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西周民间音乐、音乐家
一、民间音乐
1、北方民歌-----《诗经》 1)《诗经》的构成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其中《国风》产生的地区很广阔,包括今陕西、河南、山东、山西、湖北等地,而多集中于河南。 2)“国风”中的内容
①表达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愿望和对劳役、兵役的痛苦与反感。如《魏风·硕鼠》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的反抗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②对劳动的讴歌。如《周南·芣苢(fu yi)》是妇女们三三两两去采集车前子时边采边唱的歌,表达了妇女劳动时欢快之情。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③表现爱国主义情操和对统治阶级丑恶行径的揭露。如《秦风·无衣》反映战士们在国难当头为保卫家园,慷慨从军,团结御侮,同仇敌忾的豪情 。
④表达爱情的恋歌和反映妇女婚姻与命运的诗篇。如《周南·关雎》写了一个青年男子大胆、率真地表露对一位美丽姑娘的相思之情。 3)诗经中的六义
《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6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2、南方民歌
1)《候人歌》《吕氏春秋》中记载的涂山氏之妾唱的歌曲。 2)《越人歌 》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夕何夕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3) 《孺子歌》又名《沧浪歌》 4)《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两首高深的歌曲名,即。后来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下里》和《巴人》是战国时楚国流行的民间歌曲,后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艺作品,多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 5)《楚辞》
7
《楚辞》作为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
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 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者。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 3、《举大木歌》与《成相篇》
1) 《举大木歌》
“我国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道应训》中论“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yehu),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2) 《成相篇》——开创我国说唱音乐的先河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的《成相篇》。《成相篇》的音乐形式取材于民间说唱和歌谣,共分三个乐章。“成相”是当时民间流传的一种说唱、歌谣形式,后来发展成诗歌形式。全篇四句一韵,按一定的节奏朗读,无固定的曲调,其节奏类似快板。作品大多宣传为君治国之道,间杂有历史故事,对当时的现实也有所批判。 “请成相,世之殃,愚暗愚暗堕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 4、著名音乐家及艺术成就
1)秦青 古代传说人物。战国时秦国人,善歌,以教歌为业。《列子·汤问》有载:“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2)韩娥 韩娥是战国时韩国歌手。“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3)王豹 春秋时卫国人,善讴。居于淇 ,而河西之人化之,亦善讴。
8
4)绵驹
二、著名器乐家及成就(器乐独奏) 1、古琴音乐与古琴名家 1)民间:伯牙
春秋时楚国民间琴师。善奏《高山流水》。《荀子·劝学篇》有“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之句。
除此之外,还有成连、钟仪、雍门周等。 2)宫廷:师旷
师旷,字子野,晋国(今山西洪洞)著名音乐家,主乐大师(当时地位最高的音乐家名字前常冠以“师”字)。音乐知识丰富,不仅对琴曲熟悉,而且通晓南北方的民间歌曲和乐器调律等。
除师旷外,宫廷琴师还有师涓、师襄、师文等。 2、筑的表演艺术家
高渐离,战国时期燕国人,荆轲的好友 ,擅长击筑(古代的一种乐器,是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高渐离与荆轲的关系很好。荆轲刺秦王时,高渐离与太子丹送之于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荆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三、优伶与《优孟衣冠》
优伶 中国古代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的统称。又称俳优、伶人,倡优等。旧亦称戏曲演员为优伶。
9
第五节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思想及律学
一、礼崩乐坏
1、王子朝奔楚——礼崩乐坏之一 1)原因
2)三个文化中心---宋、鲁、楚 3)影响
2.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礼崩乐坏之二 3、恶郑声之乱雅乐——礼崩乐坏之三
二、“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思想
1.儒家音乐思想的代表作—《乐记》(形成中国第一次音乐美学潮流的代表作) 关于《乐记》的成书年代及其作者,历来有两种说法: 1)《乐记》一书为战国时期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 2) 此书是汉儒采用先秦诸家有关音乐的言论编纂而成 2.乐记中的思想内容:
1).关于音乐的本质:《乐记》中通过对“声”“音”“乐” 的精辟论述,肯定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它认为:“凡音而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2). 关于音乐于政治的关系:《乐记》强调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密切关系,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维护自身利益的要求。它认为:“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3). 关于音乐的社会功能:《乐记》主张使用音乐与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等相配合,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它认为: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 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国音乐史讲义(1)(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