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校暑期社会实践立项虽达290余支,内容多以支教、理论宣讲、环保、关爱老人为主,这些暑期社会实践具有普遍性,专业性要求有待提高,不能充分体现我校学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而且从学生与本专业结合的社会实践数量与质量都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首先,长期以来社会实践活动主要由我校团委等相关部门负责组织落实,导致专业教师对实践教育的认识难以进一步提高,暑期社会实践专业性水平有待提高。其次,我校暑期社会实践缺乏明确的教学目的、计划、监督,社会实践随意性较大,因此难以吸引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参与实践活动。最后,学校在教学观念上依然把课堂传授知识作为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社会实践则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得不到专业任课老师的高度重视。
因此要提高暑期社会实践的专业性,既要有明确的教学计划、教学监督,引起专业课老师的高度重视,吸引专业课老师从专业角度给予指导,提高专业性。又必须要建立起高度规范化的实践教育系统,让社会实践成为教育目标的一部分,进入教学计划,社会实践作为计划内的教学环节,在教材研究、教师配备、经费投入、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落实配套措施,进而把社会实践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一门教育课程,与课堂教学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根据我校院系设置及专业情况,可大胆尝试结合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如材料纺织学院的社会实践可与海宁皮革对接,实现从学校理论学习到社会应用的对接转型,文法学院的汉语言专业可以开展中国传统国学的宣讲与传播,实现专业上的结合,法学专业可以为社会弱势群体维权服务等等。专业老师应全程参与其中,给学生引导与帮助,只有暑期社会实践实现与所学专业结合,不仅可以体现特色,而且可以提升专业知识实践运用能力,也是我校向实践性高校转型的必然要求。
(二)建立起政府主导、学校参与、基层单位协助、人民支持的运作模式,实现实践者与实践单位进行双向选择,实现社会需要与学校需要相统一
近年来,我校大学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但目前在组织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上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我校仍通过单向操作进行社会实践管理,而社会则只是被动地等待。有的地方和单位对实践活动不了解,把它当成摆形式、走过场,会给地方增加负担,因此概不接收。二是政府的领导及参与有待加强。政府的支持与肯定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来说至关重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需要合法、稳定、安全的外部环境,前提是实践双方同时明确在活动过程中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同时由于缺少政府的参与与相关措施的制定,各基层单位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都会大打折扣。
因此,高校暑期社会实践能否建立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单位协助、学校积极参与、群众大力支持的组织运行模式,是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关键一环。从管理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运行模式、过程必须符合责、权、利三者平衡的原则;政府应该作为组织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主体;高校、大学生和基层单位的职责、权限、利益必须明确,建立健全的监督、奖惩等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这一系统工程健全与完善。
作者:钱超等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高校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现状研究与改进对策(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