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音乐作品众多。声乐作品主要有《马太受难乐》、《约翰受难乐》、《b小调弥撒》、《圣诞节清唱剧》、200多首康塔塔(其中世俗康塔塔23首)、6首经文歌。器乐作品中管弦乐作品主要有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4首管弦乐组曲、2首小提琴协奏曲;室内乐作品主要有6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6首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音乐的奉献》;钢琴乐曲主要有《平均律钢琴曲集》2卷、《赋格的艺术》、《意大利协奏曲》、《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6首法国组曲、6首英国组曲;管风琴乐曲主要有143首圣咏前奏曲以及幻想曲、赋格、托卡塔等作品。
管风琴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小提琴曲《G弦上的咏叹调》
管弦乐《F大调第二号勃兰登堡协奏曲》
巴赫的音乐创作体现了18世纪德国普通市民的先进思想,作品中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中提倡的坚强的意志、崇高的信念、自我牺牲的精神。他的作品含有一定的哲学伦理意义。在创作中这种哲学伦理思想又和抒情、写景密切结合在一起,达到情感和理智的高度统一。巴赫的音乐风格具有概括性、综合性,并富有民族性,音乐体现了巴洛克时期特有的热情和幻想力。他的音乐创作使几个世纪以来发展的复调风格达到高度的成熟和繁荣,并为新的主调和声风格音乐的发展准备了先决条件。
“清唱剧大师”亨德尔 —— 英籍德国作曲家。1685年2月23日生于德国哈雷一小市民家庭。1759年4月14日在伦敦逝世。
亨德尔一生创作了歌剧50部,代表作品有《尤利乌斯〃凯撒在埃及》、《罗德林达》等。在他的音乐作品中清唱剧居重要位臵。他共写有清唱剧23部,作品庄严强劲、气势宏伟,具有前所未有的英雄性气概和史诗性。优秀作品如《以色列人
在埃及》、《弥赛亚》、《参孙》等。此外,亨德尔还写了相当数量的器乐曲,其中有大协奏曲、管风琴曲、古钢琴曲、管弦乐曲《水上音乐》、《焰火音乐》等。
管弦乐组曲《水上音乐》
清唱剧《弥赛亚》—— “哈里露亚”
清唱剧是一种大型声乐套曲体裁。它包括独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
及合唱,用管弦乐队伴奏,作品内容富有戏剧性和史诗性。16世纪起源罗马,为宗教题材的音乐剧,后来也有世俗题材的作品出现。17世纪中叶开始发展成为音乐会演出的声乐作品,其中合唱处于主要位臵。为清唱剧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作曲家有德国的序兹、英籍德国作曲家亨德尔。
亨德尔的音乐风格具有欧洲性。他是新复调风格的古典大师,作品音乐形象丰富,倾向于造型性,作品中英雄的宏伟风格对其后的作曲家具有广泛的影响。
第二章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文化(从娱乐走向崇高)
第一节 音乐文化概述
18世纪下半叶的欧洲,处于动荡的革命年代。在这一时代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迅速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反封建斗争也在走向相当紧张的阶段。它的最终结果,即导致了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首先,以法国“启蒙运动”为代表,全欧性的政治思想运动蓬勃发展。“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 “自由”、“平等”、“博爱”,这一思想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到得了广泛的支持。
在德国,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发起了“狂飚运动”,“狂飚运动”反映了资产阶
级摆脱封建束缚,要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它崇尚感情,带有狂热的个人主义情绪;它歌颂自然,反对专制暴政,反对黑暗社会。年轻的歌德和席勒参加了这场运动,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不加掩饰地表现出了反封建的启蒙思想。
在这一时期,还应该提及的是以法国百科全书派为代表的美学思想。它们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强调艺术思想内容对艺术形式的决定作用;强调在艺术中真、善、美的统一;强调艺术的民族性、民主性,还提出了“到民间去”、“回到自然去”的口号等。
新的文学理论、新的美学思想,引起了这一时期西欧音乐的重大变革。首先是更接近于市民要求,市民审美观念的喜歌剧的产生。喜歌剧取材于日常生活,形式活泼,富于民族和地方色彩。这一体裁被意大利作曲家裴格雷西和法国启蒙学者卢梭做了最早的尝试,他们的喜歌剧作品《管家女仆》和《乡村卜者》具体实践了启蒙思想的美学观点。其次是正歌剧的改革,作曲家格鲁克的改革目标即去掉正歌剧的种种弊病,要具体体现启蒙主义美学理论“返回大自然”的口号。他认为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美的伟大原则,他摒弃了正歌剧中过分追求华丽的装饰和对声乐技巧的炫耀,要求歌剧反映新的生活现实和新的思想观念。格鲁克的歌剧作品有《阿尔塞斯特》、《伊菲革涅亚在奥利德》。后来,古典主义的歌剧在莫扎特的创作中得到了更为长足的发展。再次是器乐创作方面,世俗性因素加强,主调和声风格占据了主导地位。音乐创作追求哲理性的表现,贝多芬即把对立统一的辩证原则运用于他的器乐创作中,提高了其作品的社会意义。在这一时期中,近代奏鸣曲式结构和以这种结构为主要骨架的交响乐、协奏曲、奏鸣曲、各类重奏曲等器乐套曲的体裁得以确立和完善。尤其是在交响乐和奏鸣曲的创作方面,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维也纳古典乐派大师做出了最卓越的贡献。他们在古典主义初期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的基础上,把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创作推向了高
峰。
“交响乐之父”—— 海 顿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1809年),出生于奥地利,其父为农民,自幼即在音乐方面表现出了天赋。5岁时,开始学习基本乐理,8岁去维也纳在圣斯蒂芬教堂担任唱诗班歌童,通过演唱的曲目,他熟悉了过去的奥地利、尼德兰和意大利作曲家的许多复调风格的作品。18岁时因变声而被解雇,为了生活,他积极参加各种街头演奏、家庭四重奏晚会,更加广泛地接触到了维也纳的世俗音乐,他孜孜不倦地埋头写作,刻苦钻研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自1759年起的30多年的时间内,海顿在封建贵族府邸中服役,根据主人的命令,创作各种各样的作品,包括餐后的音乐演奏、娱宾的歌剧及家用礼拜堂弥撒乐等。海顿的生活和创作道路,是18世纪封建专制制度下,许多作曲家所共同经历的道路,同时,也是18世纪欧洲音乐生活的典型写照。
海顿是一个多产的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不下125首交响乐(广泛流传的有第44《哀悼》、第45《告别》、第94《惊愕》、《伦敦》等),77首弦乐四重奏(最重要的有第3号、20号、64号、76号等),20首钢琴协奏曲,9首小提琴协奏曲,6首大提琴协奏曲,16首其他各种乐器的协奏曲,52首钢琴奏鸣曲及帕蒂塔,175首次中音提琴的小品以及大量的嬉游曲、卡赛兴和室内乐小品。在声乐作品方面,以二部清唱剧 --《创世纪》及《四季》最为著名,此外,还有许多宗教性的声乐作品及36首歌曲等。
第45《告别》、第94《惊愕》、第101《时钟》交响曲 清唱剧《创世纪》 《小夜曲》
小夜曲原意为“傍晚的音乐”。中世纪骑士文学的一种爱情歌曲。流行于西
班牙、意大利,常用吉它伴奏。因多于傍晚在恋人窗下演唱而得名。后演变成独唱时器乐改编曲、器乐独奏的小夜曲。18、19世纪还盛行过一种组曲型器乐套曲也称为小夜曲。如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及贝多芬二部三重奏也命名为“小夜曲”。
在这些作品中,海顿赋予其深刻的乐观主义精神,鲜明地表现出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及他们的思想感情,音乐具有愉快幽默的性格,充满了生活气息。他的音乐创作与民间音乐保持着较广泛、密切的联系,这和他的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
海顿最突出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两种音乐体裁的创作上。在他的四乐章的交响乐中,确立了以短小动机加以动力性展开的奏鸣发展原则,发展了近代管弦乐的编配手法。他的四重奏作品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在创作手法上和复调的运用上也更为大胆。海顿的音乐创作成就,为莫扎特的古典歌剧、贝多芬的器乐创作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音乐神童”—— 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1756~1791年),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斯堡,他的父亲是出生在德国奥格斯堡的音乐家。在家庭音乐气氛的熏陶之下,莫扎特自幼就显现出特殊的音乐才华:4岁起学习钢琴,5岁开始写作乐曲,8岁时已经有几首奏鸣曲和交响曲作品问世。莫扎特的父亲急切盼望儿子的成功,6岁时就带他到欧洲各国旅行演奏,莫扎特以他不凡的才能被人们誉为“神童”,也就在漫长的旅途中,莫扎特开扩了艺术视野,他听到了凡尔赛教会歌手的宗教音乐合唱和管风琴演奏;听到了巴黎训练有素的交响乐队的优美音色;以及亨德尔的神剧、独具特色的意大利歌剧,这些都成为莫扎特以后创作的基础和源泉。
在莫扎特近30年的创作生涯中,歌剧方面的贡献最为显著。他写有22部歌剧,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西方音乐史及其经典赏析---超级完整(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