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构建合作培养、实践育人的资源平台,推进各级各类学校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和用人单位、中外合作联合培养人才。
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建立全市统一的中
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建立各个学段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及教学反馈系统。完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方法和基本程序。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和质量年报制度,建立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
(二十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坚持小学、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入学规则,确保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机会公平。各区县根据本区域内适龄儿童、少年的数量和分布状况,合理确定本区域内每所学校的就近招生范围和招生人数并向社会公布,确保辖区内符合规定的适龄学生学有其位。
深入推进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把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作为高中阶段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制定和完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本市高中阶段教育的办法,满足符合条件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
推进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开展市属高校本科自主招生试验以及高等职业教育以会考成绩和职业素养
22
测评结果作为录取主要依据的试验。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学校的比例,建立优秀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免试升入高等职业学校的制度。成人高等教育探索实行标准化考试和社会化考试结合,文化考试和岗位业绩评价结合,统一录取和自主招生结合的入学方式。普通高校以统一考试成绩为基准,以高中会考和综合素质评价为参考,择优录取。对高中阶段表现优异的学生,试点推荐录取。对在工作实践中具有特殊才能和特殊贡献的人才破格录取。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推进高考报名社会化试点。
(二十二)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保障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坚持和完善公办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校长职权,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坚持和完善校务公开制度,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保障师生员工参与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加强高等学校章程建设。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高校后勤改革。
完善中小学校管理制度。完善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
23
学校校长负责制。依法制定学校章程,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完善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代会进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体制机制,不断提升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水平。完善教职工岗位聘任制,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积极支持和吸引行业、企业参与职业学校建设、管理和人才培养,建立由行业专家和企业管理者参加的职业学校办学指导委员会。
(二十三)办学体制改革
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开展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试验,探索公办教育多种实现途径。改进非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鼓励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捐资、出资兴办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完善独立学院管理和运行机制。整体规划民办教育事业发展,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市区两级政府采取专项资助、给予奖励等措施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促进民办教育有特色、高水平发展。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依法明确各类民办学校变更和退出机制,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和监督。
(二十四)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教育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加大首都教育发展保障力度。
24
进一步明确市区(县)两级政府教育管理权责,加大市级统筹力度,落实区县政府管理职责。鼓励乡、镇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教育事业给予支持。
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建立首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标准,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维护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改进政府宏观调控方式,更多地运用法规、政策、标准、公共财政等手段引导和支持教育发展,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和直接干预,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教育行政决策制度,规范决策程序,建立首都教育决策咨询委员会。
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中小学校家长委员会和家长教师协会的作用,引导社区、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及其它中介机构在教育决策咨询、高等学校专业建设、职业学校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第七章 教育开放与合作
适应建设世界城市的需要,瞄准世界教育发展变革的前沿,推动北京成为展示国家教育成果的重要窗口,教育合作交流的重要舞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外国学生留学中国的主要目的地,构建教育开放与合作的新格局。
(二十五)加强教育合作与交流
25
积极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来京合作办学,探索合作办学新机制和新模式,依法支持首都高校、高中与国外知名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合作办学,创建中外合作办学品牌项目,建立对外合作项目的评估机制,引导对外合作办学向高质量、规范化方向发展。实施“留学北京行动计划”,继续扩大留学生规模,到2020年在京留学生规模达到20万人次。加大外国留学生政府奖学金资助力度。建设一批国际化的品牌学科专业和课程。完善国际学生服务体系,进一步统筹首都院校孔子学院建设,全面推进汉语国际推广,稳步发展境外合作办学。
深入推进京津冀区域教育合作和京港澳台教育合作,形成教育区域化与国际化协调发展机制。充分利用首都丰富的教育资源,探索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对口支援。
(二十六)着力培养国际化人才
支持高校加强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队伍的国际能力培养,提高国际化课程比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化人才。鼓励中小学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积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推进国际理解教育。支持职业教育借鉴和引进国际权威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办学模式和考核标准,推进国际化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首都学生留学交流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互换交流活动。加强对出国留学人员的引导和
26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