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之谜》和《诺贝尔》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中同一单元的两篇课文。细读之后发现,它们在叙事表达、内容安排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两篇课文都描写了一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和他们的重要发明:《天火之谜》介绍了富兰克林以及他的风筝实验;《诺贝尔》从诺贝尔奖的由来写到了诺贝尔和他发明炸药的经过。如何引领学生展开学习,激发他们自主学习欲望,探寻表达之奥妙呢?就在我一筹莫展之际,团队导师孟纪军的一番话让我豁然开朗。“把两篇课文放在一起比较着学,指导学生从内容、结构、形式、表达等多维度研读文本。”是啊!比较教学,就是我们工作室提出的阅读教学策略之一。我们的六大策略是“判定文体”“指向表达”“整体把握”“比较教学”“聚焦核心”“以读促思”。我可以运用比较教学的方法来呈现叙事性作品的特点,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表达之秘妙。通过反复研读教材,我决定从课文内容、段落标题、实验过程和文章题目四个方面进行比较教学。
一、比较课文内容,发现文本共性
两篇课文都承载着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任务。如何拉近科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唤醒学生爱科学的心愿呢?课堂伊始,我在向学生作自我介绍时,就抓住自己姓氏的特殊性,从故事入手,讲述了明朝时期一位叫万户的科学爱好者为了实现飞天梦想,不断探索,勇于实践,虽然失败,但照样让人肃然起敬、名垂千秋的故事。这样的小故事让学生一下子想到了自己曾经的实验,拉近了学生与科学家的距离,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文本。
初读文章后,我抛出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这两篇课文放在一起比较着学?它们在内容上有何相似之处?学生很快就发现这两篇课文的相似之处:都写了一个人,一个科学家,富兰克林和诺贝尔;都写了一件事,一次发明创造的实验,风筝实验和研制炸药;都写了一个成功的结果,一个过程惊险却令人振奋的实验结果,雷电交加中富兰克林成功抓住了“天电”,巨大的爆炸声中诺贝尔成功发明了威力更大的固体炸药。从内容的整体入手,我们发现这两篇叙事性作品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写人记事。
二、比较段落标题,发现各有侧重
两篇课文的内容通俗易懂,学生只要多读几遍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课堂上,我让学生浏览课文,用小标题概括课文内容,并进行比较。这样用小标题对比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很快把握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学生概括比较小标题后,发现一个惊人的秘密,同样是写人记事的文章,竟然有着显著的区别。《天火之谜》的小标题:雷暴可怕、探究雷暴、避开雷暴,学生认真揣摩后发现,这篇课文是围绕同一个主题词“雷暴”展开的,三个小标题分别是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是一件完整故事的三要素,说明这篇文章是侧重写事的。而《诺贝尔》的小标题:授奖仪式、发明炸药、遗嘱设奖,则没有完全围绕同一个主题词展开,但三件事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围绕着事情的主人公——诺贝尔来写的,由此可见,这篇文章是侧重写人的。接着,我追问:“请继续观察《诺贝尔》的三个小标题,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就发现并说出“首尾呼应”,我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永远的白衣战士》《艾滋病小斗士》等写人的文章,学生体会到这类文章大多会采用首尾呼应的写法,而且一般在开头就点出人物的成就及其影响力。这样处理,旨在让学生通过回忆、比较、发现,真实经历学习的过程。此时此刻,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积极性渐渐被调动起来了,有了进一步探究文本的欲望。
三、比较实验过程,发现表达秘妙
两篇文章都属于叙事性作品,但各有侧重。《天火之谜》侧重于叙述完整的实验过程,而《诺贝尔》侧重于借叙事来表现人格魅力。所以作者虽然都选取了实验的过程,但两篇文章在叙述实验过程的时候,布局谋篇、遣词造句都呈现出很大差异。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揣摩作者用意,品味语言魅力。由于课堂时间限制,我着重与学生一道探寻《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简单领略《诺贝尔》实验之精彩。此选择是师生基于文本特点做出的决定,而非教师的一厢情愿。
这个环节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快速浏览,找到两篇课文中那一次精彩而又惊险的实验所对应之重点段落。接着提问:“同样写实验,两场实验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呢?”学生阅读、比较后发现:相同点是实验都很危险,结果都成功了;不同点是两场实验无论从篇幅还是实验完整性,《天火之谜》的风筝实验更清楚、更具体。于是,我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先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比较,发现叙事性文体表达的秘密———《天火之谜》和《诺贝尔》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