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中国宪政——百年回眸、反思与展望(6)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虽然笔者也同意上述论点,但是我们没有必要苛求自己和古人。毕竟,宪政运动必须有动力,否则很难推进下去。尤其是民主、自由、法治对于当时中国来说完全是外来价值,因而在本土很难建立自身的正当性。在这种情况下,将富强作为朝野各界没有争议的共同追求的目标,至少是十分可以理解的。皇帝希望富强,是因为惟其如此才能“皇权永固”;黎民百姓希望富强,因为他们的生计更能得到保障;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希望国家富强,除了切身利益之外,还因为这样才能满足自尊和大国文明的优越感。只要防止过分的急功近利,富强未尝不可作为衡量宪政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果在追求宪政过程中旧秩序解体了,新秩序又不能及时建立起来,以至老百姓的生存都发生了危机,那么人们自然就对追求宪政的功用乃至正当性发生怀疑。事实上,不仅是中国,其它国家也都将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国家富强作为衡量宪政成败的标准,而诸如美国、德国、法国等成功的宪政国家也确实都是经济强国。因此,虽然宪政并不等于富强,但并不能也没有必要否认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11] 因而企求通过宪政走向富强的愿望本身并不是什么大错。恰好相反,它完全可以成为施行宪政的强大动力。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并不认为中国立宪派在认识上的“本末倒置”是导致宪政失败的根本原因。和历次改良运动一样,清末君主立宪运动的失败有着更深层的制度原因,而正是结构性的制度原因制约着所有转型社会的改革。虽然成功的宪政将给中国带来富强,而富强是几乎没有人会反对的共同目标,但是一旦作为强国策略的宪政改革损害了既得利益,那么宪政注定是推动不下去的。即使从长期来看,这个既得利益集团本身也会从国家富强中受益,但是至少在短期他们失去的很可能更多。当时出国考察的五大臣之一载泽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宪法之行,利于国、利于民,而最不利于官”;“盖宪法既立,在外各督抚、在内诸大臣,其权必不如往日之重,其利必不如往日之优。”[12] 事实上,宪政改革有可能将这个集团完全扫地出门,或即便实际上不会发生也足以让这些人产生发自内心的恐惧,进而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而百般阻挠改革大业。
在这个意义上,就和民主一样,专制是一种自我维护和自我修复的统治机制。专制不但违背了几乎所有的宪政原则,而且也是实行宪政的最大阻力。这种阻力不仅是在于专制传统养成了和民主宪政相抵触的文化,而更在于它培育了一个天然抵制宪政的利益集团。在一个专制传统的国家,大大小小的专制者都是专制的既得利益者,都从专制社会中分取自己的职位所决定的那一杯羹。他们掌握着主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资源,因而只要他们在位,他们就是任何政体改革都绕不过的门槛。改革必须使他们获利,才有可能进行下去;一旦改革要改变这种利益格局或影响其赖以维持这种格局的权力资源,他们自然不会束手就擒。在《钦定宪法大纲》颁布后,满清贵族在官制改革过程中的一系列倒行逆施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在此不赘述。[13] 在维持现有权力分配格局的基础上,有限的改良是否能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获得既得利益集团的合作。
在合作失败的情况下,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打破既有的权力结构,消灭阻挠社会改革的利益集团。当然,革命也未必能超越改革面临的困境。革命虽然往往以宪政为目标,最终却不一定能推动宪政,因为革命的成功本身将造就新的既得利益;如果宪政将对这个集团的利益产生不利影响,那么它将和旧的既得利益一样成为宪政的障碍。更何况革命的成功通常是以高度集权为前提的,成功之后执政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般不会主动放权,因而势必和宪政的分权原则相抵触。例如辛亥革命之后,国民党仍然是一个组织涣散的政党,军事力量十分薄弱,因而只有不时和军阀结盟才能维持生存。直到1924年根据苏维埃的组织形式改组整顿之后,国民党才成为一个高度集权的政党,并不久胜利完成北伐。但是北伐成功之日,也正是国民党走向全面独裁之时。就在北伐胜利不到一个月,蒋介石就开始清剿共产党和左派势力,在党内和党外实行专制统治。[14] 在这个意义上,革命只是一种极端剧烈的变法形式,但是在完成统治集团更替之后,往往是“换汤不换药”;宪政面临的困境依旧,甚至可能因为新的统治集团更加独裁而发生倒退。事实上,革命对社会的风险是巨大的。由于革命通常发生在专制体制内,革命和反革命的诉求都不可能通过正常的民主辩论得到核实与澄清,革命口号可能带有欺骗性或误导性;在革命成功之后,一旦恢复集权统治,新的统治集团不通过正常选举对人民负责,那么也就完全未必兑现革命时期为了争取民心所提出的承诺。国民党执政后长期“训政”,迟迟不“还政于民”、实行宪政,就可以作为革命党不信守承诺的一个例子。[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法学类走向世界的中国宪政——百年回眸、反思与展望(6)在线全文阅读。
走向世界的中国宪政——百年回眸、反思与展望(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