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形成校本微课程研究的浓郁氛围,必须要坚持这样的策略:第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从理论上弄清微课程研究的定位、实施的前提、问题的确定、方案的制订、方法的综合运用等具体问题,认识到校本微课程研究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第二,体验培训,建立队伍。每一学科都要开展有关微课程研究的培训和研讨活动,逐步发现和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建立微课程研究的基本力量。第三,典型示范,整体推动。选择基础好、教研气氛浓、教师素质好的学科作为工作重点,学校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和学科教师共同探讨本学科微课程研究具体开展的方式、途径,建立本学科微课程研究的工作机制。在学科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交流体会、表彰先进、推动工作。
其次,同伴互助,多种渠道、多种方法积累经验,提高微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微课程研究要求教研组内的教师各展其长,互帮互学,优势互补。只有定期就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开展集体会诊活动,找出解决办法,才有可能形成高质量的微课程。对于典型的课题,可采用个人构思→集中交流→写出个案→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方案的方式,由专业人员制作成PPT,再转换成微课程,在教学中实践,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再次修改,反复磨合,直至满意为止。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课堂实况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然后拿到备课组或教研组播放,解剖“麻雀”,先由上课教师介绍设计思路,然后针对上课教师的理论设计和实际上课过程中的学生反应进行比较。一方面可以发现其闪光之处,作为今后教学的范例;另一方面可以找出其中不足,进行改进。还可以把有代表性的课例或教学设计做成微课程放到网站上展示,供大家自由讨论。
再次,反思实践,开展微课程实施的课题研究,引领促进微课程教学发展。
最有价值的课题是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课题研究的生命力在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所有教师应该做到“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课题研究,集体攻克难关”。教研组要组织个案研究,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同时将反思贯穿于微课程研究的整个过程—— 既有设计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又有实践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要有实践后的行动后反思。反思的主要内容包括:设计是否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策略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通过反思与实践,更好地提高教学多样化水平和学生的自觉学习的能力。
综上,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随着学生对于主动学习的渴望,教育工作者对主动的学习环境的追求,必将推动着教育教学方式的不断变革,越来越多的在线课程以及在线学习交流反馈,将成为我们常态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微课程也必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教育信息化课程改革之微课程(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