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加行教材(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前行广释全部思考题及解答(仅供参考)(7)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4-2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首先出现了许多财富力强、高居于首的转轮王,后来出现了众敬王。之后,他的沿袭下来,一下地到释迦牟尼佛的父亲净饭王。除此之外,印度东西方还有三巴拉、三十七赞扎王等地位显赫的国王,都曾纷纷降临于世。印度君主制度结束之后,还出现过甘地等许多人道主义者。可如今,这一切都成了辉煌的历史,没有一人留存于世。在藏地雪域,许多国王都是诸佛菩萨化身。自第一位国王涅赤赞布(汉译为肩座王)以来,出世过天赤七王、地贤六王、中德八王、初赞五王、幸福十三代,极乐五代等许多国王,藏地这些国王,昔日统治的疆域那么大,最后也都纷纷离开人间,尽管他们曾拥有如此威力,现在都成了历史,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留存下来。汉地也是一样。像夏、商、周、秦、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中,很中国王或皇帝非常有能力,尤其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康熙皇帝,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了,但他们如今一个也没有活在世上,由此也看得出来,万法确实是无常。此外,象历史上的一些物理方面的爱因斯坦、牛顿也已不人世;还有造纸的蔡伦、天文学家张衡、数学家祖冲之等等,现在已全部离开,对于他们的事迹,后人只能从书本了知。不说这些人物,包括我们家里的人,这些年来有什么的变化,比如小的时候,别人叫哪一家时,通常会以父亲那代人的名字来称呼;现在可能以我们这一代的名字来称呼;回到以前的村子去,比我们小的那些人成了新的主人。一代一代就这样更替,如花开花落一样,无常就在我们眼前。所以,我们一定要精进地修持解脱之法。

134、古往今来,很多人竭尽所能、不惜一切,去追求长生不老。你对这种现象如何看待?请说明理由。

答:即使是天王,最终也逃一死。世人追求的道教之长生不老、仙人之永恒不死,也只不过是时间长短而已,实际上都不能不死。《功德藏》亦云:?梵帝自在转轮王,无法摆脱死主魔。?我们也可以想一想,再过一百年,自己还有多少会留在人间?其实,死亡对我们来说并不遥远,尽管每个人都贪生怕死,但也没有办法,因为无常的本性即是如此。

135、我们观修无常方面,跟古大德比起来有何差距?你认为这主要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答:象一些古大德,他们一辈子想的都是佛法,不图名也不求利,毕生中一直认真修行。可我们现在不是这样,很多人对世间的执著特别强,口头上说要修行佛法,实则无法摆脱各种诱惑。在我们汉地有一位澄观大师(即清凉国师),他曾在生前发了十大愿:一、长期依止一丈四方之室,除了三衣一钵,不留任何财物;二、对名利犹如鼻涕般抛弃;三、目不视女人;四、不到在家人的家里走动;五、长期诵《法华经》;六、长期读诵大乘经典,普济群生;七、常宣讲《华严经》;八、一生昼夜不卧;九、不为虚名而欺惑众生;十、不退失慈悲菩提心。对照一下自己,我们能做到几条?

跟前辈的高僧大德比起来,我们心力特别差,实在是值得羞愧,但说到底,无常观还是不象古大德那样能深深地刻在心里。

第三十二节课 思考题答题作者:deqi居士

136、在本课中,怎样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请大致说明。

答:米拉日巴尊者在《道歌集》中,就用了八种比喻形容无常:一、绘画的金色佛像终会褪色;二、美丽的鲜花到秋天会被寒霜冻死;三、高谷奔腾咆哮的瀑布,流至平原会缓缓无力;四、绿绿的稻田终会镰刀砍割;五、精美的绸缎也会被利剪裁截;六、精勤积累的珍贵财宝,人死时终会被舍弃;七、初三的新月清丽动人,但不久就会变得形态臃肿;八、初生的孩子极可爱,突然遭受违缘也会夭折。通过这八种比喻来文明万法的无常迁变。 另外,本课中还用秋云的比喻来说明无常的道理,比如引用的《方广庄严经》云:?在界皆无常,如秋日浮云。?引用的其他经中说:?三界无常如秋云,众生生死如观戏。?等等。

137、何为饥馑劫、疾疫劫、战争劫?经过这三种劫之后,人类会变成什么样?后来依靠什么法,人类的福报才开始逐渐增上?你对此有何感悟?

答:在人寿三十岁、二十岁、十岁时,饥馑劫、疾疫劫、战争劫分别会盛极一时,南赡部洲的众生几乎濒临灭绝。 具体而言,疾疫劫出现时,在七个月零七日中,瘟疫疾病到处肆虐,人们得病即死,药石无效,大多数人都难以幸免,最后人类所剩无几。战争劫出现时,并非哪个国家发动侵略战争,而是人心残忍到极点,相续中充满杀心,自己所见之人犹如怨敌,随便拿起一件什么东西,都成了杀人利器,于是见人必杀、逢人必砍,如是互相残杀,经过七日七夜。饥馑劫出现时,在七年七月七日中,大旱无雨,井河枯竭,五谷不生,五味隐没或变味,物资、珍宝、屋舍等也渐渐毁坏。由于饥饿难忍,人们甚至将人寿百岁时的人骨挖出来熬汤喝,将之作为最胜营养。到时了最后,诚如《俱舍论》所云:?劫以兵疾饥饿荒尽,次第七日月年止。?在经过七日刀劫、七个月零七日的疾疫劫、七年七月七日的饥馑劫之后,99%的人类都已经灭绝,许多地方徒留财产而无主人,处处是一片荒无人烟、人迹罕至的景象。

到那时,弥勒菩萨所示现的幻化身,将为剩下的人们,传扬断除杀生之妙法。此时人类身高到一肘左右,人寿增长二十岁。尔后逐渐递增。

万法无有任何实质可言,器世界也好、有情世界也好,全部都离不开无常的本性。

138、法王如意宝在《无常道歌》中说:?若能观想一切内外法,乃为指示寿命无常书。?关于这一点,你有哪些体会?

答:假如以智慧观察内外诸法,就会发现无论是外境的春夏秋冬,还是身边的亲友住宅,都是指示寿命无常的善知识。包括我们菩提学会的道友,刚开始有哪些人,后来离开了多少,如今又新加入一些,这部分人还是会变的……所以从我们周围的事物上,也很容易看到无常的影子。 第三十三节课 思考题答题作者:deqi居士

139、以我们身边的人为对境,应当如何观修无常?你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观无常的?

答:我们可以如是观察:生活在一个家庭中的人,如历代宗、祖辈甚至父辈全部相继去世,现在只剩下他们的名字而已,自己同辈的兄弟姊妹等,也有许多已经离开人世,时过境迁,此时此刻我们全然不知他们转生在何处。 每个人不妨回顾一下:在自己的家族中,祖祖辈辈死了多少人?有些人甚至连名字也不知道。在汉地,古代时有家谱,可现在根本不讲究这些,你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是谁,恐怕都不清楚。如果真要追溯上去,每一个家肯定出现过皇帝和公主,给家里带来无限荣光,然而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他们也被后人慢慢淡忘了。包括我们今生的兄弟姐妹、同班同学、邻居道友,一个一个观察时,有好多都去世了。所以,无常何时何地都在不断上演,但凡夫人被障碍蒙蔽了双眼,始终把相续相同的事物执为常有,不说刹那变化的细微无常,就算是一年一年变化的粗大无常,也很难认识到。而现在不管是身边的亲友去世也好,最信任的人欺骗自己也好,都应深深认识到一切万法无可依赖,从而好好地修行。

140、有钱人的身上会发生无常吗?这对你有哪些启示?请引用教证、公案加以说明。

答:从有钱人身上,我们轻易即可观察到无常。以前亚洲女首富叫龚如心,她与丈夫白手起家,共同建立一个地产王国。后来她丈夫不幸死了,为争夺巨额遗产,她和公公打了九年的官司,并最终获胜。1997年7月,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了世界超级富豪榜中,龚如心以70亿美元个资产,名列世界华人女首富,比英女王还要富有7倍。据香港市场人士估计,龚如心的身份可能超过400亿港元,稳居亚洲女富豪榜第一位。但没有想到,争取到遗产一年半后,她就因患癌症而离世了。

江苏有个富翁叫包存林,几年前公司产值已达6至8亿人民币,然而2008年11月他突然身亡。关于他的死因,有人说是自杀,有人则说不是。但不管怎样,他辛辛苦苦地积累了一辈子,死后全部都留在人间,可见财富并不值得追求。

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云:?众生财富如闪电,身如浮泡无常性。?在《君规教言论》中也说:?身体犹如水中泡,财富宛若秋云飘。?憨山大师在《醒世歌》中说得好:?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141、一旦无常到来,唯一对自己有帮助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答:一旦无常到来,唯一佛法才有帮助,其他一切都派不上用场。 以前上师如意宝常引用《教王经》的一个教证:?国王趋入死亡时,受用亲友不随身,士夫无论至何处,业如身影紧随后。?当你趋入死亡时,财产、眷属等世间美好不会跟随,紧紧跟着你的是什么呢?就是生前造的善业恶业。造善业会获得快乐,造恶业则感受痛苦。《千字文》中也说;?祸因恶积,福缘善庆。?祸害是多次作恶积累而成,幸福是常年行善得到的奖赏。 第三十四课

141、有些人是一家之主,重大事情都由他操办,故对家人放不下而无法修行。对此现象你怎么看待?为什么? 答:世间上有很多这样的现象:有些人没有死之前,觉得在家里举足轻重、不可缺少,然而他死了以后,别人照样过生活。因此,在活着的时候,不要为了某些人,而把修行全部放下、全部舍弃。有些人经常说:?我不能出家,否则,我家人该怎么办???我没时间学佛法,因为家里的重大事情都是我一个人承办。?许多人都有这种顾虑。其实你终有一天会离开,不可能永远跟着他们,没有你,他们也不会活不下去,所以你在没死之前,应该选择最好的道路,不要为这些人放弃来世的解脱。

142、请以具体事例说明,什么叫做积际必尽、合久必分、堆际必倒?明白这些道理,对你有哪些帮助?

答:积际必尽:一切积聚同样终将散尽,这是一个自然规律。财产受用不可能恒常拥有,它犹如夏天的露珠、秋天的白云一样,很快就会消失,故一定要慷慨布施。

合久必分:一切聚合的法,最终定会分离。如今朝夕相处的道友、家人等,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各奔前程,聚在一起只是暂时因缘,所以彼此之间不要怒气冲冲、恶语中伤、争吵不休,甚至发生大打出手等现象。应当想到大家不一定能长期相处,很快就会分离,因此在极为短暂的岁月中,理当互敬互爱、和平共处。诚如帕单巴尊者所言:?夫妻无常犹如集市客,切莫恶语争吵当热瓦。?

堆际必倒:凡是堆积的东西势必会倒塌,不可能永恒存在,这与物极必反的规律相同。万法无有恒常性,那我们对

现在如虫穴般的城市、住宅、寺庙等非常耽著,又有什么用呢?

143、在你的身边,有没有什么事物能逃离无常之网?了知这一点后,你有何打算? 答:没有。

世间万事万物无能逃脱无常之网,没有多大意义,我们一定要追循前辈大德的足迹,以他们的传统和教言要求自己,尽量让修行善始善终。

144、什么是噶当?四依处??请具体解释。

答:四依处: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干涸之壑。 首先,要一心一意地依止佛法,而不依止其他(心依于法)。其次,佛法的境界依靠安贫乐道才能生起,假如你整天追求奢靡豪华,任何修行也不会成功。当然,也不是非让你把的有家当都处理了,变成一个穷光蛋,这个?度?要学会把握(法依于贫)。噶当派的大德就你米拉日巴尊者一样少欲知足,一辈子都这这样的生活,死时也没什么牵挂,在山洞里安详示寂。当然,对于城市里的人来讲,这样做可能有点困难,但即便如此,至少也不能贪得无厌(贫依于死)。最后,要死在山谷里,而不是城市里,更不能是医院里。倘若你没有一定有修行境界,死的地方最好选择寺院。当然,生病时依靠治疗也是有必要的,但在死亡的时候,务必要前往寂静之地(死依于干涸之壑)。 第三十五课

145、什么是高际必堕?你身边有这样的事例吗?明白地位的无常后,你应当追求什么? 答:高际必堕:高高在上的地位、英勇无比的军队也都不会长存。

如上海原市委书记陈良宇,2008年因受贿、滥用职权等罪,判处18年有期徒刑。09年5月23号,韩国前总统卢武铉跳崖自杀,据说他自杀是迫于道德拷问和法律追究的双重压力。还有台湾的陈水扁,当了八年国民总统,如今也因涉嫌贪污、洗黑钱等重罪,而被法院羁押受审。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对修行人而言,要追求的是无衰无退、人天应供、圆满正等觉的佛果,这是最根本、最究竟的目标,而有衰损的地位、财富、权势,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146、为什么说亲人和怨敌的关系是无常的?这节课所讲的公案,哪个对你触动比较大?为什么?

答:我们前世最有缘的众生,今生可能特别讨厌;今生依依不舍、感情上特别执著的,却往往是前世的怨敌来讨债。所以,依靠佛理来观察,若对一个人特别耽著、从心底特别喜欢,说明这个人曾是你的怨敌。比如你今生中因为没他感觉活不下去,没他就要跳楼自杀,这种感情执著必定来自于前世怨仇的债;而你即生中特别看不惯的人,很可能是前世最执著的亲人。且不说前世,即便是今生今世,亲怨也是无常的。今天不共戴天的仇人,明天也许会变成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互相交亲,情投意合非同寻常。这种现象不在少数。这就是亲人和怨敌关系无常的道理。

都很有触动,这种亲怨如此无常,而我等却因为不明道理或观得太少而造成如是执著,这些公案确实有一定的棒喝作用。

147、关于苦乐的无常不定,你自己有哪些体会?懂得这个道理后,你打算如何帮助周围的人?

答:有些人上半生富裕快乐,是有地位、有财富的大领导,下半生却穷困潦倒,沦落为无依无靠的乞丐;也有些人上半生痛苦不堪,?文革?成为批斗对象,而得到平反之后,下半生幸福美满……所以,暂时的快乐不一定永恒,痛苦很可能马上降临;暂时的痛苦也不一定长久,快乐也许会紧跟其后。世间一切苦乐都是不定的。

对于有缘者,可以宣说这些道理,不管是什么身份,务必通过修行获得一些境界,这样对自他都来带来利益。 第三十六课

148、现在有很多人,为了获得财富而损人利己、不择手段,他们由此也能得到一些享乐。对于这种现象,你如何评价?请说明理由。

答:这是非常愚痴的做法。虽然这些人利用一些不如理的手段暂时也能得到一些享乐,果报并没有当时呈现,但因果不虚,由此而种下的恶因必然会成熟而感受巨大的恶果。

149、一个人的高低贵贱、贤劣好坏是永恒的吗?为什么?请从世间、出世间两个角度进行说明。了知此理对你有何帮助? 答:不是。

(一)从世间方面而言。能言善辨、知识渊博、智能双全之人,也有一败涂地、一落千丈的时候。到那时,因往昔的福德耗尽,地位、名声、势力、财富等荡然无存,思维颠倒,万事不顺,常常受人挖苦、遭人欺侮,以前仅具的少分功德,似乎也变得一无所有。无常的示现千变万化,不仅好人可以变成坏人,坏人也可以变成好人,例如,许多人以前无有智慧、见识浅薄,行为也不如法,往往被贬为?骗子?、?狡诈者?。但后来他突然发财了,或者一夜成名了,便赢得了众人尊重,被看成是见多识广、精明勇士之人。正如俗话所说:?狡者年老成主人?。 (二)从出世间而言:俗话说:?具证年老求学问,舍事年老积财物,法师年老成家长。?这些也都是无常的体现。反之,也有人上半生是屠夫、猎人、妓女,所作所为全是造恶业,下半生却生起真实的出离心,一心一意修行而获

得成就;或者,即使没有成就,但也已经皈入佛门,死后往生清净刹土。因此,现在的贤劣显现,可以说瞬息万变,没有任何现象是始终不渝、牢不可破的。

为此,一定要好好在观修无常法,真正生起出离心来,并时常祈祷以莲花生大士为主的上师三宝,永离颠倒之行为,早趋无上解脱正道。

150、有些修行人,有一点点修证境界,受到别人的恭敬赞叹,就自以为是、傲气冲天,认为?我什么都可以做了?。对于这种人,你怎么看待?要想避免自己像他这样,应当怎么做?你平时做了吗? 答:这种人真正是鬼迷心窍、着了魔!

由此,我们应时常虔诚祈祷莲花大士、二十一度母,远离邪魔控制。应恒时修习死亡无常,审察自相续的过失。作为一个修行人,不需要过大的名声、过多的财富,只要有基本的生活资具就足够了,故当常常身居低位,行为如理如法。华智仁波切说过:?如理修法,方可弘法利生。? 平时做得不够好,所以愿莲师加持如理如实地闻思修行。

151、在修行过程中,为什么要时时提起正知正念,将一切分别邪思转为道用?有时候的一念之差,会导致什么样的可怕后果?请引用公案加以剖析。 答:只有如此,才能不背离正法。

有时候一念之差,便堕落,造成生生世世的痛苦、遗憾。 顺治皇帝在《出家偈》中也说:?黄袍换得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他以身著黄袍的帝王之躯,换去了身披紫袈裟的出家之命,这也不是无缘无故的,究其原因,完全归咎于他当初的一念之差。崇祯皇帝的公案也莫不是如此。

因此,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务必要经常观察自己,尽量把心转为道用。如今依靠良师益友的助缘,我们暂时拥有了修法的时机,但凡夫的想法没什么恒常可信的,故一定要夜以继日勤奋修法,活到才,修到老。

第三十七课

152、世间上任何一个人,都知道自己早晚会死,这是不是就足够了?为什么?在这方面,世间人和修行人最关键的差别是什么?

答:不足够。知道早晚会死,但不深入观修,真实的出离心无法产生,对解脱的修持的力量也就没有或者非常薄弱。 世间人只顾眼前利益,盲目追求今生的享乐,不懂得观修,一旦死亡临近,就手足无措。而修行人时刻观修死无常,以此为动力而精进闻思修行,死亡来临亦能坦然面对。

153、请大致叙述,如何思维死缘无定而修无常?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答:在这个世界上,生缘可谓少得可怜,死缘却多如牛毛。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说:?死缘何其多,生缘何其少,彼等亦死缘。?在我们每个人周围,火灾、洪水、毒害、地震、险地、野人、猛兽等死缘层出不穷,看看每天的新闻报纸,时时都在报道世界各地所发生的种种灾难,人类的生命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威胁。除了这些自然灾害,人类自身的四大不调,也是不可忽视的致使之因,如佛典中言,人类疾病有404种,魔障有8万种……可见,危害生命的死缘多之又多,而生缘却微乎其微,即便是人们视为生缘的衣食、药物,有时候也会成为死缘。 死缘又不定,而死亡之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故当好好修持解脱道。

154、为什么说在这个世界上,生缘少得可怜,死缘却多如牛毛?请举例说明。明白这个道理有什么用?

答:现在人没有因果观念,为了牟取暴利而不择手段,制造出大量武器、伪劣商品直接间接威胁了人们的生命。譬如,被诩为延年益寿的营养品或健康食品,里面有毒物质令人咋舌;还有被誉为高贵身份象征的皮草、真皮,在加工生产过程中,能分解出多种有害芳香胺,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可诱发生皮肤病及癌症。

在人的一生中,死缘时时环伺在我们身边,让人防不胜防,故不管是走路也好、开车也好,大家应该忆念无常。 155、修死亡无常的过程中,要观想行、住、坐、卧一切所为都是今生最后一次,这种修行方法是否有点不可理喻?你是怎么理解的?

答:这种想法不合理。佛经中也说,死亡在呼吸之间。比如,每次坐车上高速公路,都有种恐惧感,因为前一分钟你活在人间,后一秒钟就可能发生交通事故,车毁人亡;或者你走路的时候,一不小心滑下去掉入河里,被湍流的河水卷走,也只不过是几分钟的事。即使睡觉之里,也可能因为地震等天灾人祸而死亡。真正修行好的人,时时会忆念无死期不定,始终想着?不知我什么时候会死?,有了这种观念,修行起来会很精进,不会天天聊天、做些无义的琐事。

第三十八课

156、在观修无常时,是否明白必死无疑、死期不定就足够了?为什么?请详细说明理由。

答:仅仅明白这些还不够,我们还要了解死亡来临时该怎么办?人在临终时,绝对有利的只有正法,它不但可免除死亡的恐惧和痛苦,而且对生生世世步入光明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寂天论师云:?魔使来执时,亲朋有何益?唯福能救护,然我未曾修。?困此,我们活着的时候,一定要修持正法,积累善根福德,不然死时会后悔英及。萨迦班智达在《格言宝藏论中》中也说:?不知死后归何处,此时无善者可怜。?

我们应时常反观自己,也许修过一些法,但对死后的去处有没有把握?在过去,很多大乘修行人活多少年,就会修持善法多少年。如果对死尚无把握,就务必恒时不离正知正念,尽量空出时间来修行,认识到轮回的一切琐事无有恒常、无有实质,时常督促自己修持正法。

157、我们平时如何在行住坐卧中观无常?本论是从哪几个方面阐述的?懂得此理有何必要?

答:行走时,要观想道路是无常的,从粗大角度来讲,它终究会被各种灾害所毁;从细角度而言,它是刹那刹那迁变的;同时,你身体也是无常的,以后不一定再路过这里。既然如此,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如理如法,始终以正知正念摄持自己。住所,从现相上讲是无常的,没有什么可贪执的;从实相讲,就像具髻梵天对舍利子所说,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是清净刹土,我们应当如是观想。饮食受用是无常的,如果有一些修行境界,应当享用禅定的美食。躺卧睡眠是无常的,如果在贪心、痴心中入睡,则无实在意义,即使做梦也是一种迷乱,但若有密法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境界,便可将迷乱修成光明境界;退一步说,纵然没有这种境界,睡时也应观想佛陀发光,遍布自己的周围,在这样的修法中安睡。

本论是从行、住、饮食、睡眠、财富、亲友、名利、语言、善念、妄念、验相十一个方面阐述的。 卓活衮波上师曾说:?总之死亡无常法,自这相续若未生,密集之法亦不深;相续生起死念时,在皈之辞也高深。?基础没有打好,表面上能看到明点,接受《上师心滴》等最高的密法,也只不过是冰上建筑,因为没有观好无常,这种境界不会长久,很容易被世间种种迷乱夺走。所以,真正要修行的人,基础一定要打牢。 158、按照塔波仁波切的教言,修持无常有哪三个层次?请一一说明。你现在属于哪个阶段?

答:开始的时候,害怕生死所追,务必像鹿子逃出笼子一样义无反顾;中间的时候,务必像辛勤耕耘田地那样,做到死而无憾;到了最后,要像大功告成的人一样,做到心安理得。

最初的时候,务必要像箭中人的要害一样,认识到没有空闲;中期阶段,要像死了独子的母亲一样,专心致志地修行;最终要了达无所作为,如敌赶走牧童牛。

159、佛陀在经典中如何赞叹观修无常?这对你有哪些启示或触动?你今后打算怎么做? 答:佛陀曾这样赞叹观修无常:?多修无常,已供诸佛;多修无常,得佛安慰;多修无常,得佛授记;多修无常,得佛加持。如众迹中,象迹为最,佛教之内,所有修行,观修无常,堪为之最。?《涅槃经》中也说:?一切众生迹中,象迹为上,是无常想亦复如是,于诸想中最为第一。?

真正想到自己要死了,还有什么放不下?哪样东西能带得去?《毗奈耶经》中说:?对我眷属中如妙瓶般的舍利子、目犍连等百名比丘供斋供物,不如刹那念有为法无常更胜。?可见,观修无常是修行中最得力的秘诀。 应该每天坚持串习无常。

第三十九课

160、按照博朵瓦格西的观点,如果想专修一法,观无常则最为重要,这是为什么?请从六个角度加以分析。 答:原因:一、博朵瓦格西:?倘若修行死亡无常,首先可作为进入佛法之因,中间可作为勤修善法之缘,最后作为证悟诸法等性之助伴。? 二、博朵瓦又云:?倘若修行无常,最初可人秋断除此生绳索之因,中间可作为舍弃贪诸轮回之缘,最后可作为趣入涅槃圣道的助伴。? 三、博朵瓦格西还说:?观修无常,最初可作为生起信心之因,中间可作为精进之缘,最后可人秋生起智慧的助伴。? 四、博朵瓦格西还说:?如果观修无常,并且能在相续中真正生起的人,最初可成为求法之因,中间可作为修法之缘,最后作为证悟法性的助伴。? 五、博朵瓦格西学说;?倘若修行无常,并且能在相续中生起无常观,则初始可作为擐甲精进之因,中间可作为加行精进之缘,最终可成为无退精进的助伴。? 六、帕单巴尊者也曾说:?如果相续中生起了无常观,最开始可作为步入正法的因,中间可作为精进的鞭子,最终也能获得光明法身。?

161、什么是?不加改造?的无常观?怎样才能产生这种境界?你相续中有吗?

答:在你什么时候自然觉得一切都是无常,地位也好、财富也好、别人的评论也好,均无有实在意义,对这个虚幻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加行教材(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前行广释全部思考题及解答(仅供参考)(7)在线全文阅读。

加行教材(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前行广释全部思考题及解答(仅供参考)(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60859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