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学案 共 50 页第 31 页
(5)正侧结合:把直接正面与间接侧面结合起来描写,使刻画的形象更加突出生动、具体丰满。 例:《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6)动静结合:把动态与静态、有声与无声结合起来,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以声衬静,动静结合,相辅相成。 例1:莲动下渔舟。( ) 例2:遥望瀑布挂前川。( ) 例3: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 例4: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 二、修辞手法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写景状物时使意象生动突出,意境得到强化渲染,议论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理生动形象。 例:《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借代:古典诗歌中运用得最广泛。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所在地来代称,称物可用物的特征或与之相关联的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作用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或简洁。
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4.比拟:把物当作人来写是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是拟物。使描写的对象生动活泼,画面鲜明灵动,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 例:《山园小梅》(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
金樽。
5.对仗(对偶):用结构、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6.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双调]蟾宫曲》(阿鲁威):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
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7.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思想,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例:《题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
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 31 -
诗歌鉴赏学案 共 50 页第 32 页
8.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情,作用是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精炼。 例1:主人下马客在船。 例2:秦时明月汉时关。
例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例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例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9.通感: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五官感觉功能沟通相联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1:芳声转风结,哀响馥若兰。( ) 例2:风随柳转声皆绿,麦受尘欺色易黄。( ) 例3:三更萤火闹,万里无可横。( ) 例4:隔竹卷珠帘,几个明星,切切如私语。( ) 例5: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 10.双关:见“鉴赏诗歌的语言”
三、表现手法 1.衬托(映衬):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以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利用事物的近似来衬托为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来衬托为反衬。 例:《旅夜抒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补充:烘托与衬托的区别:烘托是用一事物的特点暗示出另一事物的特点,衬托是用一事物的特点陪衬出另一事物的特点。如王冕《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诗人用冰雪衬托白梅的耐寒,用桃李反衬白梅的高洁,而不是烘托。
2.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事物间的矛盾鲜明突出,给人深刻启示。 例:《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补充:对比与衬托的区别:对比是比而不衬,两事物无主次,通过它们的不同、矛盾来抒情达意。衬托是比而后衬,两事物有主次,通过一事物去突出另一事物。这种手法常常与衬托结合使用。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而不是衬托。 3.象征(托物言志):借助某一具体形象(多为物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相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这种手法,从抒情方式上讲又叫作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咏物诗常用。 例:《七步诗》(曹植):煮豆持作羹,漉鼓以为汁。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
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32 -
诗歌鉴赏学案 共 50 页第 33 页
4.虚实:把虚景与实景结合起来,达到以虚衬实或以实衬虚,虚实相互渗透转化,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歌的意象,开拓诗歌的意境,给读者提供广阔的联想想像的空间。诗歌中的实:现实中的人、事、物、景;诗歌中的虚:过去的人、事、物、景,设想中未来的人、事、物、景,梦境,神仙鬼怪世界等。 例:《雨霖铃》(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
5.用典:借用前人诗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来抒发情感。能使诗意凝练,含蓄委婉。 例:《短歌行》(曹操):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6.想像联想:诗人跨越时空,由此及彼,由眼前到过去,由过去到眼前,或创设神幻瑰奇的意境来抒发情感。这种手法常常与虚实结合使用。 例:《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7.抑扬:欲扬先抑(先抑后扬):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欲抑后扬(先扬后抑):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 例:《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8.组合(列锦):把意象并列组合在一起,不用动作、情节来揭示彼此的逻辑关系,却能达到“语不接意接”的效果,语言凝练,诗意丰富,令人回味。 例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廋马。 例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例3: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例4:杨柳岸晓风残月。
例5: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例6:杏花春雨江南,铁马秋风塞北。
例7: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9.对面着笔:常见于表现亲情的诗歌中,明明是自己思念对方,却不直接描述,而是从对方着笔,把深挚的情感表达得委婉含蓄。这种手法常常与虚实、想像联想结合使用。 例:《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
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0.赋、比、兴:《诗经》开创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指词也。简言之,“赋”就是敷陈排比。“比”就是比喻或比拟。“兴”就是起兴。有时比和兴结合在一起使用,称为比兴。 例:《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
- 33 -
诗歌鉴赏学案 共 50 页第 34 页
四、结构章法
1.起承转合:绝句首句至尾句,律诗首联至尾联。“起”即开头。“承”即紧承上句或上联,进一步描写或铺陈,要承接得紧密而又自然。“转”即诗意的递进或转折,荡开一笔,使诗意更丰富,意境更开阔。“合”即对全诗的收束,要收得有力,一般都要点出表达的情感。 例:《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伏笔照应:诗人在描写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又与前面呼应,使得全诗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例:《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开头写“大江东去”,后面又写到“一樽还酹江月”,从大江开始,又以大江作结,前后呼应。 3.层层深入(逐层拓展) 例:《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4.总分结合 例:《春山夜月》(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5.以景结情:诗歌在抒情或议论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收束全诗,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例:《从军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考点题型——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使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 提问变体: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2.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 答题步骤:1.用准确的术语指出所用的技巧手法。
2.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技巧手法的。 3.点出技巧手法的作用效果,点明表达的情感。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效果? 答:反衬(第一步)。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叫,以声衬静,反衬出周围环境的寂静(第二步)。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第三步)。
- 34 -
诗歌鉴赏学案 共 50 页第 35 页
鉴赏诗歌的技巧 质量检测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两首词都写到了春,可是表达的内容有所不同,请分析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李词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一句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好在何处?黄词构思巧妙,说说你的理解。(4分)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梅花:《梅花落》·曲牌名。
(1)诗歌首句提及的“迁客”当指西汉贾谊,作者借他来表达自己的什么心情?
(2)《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江城五月,恰逢初夏,当然无 梅,可是耳闻笛声吹寒,不觉眼前便有梅花漫天飘飞。作者运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3.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台城,古都金陵的核心,从东晋到南朝结束,一直是朝廷台省和皇宫所在地。 (1)第二首《台城》中柳色“依旧烟笼十里堤”与第一首的哪一句可形成照应?“鸟空啼” 的 “空”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能品出其中滋味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最是“无情”?(5分)
- 35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江油市太白中学诗歌鉴赏学案(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