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电子备课教案 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3-03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九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利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

2、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求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说一说下列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 (1)比例尺1:45000 (2)比例尺80:1

(3)比例尺0 50千米 二、探索新知

导入:工人师傅看到图纸就能制造出符合要求的零件,建筑师看到图纸就要以修建起符合要求的大楼,导航员看到地图,不用实地测量就可以知道两地的实际距离,这些都是比例尺的应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应用比例尺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1、教学例2。

(1)出示课文例题及插图,说一说从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已知条件:1号线的图上长度是10㎝;条幅地图的比例尺1:500000。 问题: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多少?

(2)你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课堂,了解解答情况,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汇报解答情况。 方程解:

解:设地铁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X厘米。 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10:X=1:500000

X=10×500000(问:根据什么?)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X=5000000 5000000㎝=50㎞ 答:略 算术解:

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得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10÷(1/500000)

1

=10×500000 =5000000(㎝) 5000000㎝=50㎞ 答:略

根据比例尺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解: 比例尺表示图上1厘米,实际距离500000厘米。现在图上距离为10厘米,扩大10倍,所以比的后项50000也同时扩大10倍。

10÷1×500000=5000000厘米=50千米 2、教学例3。

(1)出示例题,学生了解题目要求。 (2)讨论:你想怎样画?

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在绘制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

确定比例尺;

求出图上的距离; 画出操场的平面图。

(3)小组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练习活动时,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记录存在的问题。

(4)汇报,交流。

小组派代表说明你的方案和结果。

选择合适的方案,展示结果,并说明解决方案 如:选择比例尺1:1000画图。 图上的长=80×=0.08m 0.08m=8㎝

图上的宽=60×=0.06m 0.06m=6㎝ 操场平面图:

全课小结:不管是求图上距离还是实际距离,你觉得重要是解决好哪些问题?

师:解决这类问题要注意三点:一是弄清条件和问题;二是根据比例尺的关系列式;三是要注意单位。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文“”做一做”

2、完成课文练习八第4~10题。

第十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内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教学重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难点: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过程:

2

一、揭示课题

你见过下面这些现象吗? 出示课文插图。

问: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图1把物体缩小,图2、3、4把物体放大。)

真不错!这些都是生活中缩小和放大的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内容。[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图形

请看这个正方边的边长是多少?

按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2:1是什么意思?

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说明: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说一说放大后图形的边长。(原来的边长是3格,放2倍后图形的边长是6格。)

你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书上正方形和三角形各是怎样画的吗? 想一想:斜边是否也变为原来的2倍?

学生若有疑问,可以通过实验(如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等)进行验证。 讨论。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过程要求:

分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讨论结果。

要点:形状相同,大小发生变化。图形的边长、周长、面积都发生了变化。 练一练。

把一个图形放大我们研究过了,下面我们来研究把一个图形缩小。如果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画画看。

按1:3缩小是什么意思?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按1:3缩小就是各边长度缩小到原来的。

学生尝试画一画,并请人介绍自己的画法。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 想一想。

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课堂小结。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与原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

完成课文练习九第1、2题。

第十一课时 用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

重难点、关键:

重点: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关键:弄清题中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引导发现法等。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下面各题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 (2)单价一定,购买数量与总价。

(3)我们班一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4)每块地砖的面积一定,所需地砖的块数和所铺面积。 (5)书的总本数一定,每包的本数和包装的包数。 过程要求:

①说一说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②判断成什么比例。 ③写出关系式。

2、根据题意用等式表示。

(1)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速度,3小时行驶210千米。 140/2=210/3

(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56千米,要5小时到达。

70×4=56×5 二、探索新知

同学们,全社会都在节约水资源,那么用水的总量,应交的水费和每吨水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什么数量关系,又能构成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呢?

看来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了,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运用比例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教学例5

(1)出示课文情境图,描述例题内容。

板书: 8吨水 10吨水 水费12.8元 水费?元 (2)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过程要求:

①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

②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解答情况,并引导学生运用比例解决问题。 汇报解决问题的结果。 引导提问:

题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和()。()一定,所以()和()成()比例。 用关系式表示应该怎样写?

板书: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12.8/8=X/10 8X=12.8×10 X=

4

X=16 答:略

(3)与算术解比较,你认为这个答案对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①检验答案是否一样。

②比较算理。算术解答时,关键看什么不变?

师:我们不但要会解决问题,还要能自学检验计算结果,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希望同学们能自学养成这个习惯。

板书:先算第吨水多少元? 12.8÷8=1.6(元)

每吨水价不变,再算10吨多少元。 1.6×10=16(元) (4)即时练习。

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过程要求:

用比例来解决。

学生独立尝试列式解答。 汇报思维过程与结果。

想: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相等。

解:设王大爷家上个月用了X吨水。 12.8/8=19.2/X 12.8X=19.2×8 X=12 或者: 16/10=19.2/X 16X=19.2×10 X=12

教材60页做一做第1题。 3、教学例6。

出示课文情境图,了解题目条件和问题。

说一说题中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用等式表示两种量的关系。

每包本数×包数=每包本数×包数 设末知数为X,并求解。

如果要捆15包,每包多少本? 完成课文“做一做”第2题。

课堂小结:用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关键要判断题中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然后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在求出解后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九第3~5题。

第十二课时 练习课

练习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地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电子备课教案 2在线全文阅读。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电子备课教案 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48886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