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绍了大豆灰斑病的性质及危害症状,总结了其研究进展,以期为大豆灰斑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豆;灰斑病;危害症状;研究进展
中国首次发现大豆灰斑病是在1921年,目前该病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福建、四川、广西、云南等省,其中黑龙江省最为严重。20世纪60年代至今,大豆灰斑病在黑龙江省曾有过4次大流行,仅1985~1986年,黑龙江省大豆平均每年减产25万t,因品质降低和减产造成的损失每年约为2.8亿元。大豆灰斑病已成为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上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1]。大豆植株感染灰斑病后,感病品种一般减产12%~15%,严重时可达30%。感病种子发芽率降低,而且蛋白质下降1.2%,脂肪含量下降2.9%,百粒重降低2g左右。
1大豆灰斑病的性质及危害症状
1.1病源菌
大豆灰斑病是一种由尾孢菌属引起的病害。该菌是1915年在日本由Hara首次发现的,被定名为Cercospora sojina Hara。1982年刘锡琏等根据病菌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的形态和色泽,将大豆灰斑病菌重组为Cercosporidium sojinum(Hara)Liu et Guo[1],属大豆褐斑短胖孢菌,半知菌亚门尾孢属。分生孢子梗5~12根成束从寄主气孔伸出,不分枝,淡褐色。有膝状屈曲,孢痕明显。分生孢子圆柱形或倒棍棒状,无色透明,基部钝圆,顶端尖细,具1~9个隔,(19~80)μm×(3.5~8.0)μm。分生孢子萌发时从两端细胞长出芽管,有时也从中部细胞长出。
1.2病菌繁殖的条件
病菌生长最适温度25~28℃,温度范围为15~32℃。孢子萌发适温28~30℃,温度范围为10~40℃,适温下分生孢子在水中1h即可萌发。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缓慢,产孢量少。在利马豆琼脂培养基上产孢比在PDA培养基上高10倍。蔬菜浸汁培养基经110~115℃灭菌,病菌生长及产孢量均显著提高。灰斑病菌寄主范围较窄,除大豆外,仅能侵染野生大豆。菌丝体在种子或病残体上越冬。种子带菌对病害流行关系不大,病残体为主要初侵染来源。表土层的病残体越冬后遇适宜环境可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田间主要靠气流传播。带菌种子长出幼苗,子叶上可出现病斑,温暖潮湿时病斑上长出分生孢子或土表层病残体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侵入寄主引起发病。分生孢子寿命较短,在干燥情况下,叶面降落的分生孢子2d后侵染率降低26%,4d降低94%,6d失去侵染力。由初侵染产生的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成为田间再侵染源。在适宜条件下,再侵染频繁,造成病害大流行。
1.3危害症状
大豆灰斑病主要为害大豆叶片,也可侵染幼苗、茎、荚和种子,病粒生出的幼苗子叶上出现半圆形或圆形褐色病斑[2]。此病主要危害成株叶片,病斑的边缘褐色,中央现灰色或灰褐色蛙眼状斑,潮湿时叶背病斑中央部分密生霉层,病重时病斑合并,叶片枯死脱落。茎斑纺锤形或椭圆形,荚斑圆形或椭圆形,籽粒病斑明显与叶斑相似,为圆形蛙眼状,轻病粒仅产生褐色小点。
2大豆灰斑病研究进展
2.1生理小种
美国的Athow等用16个鉴别品种组成一套鉴别寄主,鉴别出11个生理小种。巴西的Yorinori等用10个鉴别品种鉴别出20余个生理小种[1],中国黄桂潮等1984年从1 110份大豆材料中筛选出钢5151、九农一号、双跃四号、合交69-231、Ogolen、合丰22号共个6品种作鉴别寄主,鉴别出5个生理小种[3],1988年霍虹等利用这套鉴别寄主对采自黑龙江、吉林的100份大豆灰斑病菌标样进行鉴定,鉴定出11个生理小种,各小种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分别为:1号小种50%,7号小种22%,10 号小种9%,其次为2号、3号、9号、4号、8号、6号、11号,其中5号小种仅在吉林省的标样中出现[4];1987年马淑梅等仍采用这套鉴别寄主对黑龙江、吉林、辽宁3省的177份大豆灰斑病菌株(包括1987年以前的100份)进行鉴定,鉴定出14个生理小种,各小种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分别为:1号小种43.5%,是东北春大豆产区目前占优势的小种,7号小种18.08%,6 号小种6.28%,其次为10号、3号、2号、4号、5号、8号、9号、11号等。从小种的分布看,黑龙江省的绥化、哈尔滨、牡丹江、齐齐哈尔等地区的小种类型多达5~9个[5]。刘丽君认为黑龙江省以1号和7号小种为主,近两年8号小种有上升趋势。此外,赵赛筛选出9个鉴别寄主,从采自黑龙江省的80个菌株中鉴定出15个生理小种,其中4号小种毒力最强,7号、15号小种次之。张丽娟等也提出一套单小种鉴别体系。灰斑病生理小种的鉴定,从传统经典方法鉴定发展到分子水平鉴定,如运用同工酶酶谱鉴定生理小种[6]。另外,对菌株的基因组DNA 进行Southerm 分析,获得了基因组特异的指纹图谱,对指纹图谱和毒力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比较也将成为鉴定生理小种的可行方法[7]。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理学类大豆灰斑病研究进展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