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读写密切结合,注重学生的审美与创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10]而在当前的实际作文教学过程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结构的套路化,而忽视文章语言的生动性,从而导致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泛,缺乏真情实感,语言没有生动性。教师在作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在进行作文教学时,一方面,教师需要选择一些符合学生学情的优秀作家作品,通过对优秀作家作品的鉴赏与解读,让学生体会到文章所蕴含的内涵美、形象美与思想美,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注重创作,只有知识的输入而没有输出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并没有实质上的作用。以必修二的《荷塘月色》为例,《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优秀的散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细细评味这篇散文的审美特点,通过联想与想象,去感受月色下的荷塘;月色下的荷花在作者看来“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月光散在荷塘中呈现的轻雾中的荷花和荷叶的状态”描写得生动形象;“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过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听觉、触觉等相互地结合在了一起,更加有利于审美效果的塑造;月下的荷塘中有“弥望、田田、出水很高的荷叶”“零星点缀的荷花”“缕缕荷香”“颤动的河波”;荷塘中的月色“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灌木的黑影杨柳的倩影”“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的月影,荷塘的四面有“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阴阴的、乍看像烟雾般”的杨柳、“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声”“水里的蛙声”,融情于景,虚实结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荷塘月色图。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到了文章中的语言美与结构美之后,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写作,结合课文的写作手法,有意识地进行仿写。通过向学生展示优秀的文学作品与作文范文,指导学生一起去欣赏优秀范文的独特魅力,对于作文中的精彩段落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仿写,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写作能力。
(四)巧用文学经典,提高作文的内涵与底蕴
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挖掘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文学价值,让学生品读、鉴赏,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引导学生去发现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指导学生合理地运用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使学生的作文展现出应有的文化底蕴,并最终使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文化素养。在高中满分作文当中,有很多学生合理地运用了传统的文化资源,从而使自己的文章具有极浓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取得好的分数。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和重视传统文化的内涵,让学生明白引用文学经典并不是简单的例子的堆砌,而是需要对古人的思想进行反思并且进行新的阐释,从而在写作的过程中提升作文的深度与高度。如2018年江苏高考范文《仓颉的好意我心领了》中写到:“文字是语言的载体,而语言的交流不会限于文学的一种形式。禅宗不立文字,拈花一笑,彼此心知肚明,说出来就不是禅。《易经》以阴爻阳爻两个符号来演绎世界。而如今的网络电脑,追根究底,不过是两个数字1和0的游戏。《庄子》里以无用之树枝繁叶茂来告诉你生存的智慧,《老子》里以‘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的现象提示你繁苛之政难以持久,嵇康弹一曲广陵散来应对波荡众生的罪名,《西厢记》里的张生为莺莺临去时秋波一转的眼神而饱受相思煎熬,牛郎织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相望又何必互诉衷肠?说出来的话不及另一种形式的语言来的有效。”作者为了论证“说出来就不是禅”,通过五个例子的论证,语言简洁但又富有说服力;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巧用文学经典,增加作文的文学内涵;通过讲解优秀作文对文学经典的运用,引导学生明白善用文学经典并不是文学经典的简单堆砌。因此,在高中作文的教学过程中,基于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作文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好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辨能力,使得学生在阅读写作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认真观察,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使得文章具有真情实感。只有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展开作文教学,教师才能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预期的作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41—58.
[2]杨先武.思辨性表达让作文绽放异彩———从一篇“另类”学生作文谈起[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13):9—12.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何铮.聚焦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建构与应用素养提升[J].语文教学通讯,2018(14):25—28.
[5]周扬合.鞭辟入里与势不可挡———借鉴《劝学》的议论文论证方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36):57—58+81.
[6]新鲜出炉2019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来了[N/OL].人民日报,2019-06-07.
[7]陈维贤.凸显综合考查消解应试模式———2018年全国卷综合评析及教学启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19):59—63.
[8]狄马,余党绪.学生阶段培养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受用终生———关于“批判性思维与写作教学”的对话[J].语文学习,2014(10).
[9]陈勇.细读文本,探究“兰芝遣归之谜”[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7):6—8.
[10]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王静 梁玉敏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核心素养下高中作文教学研究(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