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学语文论文应该怎么写?面对这个问题相信现在也是有很多人都正在为这个问题而困惑和苦恼的吧,不知道怎么才能写作出优秀的论文的,本论文分类为教育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第1篇: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的策略转变
内容摘要: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正处于困境中。由于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时代隔阂等种种因素,鲁迅作品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即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的需求和时代的教学要求存在着巨大矛盾。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当下的鲁迅作品教学方式,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并且将理念与实践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目标由应试化向核心素养转变、教学手段由固化向个性化转变、评价机制由应试化向发展化转变。不仅要优化教师“教”的策略,也要充分重视学生“学”的策略,让鲁迅作品在教学中焕发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鲁迅作品中学语文教学策略转变
鲁迅作品一直在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学生害怕学鲁迅、老师害怕教鲁迅。从中学流传的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中,可以看出中学生与鲁迅作品间的隔膜,以至于产生畏惧心理。部分教师对鲁迅作品的理解也存在模式化现象。近些年更是出现了“鲁迅作品撤退”、“鲁迅作品退出语文教材”等话题的探讨,这些话题不仅引发语文教育界热议,同时也引发新闻媒体和普通群众的关注和讨论。基于这些现状,作为一线中学语文教师,对于鲁迅作品应如何进行教学等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一.教学目标:应试化向核心素养转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语文学科素养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包括“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实际教学中,教学目标往往指向知识的理解、掌握,而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具体教学中不易实现。知识的掌握是可量化的,而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是一种内在思想或情感的领悟。
初中早期的鲁迅作品是非常贴近儿童心理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等,文中的童趣、与伙伴间的真挚感情很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但当鲁迅作品的深度增加时,核心素养的培养就不那么容易实现了。如《孔乙己》《故乡》《祝福》,都是鲁迅经典小说,以乡镇里小人物的故事批判整个封建社会的吃人罪恶。但中学生的生活经历、思想深度等都是有限的,无法仅通过文本就了解到封建科举制对人的戕害、就体会到封建迷信对底层人民的精神腐蚀,更加谈不上在情感上持悲痛、惋惜等态度了。
基于此,笔者建议抛开传统的文本解读,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过去的故事。比如《孔乙己》,多从学生角度理解孔乙己的悲剧命运,那看客的嘲笑、社会的冷漠这一深层次原因是可以被学生理解的。《孔乙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可设计为:学生通过探究孔乙己悲剧的原因,能深切感受到社会冷漠对孔乙己的打击,从而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我们的目标设计必须要摆脱传统政治化,转向人格培养。
二.教学手段:固化向个性化转变
长久以来,谈及语文教学手段,总是让人想到讲授法、提问法等传统教法,这样的教学模式加上传统经典作品作为教学文本,常常会形成“一言堂”的现象。笔者对此提出几点建议:
1.淡化政治,开启精神“对话”,解放固有的鲁迅形象
部分学生之所以会谈鲁迅而色变,很大原因就是战士形象的鲁迅过于深入人心了,产生了抵触心理。所以,将鲁迅从概念中解放出来,是第一步。
“鲁迅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等政治色彩浓厚的介绍大可不必再出现在课堂上。每个学生心中都有自己的鲁迅,学生应在精神层面上通过文本自行对话鲁迅。
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和鲁迅相关的文章,如萧红《纪念鲁迅先生》、阿累《一面》等。当然教师也可以利用其它资料让学生对鲁迅有一个更全面清晰的认识,了解到鲁迅除了“横眉冷对”的一面,还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
2.转变教法,创造合理情境,尋找生命契合点
学生与鲁迅的年代相隔太久,走近文本很容易,但走进文本很难。这需要教师转变传统教法,利用多方资源创造合理情景,寻找鲁迅与学生间的生命契合点。
《祝福》这篇文章,传统教法是按教参建议,讲祥林嫂如何被四大权压迫等等。而钱理群曾谈过另一种教法,将祥林嫂定位为“一个不幸的人”,继而发问:“不幸在哪里?作者怎样写不幸的?”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可见,教法的转变应根据文本和学生情况调整,笔者在此提供几点想法。
(1)删繁就简,寻找教学切入点
鲁迅作品比同学段其他课文篇幅长、难度高。因而在教学中,可按照“长文短教”、“深文浅教”的方式,针对教学目标,从文本中寻找串联教学环节的切入点。
切入点可以是看似的矛盾之处。如《孔乙己》中:“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据此提问:孔乙己是谁?他怎么死了呢?到底死没死?
切入点可从标题出发,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两个地方有何不同?将两个地方对举起来写,是衬托,还是对比?
切入点可以是某一个中心词汇。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扣住“乐园”提问:为什么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具体表现在哪里?百草园是乐园,那三味书屋是什么?
(2)重视朗读,品味个性化语言
鲁迅语言有色彩美、韵律美、镜头感等特点,通过朗读,才能深入体会语言的魅力,产生感悟和情感体验。
语言的色彩易引发学生的联想。如《故乡》中的两个画面,一是童年的故乡:深蓝、金黄、碧绿;一是现在的故乡,仓皇天空、萧索荒村和麻木的人。对比之下,自然能体味到其中的悲凉。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的策略转变论文(共2篇)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