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于一切如来。因为在末法时代,如来不可能于众生面前显现,而上师在娑波世界中,可以见解脱、闻解脱的方式跟众生结缘,最后令其获得成就。
21、我们应当怎么样对道友观清净心?这是基于什么理论?请引用教证加以说明。 答:应视道友为佛菩萨。
闻法道友表面上虽有贪嗔痴等各种过失,但每一个人无不具足如来藏。佛陀在《三摩地王经》中云:?一切诸众生,皆具如来藏。?弥勒菩萨通过三个理证成成立?故说诸众生,具有如来世藏?。同时,他们获得了珍宝人身,又幸运地遇到了具法相的善知识,承蒙善知识以方便摄受,拥有听受佛法的机缘,可以说这些人都是未来佛。未来佛和现在佛本体上也没什么不同,只不过是时间尽早而已。 《喜金刚〃二观察续》亦云:?众生本为佛,然为客尘遮,垢净现真佛。?众生本是相好圆满的佛陀,然而犹如天空被乌云遮盖一样,众生的佛性被无明烦恼障蔽了,所以在轮回中显得愚笨、迷茫、有烦恼,实际上若能认识到心的本来面目,马上就可以现前佛的一切功德。因此,我们不要将道友看成是坏人,理当互相观清净心。
22、在闻法时,什么叫做法器之三过?此三过如何依次障碍闻、思、修?你平时具有哪些?今后打算怎么做? 答:法器三过:耳不注如覆器之过、意不持如漏器之过、杂烦恼如毒器之过。
听法三种过失,依次障碍闻、思、修:第一种过失,是障碍闻慧,耳朵若没有好好专注,佛法不可能听进去;第二种过失,是障碍思慧,如果一点都没有记住,已经全部漏光了,则无法如实地思维法义。第三种过失,是障碍个修慧,若杂有贪嗔痴烦恼,修行的智慧就无法现前。 第六节课思考题答题
23、修持佛法的过程中,需要经历哪五个阶段?其各自有什么特点?请以比喻一一说明。 答:闻、思、修、行、果五个阶段。
一、闻——听闻佛法。闻法时要像野兽闻声一样,有些野兽酷爱听琵琶声,猎人为了将其捕获,一个人弹奏乐器以吸引其注意,另一个人则乘机向它射毒箭,可它根本不发觉,仍旧怡然专注地听着。同样,我们在听受佛法的过程中,无论在上师面前还是电视面前,也要力求做到如此全神贯注,对法一定要有极其虔诚、纯洁的信心。
二、思——思维佛法。听完上师所讲之法后,理应逐字逐句地思维,就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样,羊到春天,褪旧毛换新毛,人们把旧毛从下到上全部剪光,绝不会留下一只前腿或后腿不剪。以此说明,我们在思维法义时,要将上师所讲的道理全部细细分析,没有什么好取舍的。
三、修——观修佛法。观修的时候,应该像愚人品尝美味一样,有感觉却说不出来。愚人吃酸甜苦辣的东西时,明明品尝到了味道,决定有这种感受,但就像哑巴吃糖一样表达不出来。我们修行也应该如此,譬如观想?人身难得?,若只是绝思绝虑,闭目坐一会儿,这不会有什么收获,理应再三思维人身怎么样难得,从而找到一种感觉,这时候才算尝到佛法的美味。
四、行——行持佛法。行持时,应当如理如实地做到,而且一定要有强烈意乐。就像饥饿的牦牛找到一片草地,它会饥不择食地一扫而光,而不是四处都尝尝。同样,我们现在行持佛法,每一个法义都应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而不是中间取舍一部分。
五、果——最后得果。所谓的得果,是指每一个修法后的所得之果,不一定是得阿罗汉果或佛果。得果时不能糊里糊涂的,而要像云散日出一样,完全显露实相,没有任何怀疑。
24、闻法的诸多威仪中,哪一条令你最有触动?为什么?请引用具体事例进行阐述。 答:?听闻佛法?必须专注这一条就很让人触动。
就你比喻中说的那样,应如野兽闻声般地,若能这般地全神贯注,对法有极其虔诚、纯洁的信心,那么所获得的利益也是极大的。不过,业力深重的人往往在上课时心不在焉,比如尽管身体坐在听法行列中,表面上看来循规矩,但心里却杂念纷飞、东想西想,诚如札嘎仁波切所言,一堂课神游了整个世界,下课后什么教言都没记住,这是不应理的。正如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所形容的:?常想活佛面孔,从不展现眼前;没想情人容颜,时时映在心中。?他还说:?静时修止动修观,历历情人挂眼前,肯把此心移学道,即生成佛有何难??
25、一般而言,怎么样才叫依止上师?为什么?这方面你有哪些经历?现在有何感想?
答:所依止的上师一定要讲法,而弟子一定要听,听后还要身体力行,这才叫做依止上师。
不但普通上师如此,就算是依止在界怙主释迦牟尼佛,也是只此一法、别无他途。佛陀利益众生的方法,唯一就是转三次法转,而不是显示神通等。因此,佛陀对有缘弟子说:?我已开示了趋入解脱的方便法,至于能否解脱,关
键看自己。如果没有好好修持,即使我是功德圆满的佛陀,对你也无讲可施。?龙猛菩萨亦云:?解脱依赖于自己,他人不能作助伴。?
像现在能通过网络等方式听闻《前行》等法要,上师并不在身边,这在以前不容易理解,不随上师身左右如此算得上依止,但观察所谓依止的内涵,并不一定要在身边,但同样可以依止。
26、请以比喻描述闻法的三种过患。倘若闻法时杂有烦恼或不良动机,将会导致什么后果?最终可得出什么结论? 答:耳不注如覆器之过,譬如向一个碗中倒汤,碗若是扣着,汤会洒在外面,里面不可能沾一点一滴;意不持如漏器之过,好比碗底有洞,即使把汤倒进碗里,也会全部漏光;杂烦恼如毒器之过,碗中若杂有互药,哪怕是最美味的汤也不敢喝。
如果为了赚大钱、为得名声去听法,相续中已杂有毒药了,不是谁享用都很危险。就像塔波仁波切所说:?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恶趣因。?如理修持会解脱因,但若智慧不够、信心不够,不但不能如理修持,反而依靠正法造恶业,正法就会成为恶趣因。《华严经》亦云:?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同样是水,牛喝了变成乳汁,毒蛇喝了会变成剧毒。因此,听闻佛法要遣除一切不善心,否则,你对上师生邪见、对同行道友生嗔心,以此心态来听法是很可怕的。
如果遣除了耳不注、意不持、杂烦恼这三种过患,才能盛装清净的佛法甘露。 第七节课 思考题答题
27、什么叫做六垢?请一一解释。六垢对闻法有何影响? 答:1)《释明论》云:?傲慢无正信,于法不希求,外散及内收,疲厌皆闻垢。?对于闻法的六种垢染简而言之: 一、傲慢:傲气十足,认为自己远远胜过了说法上师。 二、无正信:对上师、正法无有点滴信心,甚至怀有邪见。
三、不求法:不慕求正法,对听闻佛法没有意乐,听不听都无所谓。 四、外散:心思旁骛,散于色声香味等外境中。 五、内收:五根门向内收敛,致使昏昏欲睡。
六、疲厌:因讲法时间过长、身体疲劳等,而生起厌烦之心。
2)比如吃饭时,如果碗没洗干净,里面有许多污垢,则不能使用,否则对健康有损。同样,听法时如果有六种垢染,则法器不清净,即使装模作样地坐在那里,所闻之法也很难融入自心。
28、为什么说在所有烦恼中,傲慢和嫉妒最难认识?你自己对此有哪些体会? 答:《俱舍论》、《大乘阿毗达磨》中都说过,在贪嗔痴等所有烦恼中,傲慢和嫉妒这二者最难认识。
如果你生起嗔心,别人会看出你发脾气了,自己也能明显感到心里不舒服;如果生起贪心,你能察觉到?我对某某人生起极大贪爱,对某某事物生起贪恋之心?,别人从你的言行举止中也看得出来;如果生起极严重的痴心,你的行为上会表现出打瞌睡、昏沉等,别人一看就知道你有点迷糊。可是嫉妒和傲慢并非那么易发现的,别人看不出来,自己也感觉不到,但它会一直不断地地产生。
有傲慢的话,法师明明讲得不错,我们也会挑三拣四,找出一此毛病。而让自己说的时候,又可能什么也讲不出来,这是极不明智的行为。学习佛法的时候,傲慢的人最可怜,法师有什么功德、讲得怎样如法,他始终看不到,唯一看到的就是法师讲错了。
29、在听法的过程中,一切功德为何与傲慢者无缘?你是否有傲慢?请举例说明。今后你打算怎么样做? 答:就像藏俗话所说:?傲慢的山顶上,留不住功德的水。?或者产:?傲慢的铁球上,生不出功德的苗芽。?只要相续有了傲慢,认为自己比法师更胜一筹,那就如同身上披了件雨衣,雨水无法进来一样,所有功德从此与自己无缘。因为有了傲慢,便会认为上师讲的这个我懂、那个我也懂,心外就像有了防卫兵,任何功德一来,马上就被挡了出去。
平时稍不小心,就可以会产生傲慢,比如和道友交流时,有时会关注其所说的问题,而不能恭敬地聆听,故应时刻以正知正念摄持,提起警觉心,莫令傲慢有可乘之机。
30、信心分为哪四种?请具体阐述。哪一种信心最好?你有什么样的信心? 答:四种信心: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不退转信。
清净信:我们偶尔步入佛殿里,或者听到念佛的声音,不知道什么原因,心里特别喜欢,这就是清净信。 欲乐信:通过听闻上师讲法或自己看书,知道一些功德和过患,进而对三宝生起信心。
胜解信:对三宝、四谛、因果等,通过一段时间的闻思,从心坎深处生起强烈信心,此乃信解信。这种信心实际上也是一种希求心。
不退转信:有过长年的闻思,对上师三宝的功德经过反反复复地观察,最终不管别人怎么说,也完全明白这是值得皈依的对境,其功德不可思议,有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心,就叫不退转信。 不退转信是所有信心中最好的一种信心。
31、为什么说对世间和出世间而言,具有希求心都相当关键?你如何理解?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这句话? 答:希求佛法,可谓是一切功德的基础。如果你对佛法有上等希求心,你会成为上等的修行人;有中等希求心,会变成中等修行人;有下等希求心,就会变成下等修行人;一点希求心都没有,得不得佛法无所谓,那你什么境界也得不到,不可能成为修行人。世间人也是同样如此,若想事业成功的话,必须要对事业充满兴趣,倘若对事业兴趣索然,那平白无故不可能成功。因此,世间也好、出世间也好,具有希求心都相当关键。
佛法本来没有主人,谁精进努力,谁就可以得到。比如,两个道友一起上佛学院,一个人非常精进,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闻思修行,对法有强烈的希求心、恭敬心,最后的成就非常高;另一个每天好吃懒做、游手好闲,就在那边混时间,几年过后,什么都得不到。因此,法本来没有主人,依靠各自精进不同,所得之法确有天壤之别。
32、佛陀在因地时,对佛法是怎么样希求的?相比之下,你又是怎么做的?对此你有何感想?
答:佛陀在因地时,为求佛法而甘愿舍弃身命,比如为四句偈语而于身挖千孔点灯;忍受了以在身上钉一千根钉子的苦行,而换来四法印的偈子;还有为求四句佛法而跳入火坑之中。类似的公案不胜枚举,仅仅为了四句正法,释尊昔日付出一切,经历了百般行。
我们现在不用花任何代价,舒舒服服、快快乐乐就能听到如此殊胜的佛法,但仍常常缺乏难得之心,而不能好好地珍惜。这种求法之心,与往昔大德比起来,实在是相差甚远、自叹不如。故应时常提醒,好好地恭敬和珍惜正法,当以佛陀之希求心来激励自己。
第八节课 思考题答题作者:deqi居士
33、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识若贪执外境,分别会有哪些过患?请用比喻一一说明。你对其中的哪个比较有体会?为什么?
答:眼识贪执于色法,来世转生飞蛾死于灯火上。眼睛接触美好的色法时,如果耽著而生贪心,就会因贪心造业而在轮回中无法解脱。死后不但不能投生善趣,反而会转生为飞蛾,由于以前的习气使然,夜晚看到美丽的灯火,依然想拼命追求,便不顾一地扑了上去……其下场只能是自取灭亡。
耳朵耽著美妙的声音,也会导致祸患无穷。就像獐子、鹿子等野兽酷爱琵琶声,这种习气被猎人所利用,最终使它们毙命在毒箭、猎枪之下。
鼻子耽著好闻的芳香,就会像贪执香味的蜜蜂,最终缠死在花丛中。
舌识贪执于美味,就会像鱼儿被饵料所诱,最终钓在铁钩之上。现在城市里的人对饮食十分讲究,看到一个动物,不管是陆地上的,还是水里的,首先想的是它也许好吃、如何新鲜,这样的话,所造的业非常可怕。下一辈子你很可能转生为动物,而那些动物转生为人,到时你就会成为他们热锅里的美食。 身识贪执于所触,就会大象贪凉溺死泥潭中。
《窍诀宝藏论》中讲到了意识对外境的贪著,如云:?意为法欺如骆驼失子。?心若迷恋诸法,对男女、财物执著不舍,必定会被法所欺诱,就像骆驼痛失爱子,以致肝肠寸断,最终丧身于迷恋爱子的痛苦。
在这些比喻中,自己感受如眼识对外境的耽著最有体会,对悦意外境就会多看一眼,就像装修新房屋一样,什么都想用最好的最漂亮,用智慧一分析,才了知非常愚痴。
因此,我们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的对境,不要特别执著,一旦产生执著,则要马上认识到这是堕入恶趣之因,依靠正知正念来对治。
34、在闻法和修行时,应当如何断除三世分别念?如果实在无法断除,如何才能转为道用?请引用无著菩萨的教证进行说明。你今后会怎么做?
答:关于如何断除分别念,无著菩萨给我们一些很好的窍诀: 一、断除分别过去。尊者说:?昔日感受如波纹,已尽无迹切莫追忆之,若念当思盛衰与离合,法外何有可依嘛尼瓦??往昔的一切感受,苦也好、乐也好,就像水中的波纹,已经消失无迹、无踪无影了,没有必要再去回忆。如果你非要追忆过去,就应该思维盛衰与离合。所以,修法的时候,没有必要一直耽著过去。过去的事情最好谈也不要谈,因为谈了也没有用。如果非要谈,则应与无常观结合起来,这对修法有一定的意义,此时你会感受到,除了
佛法,整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可信得过的。
二、断除分别未来。尊者说?未来生计如旱地撒网,舍弃无法实现之希冀,若念当思死期无定准,何有行非法空嘛尼瓦??对未来的百般筹划打算,就像在旱地上撒网想捕鱼一样,是不现实的黄粱美梦。如果你非要忆念未来,则应思维死期不定。每个众生必定会死,但死亡往往不期而至,因此一想到无常,你便有种强烈的紧迫感,进而精进地积资净障,没有空闲行持非法,不会随随便便散乱放逸。 三、断除分别现在。尊者说:?暂时琐事如梦中生计,精勤无义是故当舍弃,如法食亦以无贪印持,所作所作无义嘛尼瓦!?对于现在的事情也不能太执著,要把它看作如梦如幻、现而不实,任自己如何精勤,也不会有多大意义,从而应当舍弃一切贪执。如果你非要想现在不可,那么无论做任何事情,吃饭、走路、说话、睡觉,都不要特别去执著,否则就会产生烦恼。若能以无贪、无执著、空性、如幻如梦的见解印持,就会知道世俗中的所作所为皆无实义,唯一行持佛法才有意义,此外对来世不利的非法恶业更要抛弃。 我们今后所要做的,就如尊者说:?后得调伏三毒(三世)分别念,一切念境未现法身前,非思不可之时当忆念,莫纵妄念散乱嘛尼瓦!?后得(出定)时一定要调伏三世分别念。平时听法或者修行,不要忆念过去的种种,想这些也没有什么用;不要随念现在,以种种分别念扰乱自己;不要妄想未来,应舍弃一切虚幻的梦想。你得地以后,一切分别念和外境全是法身的游舞显现,但没有达到如此境界之前,最好不要想过去、现在、未来。若是非想不可,就要依靠正知正念将这些念头转为道用,对治方法始终不可缺少,不要随妄念而奔驰,否则,听法和修法肯定无法成功。
35、倘若对未来不切实际地幻想,如此会有什么过患?请以公案进行说明。是否对未来所有的打算都不能有?为什么?
答:如无著菩萨所教诲:?莫妄想未来,若妄想未来,则如月称父。?从前,一个穷人得到了许多青稞,他将这个青稞装入口袋里,挂在上方,自己躺在口袋的下方。他不禁暗自思忖:我现在用这一大袋青稞作为本钱,想必将来会拥有大量的钱财,到那时娶上一位好妻子,她必定会生一个儿子,取名字就是我的责任,那么,该给儿子取什么名字好呢?这时,刚好看到月亮从东山升起,于是他想:缘起太好了!干脆我就为儿子取名?月称?吧。正在这时,悬挂口袋的绳子被老鼠咬断了,袋子恰巧落在他的身上,他就这样一命呜呼了。
希望的周围总环绕着绝望,计划没有变化快,你的美梦非常脆弱,很容易就会破灭。当然,法王如意宝也讲过,作为修行人,对未来修法方面的打算可以有。比如我听完这法以后,再听一个什么法;我修完加行之后,再念一个什么经典,这种计划还是有必要,但其他无意义的筹划能免则免。但也有句话说得好:?讲划不如变化快。?未来的事情并不一定能随心所欲,因此不必想太多,随缘转比较好 《大圆满前行广释》第九节课 思考题答题作者:deqi居士
36、什么叫做内收?闻法和修行时若内收,会有什么样的过患?你平时是这样的吗? 答:所谓内收是指过于专注或紧张。
闻法和修行时若内收,会导致身体不适,心也不适,最后出现种种违缘。如果在闻法时仅仅专注佛法的个别词义,则只能记住一个道理,而无法记住所有的道理,这就如同马熊挖雪猪子一样得此失彼,不可能有了知一切的时候。 以前内收的情况比较多,经过近些的学修,情况好很多了。
37、修行时如何才能做到松紧适度?请引用公案、教证加以说明。这与世间的做法是否相违?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答:《前行》中有个有关昼辛吉尊者的公案:从前,阿难尊者教诫昼辛吉修法时,昼辛吉有时紧张过度,有时异常松懈,而未能生起任何修法的境界。于是他便前去请教世尊。世尊问:?昼辛吉,你在家时擅长弹琵琶吗??他回答:?极为擅长。?世尊又接着问:?那你弹奏时所出的妙音,是在琴弦极度绷紧时发出,还是在琴弦十分松弛时发出呢??昼辛吉呈白道:?这两种情况都不是。只有琴弦松紧适度时,才能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 世尊教诲说:?那么,你修心也与之相同。?
这与世间的做法也不相违。世人也提倡有松有紧、劳逸结合,如《礼记》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张,指拉紧弓弦;弛,指放松弓弦。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良方。
做任何事都要有一种窍诀。比如企业管理或寺院管理,管理人员如果太严格,什么都按照规矩办事,条条框框理得非常清楚,那可能太紧了,大家都呆不住,全部跑光;如果太松了,什么规矩都没有,整个组织无头无尾,谁也不愿意呆在那里。所以,无论是修行还是作管理人员时应该掌握分寸。
38、闻法时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疲厌的心态?产生这种心态时,应当如何对治?假如实在无法对治,那应该怎么办?
答:1)若因讲法时间过长而感到饥饿难耐、口干舌燥,或者遭受风吹雨打、烈日暴晒等情况时,容易产生疲厌的
心态。
2)对治。应当观想:如今已获得暇满人身,并值遇了具有法相的上师,有了听闻甚深教言的机会,应生起欢喜心。这是无数劫中积累资粮的果报。如今能听到甚深妙法,犹如一百生中享用一次饮食一样,这多么令人高兴啊!所以,为了这样的妙法,应当安忍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以欢喜心而谛听。 3)假如实在不愿意听,堪布阿琼在教言中说:?此时你可以站起来,发愿‘我不离法、不离上师’,然后离开传法的地方,否则,对上师和佛法生邪见的过患更严重。?
39、今生遇到如此殊胜的佛法,是不是平白无故的?为什么?明白这个道理,对你心力提升有哪些帮助? 答:今生遇到这么殊胜的法,并不是平白无故的,《般若摄颂》等大乘经典中说,这是多生累劫积累资粮的结果。就算光是耳边听到法音、手里拿到法本,也需要前世因缘,否则,听也听不到、拿也拿不到、看也看不到。这就是因果,乃佛陀亲口所说。 《未曾有因缘经》中云:?佛世难值,法难得闻,人命难保,得道亦难。?现在能听到如此甚深妙法,真好似一百个小时中吃到一顿饭一样,可谓千载难逢、令人欣喜,因此,在得遇佛法时,可以得到如此激励而能经最大的精进心,欢喜心听受。
第十节课 思考题答题作者:deqi居士
40、什么叫持文不持义?什么叫持义不持文?哪些情况属于持文不持义?哪些情况属于持义不持文?你是否有这些过患?
答:过于耽著文字、对字句太重视,而放弃甚深的意义,就叫持文不持义。
有些人只重意义而不重词句,认为文字结构只是泛泛空谈、没有加持,一切境界是通过意义证悟的,进而轻视词句、偏重甚深的意义,这就叫持义不持文。
追求华丽的词藻、隽永的文句,平时看一个文章或读一部经论,首先看里面的文笔好不好,文字搭配得如何。假如文笔不妙、用词不恰当,就把法本扔到一旁,理都懒得理。这样的毛病,喜好诗学和词藻学的文人容易犯,爱钻研因明的人也容易犯。包括现在有些佛教徒,天天念《金刚经》等经典、持阿弥陀佛等佛号,很注重念了多少遍,虽然这也有功德,但若意义一点都不懂,一说到理解意义,就搪塞道:?我是凡夫人,这种境界太远了。?这往往会陷入?持文不持义?的状态。
有些道场,对闻思不太强调,对背诵经论也不太赞叹。还有禅宗道场,成天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挂在嘴上,认为不立文字就是最高境界,这些都有可能会落入?持义不持文?。 观察自己,虽然非常重视意义,但平时也有耽著优美文句的习气。
41、假如偏堕于文字或意义一边,对闻思修行有哪些影响?请说说你自己的体会。
答:如果偏堕于文字而重意义,自相续无法得到真正受益。尤其是当今学术界的人,研究佛法往往偏重于空性、大悲的文字表面,却不知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倘若一味地执著,则无法领悟究竟所指。但同样,如果偏堕意义不重视文字也不行,龙猛菩萨在《中论》中说过:?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胜义空性需要依世俗名言而证得,若不依世俗名言,则不能证得甚深空性,从而无法得到涅槃。
我们作为佛教徒,必须要做到不堕两边,把文字与意义结合起来。其实这两者牵涉到闻思和修行:闻思的过程中,文字不可缺少;修行的过程中,意义不得不关注。
42、有些人认为:?凡是佛陀亲口所宣,就是最究竟、最了义的,对此应当不折不扣地受持。?这种观点正确吗?请详细说明理由。
答:这种观点不正确。佛陀为调化不同根基的众生,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其中有些是了义、有些不了义。比如第二转法轮所宣说的空性,第三转法轮所宣讲的如来藏自性光明,都是了义法,任何理论都无法遮破。但在相续未成熟的众生面前,佛陀暂时说?我?存在,就是不了义的。所以,若想对佛教有所认识,应当全面、完整、系统地学习,否则,断章取义地把一段内容作为最究竟,就会出现很多看似矛盾的说法。
43、什么叫上下错谬而持?什么叫颠倒而持?二者的区别在哪里?你认为怎样才能杜绝这两种过患?
答:上下错谬而持:对佛教的教义不通达,对佛法的层次不是很了解,总认为先尝试最高境界是最殊胜的,从而把修行的次序上下颠倒,妄图一步登天,这就是上下错谬而持。
颠倒而持:佛法的教义原本正确无谬、清净无染,可有些人因智慧不够、把佛法错解而颠倒受持。譬如,禅宗和中观都讲万法皆空,他误以为空性是什么也没有,就开始毁谤因果,排斥祈祷三宝,什么善法都不做,最后邪分别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加行教材(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前行广释全部思考题及解答(仅供参考)(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