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学案 共 50 页第 1 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学案)
●诗歌鉴赏考点:1.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目录
◆鉴赏诗歌的形象
一、人物形象---------------------------------------- 2
考点题型---------------------------------------- 3 二、景物形象---------------------------------------- 4 三、意象与意境-------------------------------------- 8 考点题型(意象、意境)---------------------------- 8 意象集锦-------------------------------------------- 10 质量检测-------------------------------------------- 12
◆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诗歌语言的总体特征------------------------------ 15 二、诗歌语言的炼字炼句------------------------------ 18 三、诗歌语言的具体特点------------------------------ 19 四、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 21
考点题型---------------------------------------- 25
质量检测-------------------------------------------- 27
◆鉴赏诗歌的技巧
一、表达方式----------------------------------------- 30 二、修辞手法----------------------------------------- 31 三、表现手法----------------------------------------- 32 四、结构章法----------------------------------------- 34 考点题型----------------------------------------- 34 质量检测--------------------------------------------- 35
◆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一枝一叶总关情———写景抒情诗赏析----------------------- 39 二、仔细体察物关情———咏物言志诗鉴赏----------------------- 40 三、何人不起故园情———思乡怀人诗鉴赏----------------------- 40 四、古来征战几人回———边塞征战诗的鉴赏-------------------- 42 五、古今多少兴亡事———咏史怀古诗鉴赏----------------------- 42 六、念天地之悠悠————即事感怀诗鉴赏----------------------- 43 七、煮酒把盏话桑麻———山水田园诗的鉴赏-------------------- 43 八、欢聚离散皆是缘———送别诗的鉴赏-------------------------- 44 九、无限风光在险峰———哲理诗的鉴赏-------------------------- 45 十、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诗的鉴赏-------------------------- 46
考点题型----------------------------------------- 46 质量检测--------------------------------------------- 47
- 1 -
诗歌鉴赏学案 共 50 页第 2 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学案
◆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是诗歌展现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 和 。 一、人物形象
(一)人物形象的分类
1.叙事诗中的主人公。如《氓》《孔雀东南飞》《木兰辞》中的女主人公。 2.抒情诗中的主人公。这种人物形象又分为两种:(1) 。如《春夜洛城闻笛》中抒情主人公李白自己。(2) 。如《琵琶行》中的琵琶女,《长恨歌》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渔翁》中的渔翁等等。
(二)人物形象的思想情感类型 1.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李白。 2.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杜甫。 3. 。如《饮酒》中的陶渊明。 4. 。如《登幽州台歌》中的陈子昂。 5. 。如《示儿》中的陆游。 6. 。如《赠汪伦》中的汪伦。 7. 。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塑造的战士形象。
8. 。如《迢迢牵牛星》《雨铃霖》中塑造的男女主人公形象。 (三)分析人物形象的常用方法
1.分析诗中直接描写人物肖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的词句,特别要关注表现人物心情、心理的词句。
《长干曲》(崔颢):“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2.分析诗中直接描写人物的细节。 《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3.分析诗中从侧面烘托人物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 《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4.分析诗中从侧面烘托人物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景物承载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 2 -
诗歌鉴赏学案 共 50 页第 3 页
5.分析诗中从侧面衬托主人公的其他人物形象。 《陌上桑》:“行者观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四)考点题型——鉴赏人物形象型
1.提问方式: 2.提问变体: 3.答题步骤:
(1)概括人物形象的类型(用一句话总结,类型所用术语要准确。)
(2)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结合作品内容,逐一分析,条理层次分明,一定要具体,切忌笼统。)
(3)揭示人物形象的意义(揭示出诗人的情感、理想、追求、品行节操、观点态度等。)
4.答题示例:
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注:焙茶:用微火烘烤茶叶。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本诗刻画了一个淳朴爽直的山农形象(1)。第一句写诗人经过山溪板桥时听到淙淙的泉流之声,以动(声)衬静,反衬出山间的幽静,第二句写正午鸡鸣,烘托出农家喧闹、浓郁的生活气息。一、二两句写农家环境,从侧面表现山农。三、四两句写山农焙茶,请求客人不要责怪被烟熏烤,又为天晴好晒谷而欣喜,从语言、神情上直接表现了山农的爽直和淳朴(2)。表达了诗人对农家温馨、质朴生活的向往(3)。
课堂训练:
登科后 孟郊
夕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自我的形象?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这首诗刻画的嫦娥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 3 -
诗歌鉴赏学案 共 50 页第 4 页
课后练习:
诉衷肠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注:沧州: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这首词塑造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本诗的李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二、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分为 和 。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剪裁、设计的。一般有 (季节、时令、地域等)和 (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以及 。景象,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物象,即被诗人 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来曲折地表现自己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一)景象的类型
1.动景与静景:动景: 。静景: 。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远景与近景:远景: 。近景: 。 《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4 -
诗歌鉴赏学案 共 50 页第 5 页
3.实景与虚景:实景: 。虚景: 。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乐景(欢景): 。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哀景(愁景): 。 《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6.壮景(豪景): 。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课堂训练: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温庭筠曾于唐宣宗大宗末年离开长安,经过此地。杜陵:长安东南,温庭筠的故乡。
请对这首诗的写景特点作简要分析。
(二)情景关系 1.情景的产生
(1)触景生情、情由景生(借景抒情)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5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江油市太白中学诗歌鉴赏学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