计算机仿真实践规范,既有别于一般性的工程建设规范,又要超越其自身的专业规范,应做到两者的有机统一,从而为仿真实践价值的最大化提供保证。
3.3仿真实践进程的全程协同
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计算机仿真,主要由科学家群体自身来承担,仿真就是展开科学研究的过程和工具,因此一定程度上消弭了跨专业领域间的沟通“鸿沟”。然而,工程中的计算机仿真,同工程活动一般,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在一个充满变动的实践情境下,处处都有跨专业跨领域的协调沟通。正如前文分析仿真行动者网络中“人”的因素一样,参与仿真活动的多元主体需要全程沟通、通力协作,否则,仿真活动就难以有效展开。为此,在推进计算机仿真实践过程中,工程共同体不同专业领域人员,需聚焦工程活动目标,坚持全过程跨领域的无缝对接、协同作战。
4结语
工程实践过程,是工程活动诸要素权衡、合作与妥协的过程,处处存在冲撞。计算机仿真既为解决这种冲撞提供了一种选择,同时其本身也是建模过程的冲撞。这种过程性的冲撞,是否达成预期并为工程实践提供有效支撑,不在于计算机仿真方法自身,而更多地在于仿真过程中各种因素的权衡协调,尤其是人类行动者的集智协作。为此,应超越计算机仿真专业领域的视角,基于工程活动从一般性层面来理解工程中的计算机仿真实践。
本文正是试图从这个视角,在考察计算机仿真基本内涵基础上,着眼工程哲学方法论研究需要,探索仿真实践的逻辑结构,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对仿真“网络”中的人与非人行动者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并试图发掘工程中计算机仿真实践活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期为反思这种实践活动隐含其中的理性提供一种“解决方案”,进而为工程中计算机仿真实践有效展开提供一些支持和助力。一定意义上讲,如果能够尽可能保证过程合乎理性,结果有效有用性的概率会更高。因此,本文着重分析的是工程中计算机仿真实践展开的内在过程,通过过程展开合乎计算机仿真的实践理性来确保其有效性。但尚未探讨的是:从仿真方法的本体层面研究计算机仿真方法的有效性来自哪里?如何与工程中其他方法进行衔接?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致谢
本文撰写,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开设的《跨学科工程研究专题》课程学习要求。在撰写和课堂汇报,以及后续修改完善过程中,得到了王大洲老师、王楠老师反复指导;在参加第八次全国工程哲学学术会议时,我们对此话题进行了简要的小组汇报,中国科学院大学王佩琼老师、绍兴文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卢锡雷老师等专家学者提了意见建议;以及一起参加《跨学科工程研究专题》课程学习的同学也提了意见,在此不一一列举姓名。借此,表示衷心感谢和敬意。
第2篇:医用内窥镜图像计算机辅助诊断研究进展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理学类计算机应用影响以及研究探讨论文(共4篇)(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