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遇。
第四章 高等教育
建设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质量一流、开放融通的首都高等教育体系,大力提升首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社会贡献能力,为国家建设和北京发展提供高端人才支撑和科技智力服务。
(十三)建设高水平大学
支持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以多种形式为中央在京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提供支持和保障。
全面提升市属高校办学水平。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市属高校合理定位、整合资源、错位竞争,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建设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大学及学科。
建立首都高等教育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加强对市属高校发展定位、空间布局、学科专业的统筹规划,加强中央院校和市属高校的沟通与合作,联合开展学科专业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
(十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学校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把教学作为学校和
17
教师的首要职责,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教学资源向教学一线倾斜。教学应更加注重创新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选择性,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继续推进北京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结构,加大北京市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鼓励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加强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逐步完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鼓励高等学校建立学分互认机制。试点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的选课制度。鼓励高校教学联盟建设。
继续推进北京高校科学技术与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和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制。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建设北京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状态数据系统,形成北京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测制度。
(十五)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高校科研体制,完善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支持高等学校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工程研究中心。鼓励北京高校与海内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著名企业建立联合研发基地。建设一批科研创新团队。加强北京市大学科技园建设,构建北京高校科技创新体系。
18
(十六)提升社会贡献力
紧密围绕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开展科研攻关,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促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孵化一批产业效益高、社会效益大的科技成果。发挥高校知识文化优势,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积极为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高层次继续教育,广泛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普遍提高社会公众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积极开展决策咨询,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鼓励师生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志愿服务。
第五章 学习型城市建设
大力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建立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和学习型组织建设,使学习成为促进个人、组织和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建设充满创新精神和发展活力的“学习之都”。
(十七)建立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健全北京市学习型城市建设统筹领导体制,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创新学习制度,建立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机制,构建市民终身学习“立交桥”。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市民终身学习卡”等终身学习制度。
19
(十八)大力开展继续教育
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定期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鼓励行业、企业联合职业院校建立培训中心,为企业在职人员提供岗位培训,为转岗、失业人员提供职业培训。
发展社区教育,健全社区教育体制,依托社区教育培训机构面向广大社区居民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鼓励各类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等社会文化教育机构面向广大市民开展多形式、多内容的社会教育。充分发挥各类新闻媒体的社会教育功能。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开展老年教育、妇女教育、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大力开展家长教育,普遍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加大政府对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的统筹领导,健全区县、乡镇和村庄三级农村成人教育办学网络。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和农转非人员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建设北京开放大学,形成开放的继续教育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服务。
(十九)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
继续推进学习型区县、学习型乡镇、学习型街道、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新村、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学校、学习型党
20
组织创建工作,完善领导体制,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各级各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广泛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竞争力。
第六章 教育体制改革
坚持以改革增强首都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提供体制保障。
(二十)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观念,努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推进大中小学教育有机衔接,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互相融通,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更加灵活开放的学习制度,探索建立高等学校学生校际转学制度。注重因材施教,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深化课程教材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科专业结构的动态优化机制,适应国家和首都经
21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