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深层建构就是变“教书”为“铸魂”,化“知识”为“智慧”,变“行为”为“素养”,积“文化”为“品格”。中学历史教学就是“以史明志,启智育人”。历史课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点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就是进行道德和情操陶冶。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下面就如何加强历史课国情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中国在许多重要的科技领域,长时间保持一系列的“世界之最”记录,对世界科技发展作了重大贡献。当代国外著名的史学家,把中国称为“发现与发明的摇篮,”认为“现代赖以存在的重大发明创造中,有一半来自中国。”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向前发展。从四大发明到数学、天文学、地学、医学、建筑学、农学等方面的先进成就,无一不是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但又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而创造出来的。继承和创造是新的统一,推动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智慧和科学道路上,不畏艰苦,勇于攀登的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精髓,是中国人民的崇高美德,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中已形成久远的光荣传统。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的骄傲。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引导启发,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蕴含无限的聪明才智,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这样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
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近代以来,我们的祖国屡次遭到帝国主义的外来侵略,国家多难,民族垂危,经济文化的发展也落后了。1840年以来,清政府腐败,官场贪污成风,闭关自守,英国大片鸦片大量偷运到中国,摧残了中国人的健康,军队的战斗力削弱,白银大量外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840至1900年里,列强发动数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割让中国大片领土,攫取了中国大量政治经济持权。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下,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已失去了独立发展的可能。
通过近代史的学习,告诉学生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奋进图强、树立志气,为社会主义事业献身的责任感。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
正当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不断遭到失败的时候,1921年7月23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坚持八年抗战,取得最后胜利。之后又从胜利走向胜利,直至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过60多年的努力,中国走上了繁荣昌盛的道路。从近现代中国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学生自然明白以下真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四、培养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
中国有着几午年的历史,历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有伟人,也有庸人,有的光耀千古,像文天祥,1278年,他在广东兵败被俘,押解经过零丁洋时,念及国破家亡,百感交集,悲愤地写下流传千古的《过零丁洋》一诗,表达他宁死不屈的决心。面对元朝统治者的威胁利诱,他坚贞不屈。当元世祖亲自劝降,并许以商官厚禄时,他仍不动摇,又写下了浩气长存《正气歌》,从容就义朝鲜战争时期的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掩护部队前进,还有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我们的伟大的领袖毛泽东等闪耀在历史之中。有的遗臭万年,如古代的赵高、秦桧,近代的袁世凯,现代的汪精卫。
这一切告诉我们学生,历史是不朽的丰碑。人类的史册表明,凡是留下英名的人,总是为人们世代传遍。他们为民族留下了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为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财富。当代的中学生,要以爱国志士为楷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重任,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奋斗。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将肩负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历史责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离不开中国的习情,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有利于逐步克服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社会的倾向,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寓国情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