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探索与境外高校的教师互派、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建立教师境外培训基地,加大选派重点课程教师和骨干教师出境培训的力度,建设适应教育国际化要求的教师队伍。
(二十七)进一步扩大首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完善与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等教育高层工作沟通协作机制,重点加强与北京国外友好城市等政府间合作,注重发挥民间组织的优势,鼓励建立教育领域内的区域和校际合作。支持高端学术活动,积极举办和参加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和论坛,将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建设发展成为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的国际教育展会。
第八章 教师队伍建设
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主”,建立健全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和业务水平,着力构建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培养、造就一大批名师、名校长,为全面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十八)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考核、监督机
27
制,将师德教育列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内容,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并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和评议。继续开展北京市优秀人民教师评选,树立表彰一批道德高尚、行为示范的教师典型。
(二十九)建立健全教师专业能力建设长效机制 提升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研究制定教师专业发展标准,明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目标。构建开放的中小学教师教育体系,实现教师来源多元化。创新教育硕士、教育博士的招生培养机制,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为农村学校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教师。
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调整职业院校教师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完善从行业、企业引进或聘请师资机制。探索多种形式的职业教师培养途径,落实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定期选派职业院校骨干教师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进修,增强教师专业素质和国际视野。
推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领军人才。通过跨学校、跨学科合作等多种途径,搭建协作平台,形成一批联合攻关、勇于创新的研究团队,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科研能力。
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构建市级负责重点培训、区县(高
28
校)实施全员培训,分层分岗、研训结合的教师培训体系,建立教师带薪脱产培训机制,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切实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针对性。实施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发展计划,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境外培训,实施万名教师境外培训计划。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三十)建立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的保障机制 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依法保障教师平均工资水平,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完善农村教师工资、职务等倾斜政策和津贴补贴制度,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对在远郊区县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研究制定教师住房保障政策,建设专家公寓和青年教师公寓。
(三十一)建立和完善教育人事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教师准入标准,把好教师入口关。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完善教师考评体系和教师退出机制。实行统一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和职务(职称)系列,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履行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积极促进教师在区域内的合理配置和流动。实施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高等学校编制标准。建立校长任职资格制度和职级制度,促进校长的专业发展和合理流动。探索名校长、名教师培养机制,为教育
29
家办学、教学创设条件。
第九章 教育经费保障
坚持“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原则,完善各级各类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建立与首都教育现代化目标相适应的公共教育财政体制。
(三十二)依法增加政府投入
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强化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落实国家有关教育经费的税收财政政策。提高地方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提高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2020年达到20%。
加强对政府落实教育投入增长政策的监督和责任追究。严格教育经费预算管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依法审核教育经费预算和决算。强化人大教育执法检查和政府教育督导检查。完善各级政府教育投入公告制度,由教育、财政、统计等部门共同向社会定期发布政府教育投入情况。
(三十三)拓宽经费筹措渠道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切实完善和落实税收减免、金融扶持和政府奖励等政策,提高企业、社会团
30
体和个人办教育的积极性。对校企合作办学中积极参与、支持实习、实验和实训基地建设的企业,政府给予优惠政策和表彰奖励。
完善社会捐赠教育和学校筹款的激励机制。落实个人教育捐赠支出税收政策。鼓励社会积极捐赠,提高学校积极争取社会捐赠的意识和能力。
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培养成本合理分担机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培养成本和居民可承受能力,适时调整学费标准。
(三十四)优化经费分配结构
完善市属公办学校经费定额标准体系,建立以成本分析为基础,与物价水平相一致的各级各类教育生均定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建立市属公办高等学校生均综合定额与事业发展需求及物价增长水平联动的拨款制度,完善正常增长机制,保持基本经费与专项经费的合理比例。根据国家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完善市属高等学校基本建设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增强市级教育经费统筹能力。增量经费主要向农村和财力薄弱区(县)及人口导入区域倾斜。积极扶持农村义务教育、特殊教育。重点加大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农村幼儿园、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建设的投入。
完善奖学金助学金体系。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和制度。加大面向家庭经济困难
31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