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音乐表现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集体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发现他人的优势,学习他人,悦纳他人,完善自己,学会与他人合作,形成一种情感同化的态度,为达到共同目标而努力。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却发现,有些小组的学生虽然面对面坐在一起,却各忙各的事,无法交流,不会合作,小组学习形同虚设。那么,如何使学生更好的看到他人的特长,如何学习他人,完善自己,做到与他人进行合作呢?
在教材中,另有一篇《我们的田野》,学生都知道这是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歌曲。我对该课的教学进行了合作学习尝试。我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组长。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式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包含学习成绩低、中、高的学生,并为每组成员在性别、兴趣、能力等方面进行合理搭配,每个小组选出一个组长。学生经过课后的相互了解、学习,进行了丰富多彩的配合。有的小组进行了“器乐大合奏”,将各自的乐器搬到了音乐课堂上,一个指挥,有独奏、合奏、重奏;有的小组用自己优美的舞蹈姿势来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有的小组拿出自己的美术作品,用画笔描绘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有的小组别出心裁,竟把语文课上的“朗诵”搬到了音乐课上,带动了组里其他没有特长的同学,用他们极富有感情的朗诵配上小组成员的乐器,将祖国的山河的秀美,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都需要学生课外的相互配合、了解。这种小组间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这个合作过程中更好得了解了自己身边的人,发现他人的优点和特长,学会怎样与人合作,使我们的音乐课真正意义上丰富起来,使孩子们爱上音乐课。
三、在音乐欣赏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传统的音乐教学往往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交流,信息的交流效率不高。如何让音乐课多维互动,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成了笔者最关注的问题。
在上欣赏课《人民音乐家聂耳》之前,我预先让学生分小组搜集有关聂耳的资料,由每小组组长负责并带领好。让学生来上这节音乐欣赏课,每组学生将自己找来的资料拿了出来。有的小组在网上找来了聂耳的其它曲子,边播放边进行讲解;有的小组将他们找来的资料组织成一个故事,讲述了音乐家一生的事迹。由于各小组之间找到的资料都是不同的,通过交流,填补了各组之间的“信息差”。尽管学生在讲解、描述时的语言很稚嫩,但是通过这样一节课,学生对聂耳及其作品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而且印象深刻。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多维互动。
四、组织小小音乐会。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在学期即将结束之前,发动学生组织一场小小音乐会,让有表演能力的学生参加演出,其余学生则负责后勤保障。小小音乐会的节目选择、节目顺序、排练、主持、器材、宣传均由学生自行负责。教师做好发动和指导工作,在这里教师只是一个顾问。通过这样一次活动,不但让学生对一学期音乐学习成果进行了总结,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组织音乐会不但要协调好不同节目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一个集体合作的节目里面不同成员的关系,协调好主持人和演员之间的关系,还要协调好演员于后勤人员的关系。演出规模虽小,学生收益却多。
在实施合作教学时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展开讨论,而应参与其中,了解情况,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有时还可以直接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去。这对于音乐课的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久而久之,组内学生对音乐的见解、个性、思维方式互相影响,每个组员也会越来越感到自身的价值。当然,这也离不开教师的激励,老师的评价会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优点,发现不足之处,从而增强合作、探究的兴趣。
二、当然简单随意的分组必然会影响合作学习的质量。分组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性别、个性、兴趣、特长等方面合理搭配,以此来保证组内成员之间的差异性、互补性和组内竞争的公平性。
三、恰当的把握评价标准。教师在评价时,不但要关注合作的成果,更要关注合作的过程。教师应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合作精神及合作能力加以肯定。坚持以正面表扬和激励为主,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发现合作学习的途径,把握合作教学的契机,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参考文献]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周 琦:“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理性思考”,《中国音乐教育》,2003年第1期。
彭 钢 张晓东:《课程理念的更新》,首都师范大学出版,2001年。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浅谈合作学习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