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里中学
经常感觉在上课的时候,因为说得多了,连自己都没有想到的东西,都蹦了出来。
最近上课的时候,突然想到,应该告诉学生读书要自己去感悟,就像读《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非常美,阳光照耀下的山,城外远山,蓝水晶似的整个济南,无一不体现出老舍对济南的独特感受。而最美的,莫过于薄雪覆盖下的山这一段了。曾听说有些老教师在教授《春》这课的时候,把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让学生作画,让他们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把对春的理解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结果,学生们表现得非常出色,春在他们的画笔之下美轮美奂。而如果要用同样的方法去学习薄雪覆盖下的山这个段落,就有一定难度了,因为它对绘画的要求很高,那顶着白花的青黑矮松、给蓝天镶上银边的全白了的山尖、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如花衣似的山坡,还有有点害羞的山腰薄雪……这是怎样的美景!!所有这些,非大师之手,是无法描绘出来的。我们学生虽然没用画出这些的本事,也没有必要一定要有这个能力,但是,我们还是能够像学习《春》的时候那样,先从文字中感受到美景,欣赏到这幅美景。而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在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能够在脑海里呈现出这样一幅美景。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用心去体验。我们也能够这样做,还可以提高我们对于美的鉴赏能力。而且,我们虽然不能画出来,但我们可以像老舍那样,把这么美的景用我们的文字写下来。学习语文,最终就是为了写作,就是要有这样的能力,把最美的东西用我们的文字表达出来,用文字征服读者!!
说完这些,我略微扫视了一下,看到十班的黄锃铃等几个同学,若有所悟地点点头,甚至又似回应我也似对自己说“恩,没错!”看到这些表现,我心里非常满足。教学的乐趣或许就在这里吧,看着学生学会了知识,听懂了点道理。同时,我也体会了一把“教学相长”的感受。
在教课文时,我经常把课文当做范文,用于指导写作。特别是把自己特别喜欢的文章介绍给学生。除了初一年学到的《春》《济南的冬天》以及屠格涅夫的《树林和草原》,我甚至把初二和初三年的课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周庄水韵》等课文都提前给学生做了鉴赏,以自己的最真实的感受来感染他们,让他们感悟文字,爱上这些文字。在备课《竹林深处人家》时,教参里的《竹思》打动了我,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又和学生们共同欣赏了全文……
可能是班主任工作做多了,在语文课上总是在讲道理。有时候,叫学生做笔记,不少懒点的学生不写或者写得很少,强迫很明显不是明智的选择,我开始用说理的方法教育感化他们。出于这种心理,某次,突然,心灵福志,我说了这样的一番话。
每个同学都应该记学会笔记。这样,回家的时候才有材料复习。而且,每个同学的笔记应该是不一样的,把你听到的话,用自己的语言,也就是自己看得懂的话记录下来,而不是把老师说的每句话都抄下来。而且,记笔记的过程就是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所以,一定要动笔去写。可能,刚开始做这些可能对于不少同学来说,有点难。
可是,就像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够迅速地写出那些字,那是经过我们练习了无数遍,把这些字写得非常熟练了。大家也都知道,我们也是学习这些字就是从一笔一划开始学习的。因此,什么事情都要慢慢去做,现在大家一起写,多试几次,你们也渐渐就会了。说完这些,班上鸦雀无声,我看到几乎全班的同学都在认真地写着,心里又是一阵得意。原来,学生们需要这样的鼓励啊,一个小小的比喻,小小的道理,就能让他们行动起来。
当然,我也知道,不可能通过这几句话就从此让他们都会自觉地做好笔记。因为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还有所欠缺,习惯也还没养成,还会出现反复。但是至少,我已经成功地把记笔记的观念种在一些学生的心里了。这就够了!
把教育当作一种愉快身心的享受,为它献上所有的热情,教育回馈给我的,是值得一生珍藏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