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方 音 乐 欣 赏
第一章 古代至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文化 第一节 音乐文化概述
自古代至巴洛克时期,西欧音乐经历了大约3000多年的漫长历史。在这段历史时期内,依音乐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与音乐形态的演变过程,它可大致分为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四个发展时期。
第二节 古代希腊、罗马的音乐文化。 古希腊音乐文化的繁荣时期,大约在
\荷马时代\〈公元前12至8世纪左右〉 \古典时代\〈公元前5至4世纪〉
\希腊化时代\〈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艺术的黄金时代)
古希腊发展起来的音乐体裁与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荷马史诗、歌曲、悲剧、喜剧等。
荷马时代出现的荷马史诗是一种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大型作品。代表作品有《伊里亚特》、《奥德赛》等。
古希腊的乐器基萨拉琴、阿夫洛斯管有了发展,它们可为歌曲伴奏或独奏。 (基萨拉琴、阿夫洛斯管 —— 音乐片段)
公在前5至4世纪,是希腊古典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悲剧艺术体裁产生。悲剧是一种包括戏剧、诗歌、音乐、舞蹈的综合艺术形式,它由对白和音乐分曲〈含有朗诵调、独唱、合唱〉组成。
古希腊的音乐为单声部音乐,它形成了八组自上而下的调式音阶,如多利亚
调式、弗里吉亚调式等。后来,罗马帝国〈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5世纪〉接受和沿用了古希腊的音乐文化,使之成为以后欧洲音乐的发展基础。
纪元初年,罗马帝国的奴隶、平民等被压迫阶层中产生了天主教,随之出现了为它服务的宗教音乐。最后,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它为国教,天主教音乐因此得到确认和发展。
第三节 中世纪的音乐文化
公元476年,奴隶制的西罗马帝国灭亡了。从这一年起至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欧洲史上称这一段时间为\中世纪\。中世纪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的历史。音乐史中的中世纪指公元5世纪后1000年左右的时间内西欧音乐文化的发展状况。中世纪欧洲的音乐文化中心有意大利、法国、德国,此时期发展的音乐体裁主要为宗教音乐与世俗歌曲。
公元6世纪末,罗马教皇格里哥利一世为了统一教会仪式,从当时流行的歌调中选编出一套典型歌调确定为天主教传统歌调,并将之汇编成《唱经歌集》。后人称之为格里哥利圣咏。
公元9世纪以后,格里哥利圣咏曲调下方增加了一条平行四五度的曲调,称为\奥尔加农\(Organum)。至13世纪,复音音乐在宗教音乐中广泛使用。欧洲音乐自单音音乐过渡至复音音乐。
中世纪除宗教音乐外,反映城市生活的世俗音乐也在发展。当时法国游吟歌手、德国恋歌诗人演唱的歌曲内容反映了战争、爱情及对大自然的歌颂。
第四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文化
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一次
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艺术的主要题材是人对生活的爱,对理智的信心,对大自然的歌颂。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音乐中心有法国、意大利、尼德兰(今天分属于比利时、荷兰、法国三国,位于北海沿岸地区)、德国,发展的音乐体裁主要有法国歌谣曲、意大利牧歌、德国新教圣咏、意大利合唱复调音乐以及琉特琴、管风琴音乐。
在文艺复兴的历史潮流中,音乐艺术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它首先体现在世俗音乐体裁得到极大发展。14世纪,以法国歌谣曲、意大利牧歌为代表的\新艺术\音乐风格开始发展。
15世纪,尼德兰乐派作曲家发展了复调音乐中的模仿手法,确立了严谨的复调技术,丰富了复调织体,使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形成新的结合。尼德兰乐派的代表作曲家有杜费〈G.Dufay,1400~1474年〉、沃克亥姆〈J.Ockeghem.1430~1495年〉、奥尔兰多〃第〃拉索(0.di.Lassus,1532~1594年)等。
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音乐发生了很大变化。16世纪初,改革后的德国新教圣咏为四部合唱形式,旋律在高音部,曲调选自德国古老的圣歌与民歌,用德文演唱。其中最著名的一首为《上帝是我们坚固的堡垒》,这首歌被恩格斯称为\世纪的马赛曲\。在德国新教圣咏的影响下,法国、尼德兰、瑞士等国也出现了新教圣咏。
文艺复兴时期的器乐有了较大的发展,琉特琴音乐逐渐器乐化了。风琴音乐出现了前奏曲、托卡塔、幻想曲等早期器乐体裁。
(琉特琴、管风琴音乐 —— 音乐片段)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以内容上的世俗化与写实精神,技术上的巨大创造性,显示出独特的历史特征。它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五节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文化
17世纪至18世纪上半叶,欧洲各主要国家正处于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时期,欧洲音乐文化的发展表现出一种新旧风格交织、社会内容混杂的复杂形态。音乐史上称这一时期的欧洲音乐文化为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一词源自葡萄牙语\意指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后在艺术史中使用,主要指17世纪西方建筑、雕塑艺术中宏伟、华丽、充满活力的风格特点。音乐史中沿用了这一词,用来概括当时音乐的复杂多样和创新精神。巴洛克时期欧洲的音乐文化中心主要有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发展的音乐体裁主要有歌剧、清唱剧、康塔塔以及风琴、古钢琴、小提琴、器乐合奏音乐。
巴洛克时期,歌剧是一种广泛发展的音乐体裁。它最早诞生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1600年,为庆贺梅弟奇公主玛丽亚嫁给法王亨利四世,里努契尼写了《优丽狄西》一剧,由培里、卡契尼作曲。10月16日在皮提宫首演。于是,人们将1600年作为\歌剧年\而载入音乐史册。意大利歌剧自诞生后,先后出现了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那坡里四个歌剧艺术中心。意大利歌剧的代表作品有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阿丽安娜》,切斯蒂〈M.A.Cesti,1623~1669年〉的《金苹果》,A.斯卡拉蒂的《光荣的凯旋》、《世袭贵族》等。
巴洛克时期法国歌剧场面壮观,经常插入舞蹈、合唱,音乐比较注重宣叙调,显现出更多的民族特点。优秀的歌剧作品有吕利(1632~1681年)的《阿尔密德》、拉莫〈1683~1764年〉的《风流的印度人》等。此时期英国的优秀歌剧作品有普赛尔(1658~1693)的《迪东与伊尼》。德国歌剧的代表作品有序兹(1585~1672年)的《达芙妮》。
康塔塔是巴洛克时期发展起来的另一种大型声乐套曲体裁。17世纪产生于意大利,是一种独唱的世俗叙事套曲,以咏叹调和宣叙调交替组成。17世纪中叶传入德
国,后来发展成为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的声乐套曲。内容以世俗或宗教故事为题材,规模较清唱剧小,故事情节简单,偏重抒情性,具有室内乐性质。
巴洛克时期,欧洲的器乐出现了一派繁荣景象。17世纪意大利提琴制造艺术的空前发达,促使小提琴音乐的创作演奏水平飞速发展,同时以提琴为主的合奏艺术形式也有了重大的进步。这一时期产生的新器乐形式主要有奏鸣曲、协奏曲两类。独奏奏鸣曲中的优秀作品有塔蒂尼〈Tartini,1692~1770年〉创作的小提琴奏鸣曲《魔鬼的颤音》。协奏曲为16、17世纪之交出现的由一个或数个独奏者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合奏形式。如果独奏者不是一人,则称为大协奏曲。意大利作曲家兼演奏家维瓦尔第〈1687~1741年〉大大发展了协奏曲体裁,他的代表作品有大协奏曲《四季》等。
(斯特拉底瓦尼 —— 名琴与名曲) (大协奏曲《四季》—— 〈春〉)
古钢琴自16世纪起流行于英国,17世纪以后又为法国宫廷和市民所喜爱,当时的乐器型制有击弦古钢琴和拨弦古钢琴两种。英国古钢琴艺术繁荣于莎士比亚时代。
(击弦古钢琴和拨弦古钢琴及其音乐片段)
第六节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大师
在巴洛克时期欧洲音乐艺术的发展中,巴赫与亨德尔两位音乐大师占有特殊的地位。他们继承了前人的重要创作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他们生活的时代。
“音乐之父”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国作曲家、管风琴家。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西方音乐史及其经典赏析---超级完整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