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时钟形式的行程问题.综合性较强的行程问题,运动过程中通常包括变速、转向或依据某种规律,解题时要注意发挥图示的辅助作用,并需要恰当选择关键点分段加以考虑.与设计优化方案相结合的行程问题.
1.有一座时钟现在显示10时整.那么,经过多少分钟,分针与时针第一次重合;再经过多少分钟,分针与时针第二次重合?
【分析与解】在lO点时,时针所在位置为刻度10,分针所在位置为刻度12;当两针重合时,分针必须追上50个小刻度,设分针速度为“l”,有时针速度为“一
1”,于是需要时间:50÷(11216)=54. 12116分钟,时针与分针将第一次重合. 1165?65分钟,时针与分针第二1111 所以,再过54 第二次重合时显然为12点整,所以再经过(12?10)?60-54次重合.
评注:标准的时钟,每隔655分钟,时针与分针重合一次. 我们来熟悉一下常见钟表(机械)的11构成:
一般时钟的表盘大刻度有12个,即为小时数;小刻度有60个,即为分钟数. 所以时针一圈需要12小时,分针一圈需要60分钟(1小时),时针的速度为分针速度的设分针的速度为单位“l”,那么时针的速度为“
1.如果121”. 12
2.8时到9时之间时针和分针在“8”的两边,并且两针所形成的射线到“8”的距离相等.问这时是8时多少分?
【分析与解】 8点整的时候,时针较分针顺时针方向多40格,设在满足题意时,时针走过x格,那么分针走过40-x格,所以时针、分针共走过x+(40-x)=40格. 于是,所需时间为40÷?1?
0
3.某人下午六时多外出买东西,出门时看手表,发现表的时针和分针的夹角为110,七时前回家时又
0
看手表,发现时针和分针的夹角仍是110.那么此人外出多少分钟?
00
【分析与解】 如下示意图,开始分针在时针左边110位置,后来追至时针右边110位置.
于是,分针追上了110+110=220,对应
0
0
0
??1?1212=分钟,即在8点分钟为题中所求时刻. 3636?12?1313220格. 6 所需时间为
220?1???1???40分钟.所以此人外出40分钟. 6?12???1?1??,有时是将格数除以1????,这是因为有12??12? 评注:通过上面的例子,看到有时是将格数除以?1?时格数是时针、分针共同走过的,对应速度和;有时格数是分针追上时针的,对应速度差.
0
对于这个问题,大家还可以将题改为:“在9点多钟出去,9点多钟回来,两次的夹角都是110”,答案还是40分钟.
4.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6小时后相遇在C点.如果甲车速度不变,乙车每小时多行5千米,且两车还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相遇地点距C点12千米;如果乙车速度不变,甲车每小时多行5千米,且两车还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相遇地点距C点16千米.甲
车原来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分析与解】 方法一:(12+16)÷5=5.6小时,1?5.6? AB?5??5 28?51????420(千米),420÷6=70(千米). ?286? 甲车原来每小时走70?12?30 (千米).
12?16 方法二:设甲、乙两人原来的速度分别为x千米/时,y千米/时,那么AC=6x,BC=6y, 在第二、三次相遇中利用甲、乙两人所用时间相等,可得方程组:
?6x?126y?12?x?y?5?x?30? ?,交叉相乘,解得?
?y?40?6x?16?6y?16?y?x?5 即甲原来的速度是每小时30千米.
方法三:设第一次改变速度,甲、乙相遇在D点,第二次改变速度,甲、乙相遇在E点.
在第二次相遇中,假设走满6小时,甲走到了C点,乙则走到了F点,FC长:5×6=30(千米),FD长:30-12=18(千米).
所以乙提速5千米/时后,甲、乙速度比为DC:DF=12:18=2:3.
同样的,在第三次相遇中,假设走满6小时,乙走到了C点,甲则走到了G点,CG长:5×6=30(千米),EG长:30-16=14(千米),所以甲提速5千米/时后,甲、乙速度比为EG:CE=14:16=7:8.
2?x??y?53? 设甲原来速度为x千米/小时,乙原来速度为y千米/小时,则?
?x?5?7?8?y?x?30解得 ? .即甲原来的速度为每小时30千米.
y?40?
5.甲、乙两人同时从山脚开始爬山,到达山顶后就立即下山,他们两人的下山速度都是各自上山速度的
1.5倍,而且甲比乙速度快.两人出发后1小时,甲与乙在离山顶600米处相遇,当乙到达山顶时,甲恰好下到半山腰.那么甲回到出发点共用多少小时?
【分析与解】将上山甲、乙速度分别记为a、b;则下山时甲、乙速度为1.5a、1.5b.
用h表
示山顶到山脚的距离,
h0.5hh??,即有4b=3a. a1.5abh600h?600600h?600 由左图知:?即h?;得h=3600米 ??a1.5ab1.50.75 由右图知:
即山顶到山脚的距离为3600米.
再变回到“甲下山速度是上山速度的1.5倍”.由1小时后,甲距山脚还有3600-600=3000米知,甲到山脚还需3000÷(4000?1.5)=O.5小时.
所以甲自出发到回到山脚共用1+0.5=1.5小时.
6.男、女两名田径运动员在长110米的斜坡上练习跑步(坡顶为A,坡底为B.两人同时从A点出发,在A,B之间不停地往返奔跑.已知男运动员上坡速度是每秒3米,下坡速度是每秒5米,女运动员上坡速度是每秒2米,下坡速度是每秒3米.那么两人第二次迎面相遇的地点离A点多少米? 【分析与解】开始下山时,男运动员的速度大于女运动员的速度,有男运动员到达坡底B所需时间为110÷5=22秒,此时女运动员才跑了22×3=66米.
现在女运动员的速度不变,还是每秒3米,而男运动员将从B上坡到A,速度变为每秒3米.男、女运动员的距离为110-66=44米,所以当男运动员再跑44÷(3+3)×3=22米后男女运动员第一次迎面相遇,相遇点距B地22米,如下图所示.(本题4图所标注数字均是距坡底B的距离数)
所以当女运动员到达坡底B时,男运动员又跑了22米,即到达距B地44米的地方,如下图所示.
此后,女运动员从坡底B上坡到A,速度变为每秒2米,男运动员的速度还是每秒3米,所以当男运动员再跑110-44=66米到达坡顶A时,女运动员才跑了66÷3×2=44米,即距离坡底B地44米的地方,如下图所示.
这时,女运动员的速度不变还是每秒2米,而男运动员的速度变为每秒5米,男、女运动员相距110-44=66米,所以当男、女运动员第二次相遇时,男运动员又跑了66?(5?2)?5?47所示.
即第二次相遇的地点距以点
7.某人沿电车线路行走,每12分钟有一辆电车从后面追上,每4分钟有一辆电车迎面开来.假设两个起点站的发车间隔是相同的,求这个发车间隔.
【分析与解】 设电车的速度为a,行人的速度为b,因为每辆电车之间的距离为定值,设为l. 由电车能在12分钟追上行人l的距离知,离知,
1米,如下图7147米. 71?12; 由电车能在4分钟能与行人共同走过l的距a?bl?4 ,所以有l=12(a-b)=4(a+b),有a=2b,即电车的速度是行人步行速度的2倍. a?bl6a 那么l=4(a+b)=6a,则发车间隔上:??6.
aa 即发车间隔为6分钟.
8.A,B两地相距105千米,甲、乙两人分别骑车从A,B两地同时相向出发,甲速度为每小时40千米,出发后1小时45分钟相遇,然后甲、乙两人继续沿各自方向往前骑.在他们相遇3分钟后,甲与迎面骑车而来的丙相遇,而丙在C地追上乙.若甲以每小时20千米的速度,乙以每小时比原速度快2千米的车速,两人同时分别从A,B出发相向而行,则甲、乙二人在C点相遇,问丙的车速是多少? 【分析与解】 甲以4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l小时45分钟,行驶了40??1?那么剩下的105-70=35千米为乙在1小时45分钟内行驶的,所以乙的速度为35?1如下图所示.
又甲、乙再行驶3分钟,那么甲又行驶了40???45???70千米,60?3?20千米/小时,433?2千米,乙又行驶了20??1千米.即在甲、6060乙相遇3分钟后,乙行驶至距B地35+1=36千米的地方,甲行驶至距A地70+2=72千米的地方,此地距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五年级奥数解析第11-20讲 - 图文(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