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加行教材(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前行广释全部思考题及解答(仅供参考)(6)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4-2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9、在修行过程中,什么才是真正的魔障?你对此有哪些认识?

答:在闻思修行过程中,故意断传承,或者不愿意修行,就是所谓的魔障。以前莲花生大士对空行母益西措嘉传过一个殊胜教言:?凡是对修行做障碍的,不论影响内心也好,制造外缘也罢,都魔障。?譬如,你本想听一个传承,有人劝你不要听,应该离开这个地方,这就是一种魔障。魔障不一定非是面目狰狞的恶魔,有时候它也会显现为语言亲切的道友,或者慈悲体贴的上师,表面上对你非常关心,你听到他的话语后,三四天都睡不着觉,心里非常舒服、温暖,一闭眼就浮现出他的音容笑貌。但如果对你的修法造成违缘,那不论他是什么形象,按照莲花生大士的教言,都叫做魔障,所以对此理当谨慎!、

110、为什么说暇满中只要有一种不齐全,就不具备真正修法的缘分?请用比喻加以分析。

答:如同开车一样,纵然司机技术很好,其他因缘也都具足,但如果前轮坏了,或者没油了,车也无法安全行驶。现在有些人修行不成功,就到处打卦算命:?为什么我最近修不上去?验相出不来?本尊不现前??实际上,这是因为你因缘不修全,而在所有因缘中,三十四种暇满是最关键的,假如其中一种不具足,你的修行因缘也会中断。 其实,就算成办世俗中的一件平凡小事,也需要许许多多因缘聚合,那作为长远目标、成办自他二利的修行正法,又怎能不需要具足众因缘呢?把个比方说:在古代藏地,出远门常会在途中烧茶的过程中,需要具备茶器、水、火等众多因缘,其中单单生火也是一样,必须要有火燧、火石、火绒等许多条件。如果仅仅是火绒不具足——用完了或被雨打湿了,就算火石、火铁样样齐全也无济于事,只好从根本上放弃烧茶。

同样的道理,假如这些暇满的功德中,仅仅是一种不具足,也不具备真正修法的机缘。比如,你烦恼粗重的话,在一个团体中,本来修行好好的,后来烦恼无法控制,自己开始发脾气,跟金刚道友不和,然后就离开了,从此,你后面的一层层修行只能全部放下来。所以,有智慧的人只要一观察,无论从自身的经验还是别人的经历,都可以看出这些条件缺一不可。

第二十五节课 思考题答题作者:deqi居士

111、如果详细观察自相续,为什么说即使单单具足十八暇满也有很大困难?请具体说明。

答:在十八暇满中,八种闲暇虽容易获得,比如自己没有堕入三恶趣,也没有生于长寿天,依靠人而安立的四种闲暇也不难具足,但完整无缺具足十圆满的人恐怕寥寥无几。

首先,从五种自圆满来分析:尽管对大多数佛教徒而言,获得人身、诸根俱全、生于中土并不难,但如果业际颠倒、不信佛教,那五种自圆满中就只具备三种了。假如其他三种圆满都具足,但相续中生起了邪见,或者不信仰佛教,那学佛一事也无法成办。退一步说,如果具足了四圆满,业际颠倒与不信佛教中只有一者不具足,那也不行。尤其是生为业际颠倒者,即使没有造诽谤佛法、摧毁佛教等滔天罪业,但假设身口意三门无恶不作、为非作歹,或修行、念经、转绕、朝拜神山等一切所为只为了今生利益,那虽然被称为贤者、智者,实际上也属于业际颠倒之人。

然后,从五种他圆满分析:五种他圆满中,虽然佛已出世、传讲妙法、佛法还没有隐没,但如果自己没有皈入佛门,一种圆满就不具足了;既然没有皈入佛门,善知识慈悲摄受也就谈不上,这样一来,两种圆满都不具足了。五种他圆满中若只剩下三种,学佛绝不可能成功。有些人虽然皈依佛门,被善知识也已摄受,可是心经常反复不定,一旦对法失去了兴趣,天天靠外力来约束,也是不现实的,到了一定时候,你的?老虎皮?就会脱掉显露出原有的丑陋面目。尽管你皈入佛门,若只是表面上得点法,也算不上是真正的佛教徒。很多人认为,自己办了皈依证、取了法名,在某某上师面前得过灌顶、求过法,就是实至名归的佛教徒。其实这也不一定。为什么呢?因为大乘法和小乘法并没有落实到你的行动上,你内心尚未生起这样的信念。所以,你自认为是佛教徒,也不一定是佛教徒。

112、除了转生为猎人、妓女等以外,什么样的人也叫做业际颠倒?你是否属于这一行列? 答:希求今世就是业际颠倒,因为希求今世,相续中不可能有出离心和菩提心。 常祈祷上师三宝,愿自他永远不要落入业际颠倒之列。

113、作为一名佛教徒,大小乘的信念如何在相续中生起?假如这一点力所不及,那最起码要做到什么?你做到了吗?

答:从小乘的角度来讲,作为真正趋入解脱道者,必须要了知轮回的一切无有实义,如梦幻泡影,《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若有如是定解,则生了无伪的出离心。 而身为步入大乘道的行者,还必须生起无伪的菩提心,发愿利益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

对我们而言,尽管生起真实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有一定困难,但最起码,也要对上师三宝有纵遇命难也不退转的坚定信心。若没有这样的决心,仅仅是装腔作势地诵读经文、身上穿着僧衣等等,也不一定是真正的佛教徒。

114、请引用比喻说明:暇满人身极其难得。并细心体会此比喻的含义,以令自己生起暇满难得之感。 答:佛于《花丛经》、《欢喜入胎经》、《正法念住经》等经中都说过:在波涛涛汹涌的海面上,漂浮的木轭孔与海底盲龟之颈相遇极为困难,而得到人身与此相比,更是难上加难。

具体而言,假设整个三千界变成一大海洋,海面上有一连接耕牛角用的木材,通称为大轭,在它上面有一孔隙。木轭随着波浪,刹那不停地四处飘荡。而在海底有只盲龟,每一百年升到海面上一次。可想而知,这两者相遇必然十分困难,因为无心的木轭没有寻找盲龟的念头,盲龟也不具备能看见木轭的眼睛。凭着偶尔的机缘,盲龟颈也可能正好钻入木轭孔内,而获得暇满人身比这更困难。

第二十六节课 思考题答题作者:deqi居士

115、为什么佛陀说?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你对此怎么理解? 答:《涅槃经》记载:有一次,佛陀从地上沾了一点点尘土,问迦叶尊者:?我手上这些尘土多,还是十方世界大地的土多??迦叶尊者答言:?当然是十方世界大地的土多。?佛陀说:?得人身并行持善法者,如同我手上的尘土般稀少,而未得人身、行持恶业者,犹如十方世界大地之土般众多。? 如佛经中言:?地狱众生犹如夜晚繁星,而饿鬼则如白昼之星;饿鬼众生犹如恒河沙,旁生犹如酒糟,阿修罗犹如弥漫大雪,而人及天人仅仅似指甲微尘。?可见,六道众生的数量呈金字塔形,地狱最多,人天最少。善趣的众生少之又少,对此不光是理论上明白,当下我们也可以观察:比如在夏季,仅仅一方草地上的含生,或一个蚁穴中的蚂蚁,其数量就超过了南赡部洲的人数。

116、为什么得到修学佛法的人身并不容易?请以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

答:若观察无有佛法光明之边地的人数,就会认识到生在有佛法光明地方的人极为罕见。现在有些大城市里,虽也存在佛法,但一点也不兴盛。像上海、北京等地,人越多的地方,佛陀的教法证法越稀少。在佛教兴盛的藏地,可以说人迹罕至,有时候要坐好半天的车,才看见卫户人家。相反,象成都,市区人口就460多万,加周围统辖的几个县,总人口有1000多万。上海有1800多万人,北京有1600万人。我们基本上也清楚,上海有几座寺院,北京有几座寺院,差不多有多少出家人……

而在少数的佛教徒中,除了出家人以外,居士占相当一部分。但是有些居士学业佛,只求家庭平安,完全是为了今生,想获得解脱、行持善法的寥寥无几。比如上海1800多万人,希求解脱者又有多少?他们若没有行持善法,造的恶业大如山王,死后会不会堕入恶趣?1000多万人中,有没有1万人有把握转生人天?如此推算,恶趣众生是不是很多?通过各种观察,就会明白得一个修学佛法的人身多不容易。

尤其是具足十八暇满的人身,在当今更是绝无仅有。例如,甘孜州515座寺院,共5万多出家人,这些人当中,具足暇满的有多少呢?一个一个经过筛选,就会发现剩下的人并不多。

117、名词解释:珍宝人身 普通人身 答: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说:?自在闻思精华义,调己劝他行善法,修行山王极稳固,彼等仙人胜幢相,无论在家或出家,即是珍宝之人身。?闻思佛法的精华教义,调伏自己的三门,劝勉别人行持善法,修行如山王般稳固——不是这两天修个法,一离开上师和道友的监督,就像发疯一样完全变了,真正的修行人始终如一,十年前是这样,二十年后依然不变,这才是具有珍宝人身。

反之,倘若你对具足十八暇满、远离十六无暇还有缺憾,即便在世间法方面聪明伶俐、智勇双全、地位显赫、智慧超群、美名远扬,但也称不上是珍宝人身。世间有许多成功的国家领导、商业巨子,看似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可这种福报也许会让他造很多业,反而成为堕入恶趣的前兆。古人言:?堕恶趣之前当人王。?所以,得这种人身并不稀有,充其量只能算是普通人身,或者称为相似者、灾祸者、无心者、空返者。

118、明白六道众生的数量比例,对你今后修行有哪些帮助? 答:人身极其难得,故一定要好好地闻思修行,依此解脱轮回。

不管怎么样,我们上半生虽已迷迷糊糊过了,但从今后的下半生该以何种方式度守,应该心中有数。正如藏地有句俗话说:?重新穿衣,重新系腰带。?所以,我们从现在起要重新做人,让自己下半生变成真正的修行人,否则,得个人身却白白耗费掉,实在太可惜了!

作为居士,应该好好护持净戒,同时好发际闻思,这样就拥有珍宝人身。否则,每天只希求世间八法,从来不行持善法,从来不行持善法,连最简单的转经轮、念观音心咒也不做,来一趟人间什么意义都没有,这种人就像手握如意宝却无义而空耗,或者到珍宝金洲却空手而返一样,简直愚不可及。对于这些人,我们理当生起悲心,有能力的

话,尽量施以帮助。

第二十七节课 思考题答题作者:deqi居士

119、暇满人身是侥幸获得的吗?请说明理由。为什么说得到人身后却无恶不作,这比恶趣众生还下劣?

答:过样的暇满人身,并不是平白无故或偶尔侥幸获得的,而是多生累劫中积集福慧二资的果报。正如《前行备忘录》所说:?要得到闲暇,需要守护清净的戒律;要得到圆满,必须大量累积布施等福善。为了获得暇满的人身,还要以清净的发愿来衔接……?

得到人身却无恶不作,这比恶趣众生还下劣。因为如果是一个旁生,由于生性愚笨,所造的恶业毕竟有限,而人类在某些领域很聪明,能制造核武器、原子弹等各种武器,瞬间即可毁灭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有些人虽然没有能力这么大面积地造业,可是他从小养成非常不好的习惯,天天杀鸡宰鱼,吞食无数生命,以滋养自己的血肉之躯。相比之下,旁生尽管身处恶趣,却不会如此无所不为、罪业滔天,就拿山上的牦牛、山羊来说,它们一辈子都吃草喝水,生活非常清净。

120、在汉地历史上,有哪几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究其原因是源于什么?你对此有哪些感触? 答:在汉地历史上的几次灭佛动运中,其中规模最大的,莫过于?三武一宗?。

根据历史分析,三武灭佛与道教有关,一宗灭佛跟儒教有关。不过也有人说,灭佛的根本原因是经济问题,这四次灭佛事件都如出一辙。由于之前几个朝代大兴佛教,如此加大了出财政支出,使国库空竭。遇到外患,僧尼不能出征打仗,平时也不用缴纳赋税,给社会带来很多压力。出家人本当艰苦修行,现在都坐拥大量地产,成为了大地主,寺院经济恶性膨胀。再加上皇帝认为佛教是印度的外来文化,与汉地土生土长的宗教有冲突,鉴于种种原因,之后采取措施灭佛。为此,宋代宗颐禅师也作过检讨:?天生三武祸吾宗,释子回家塔寺空。应是昔年崇奉日,不能清俭守真风。?

禅师的这番语话语,我们后学者不得不反思。现在有些出家人或修行人,知足少欲、生活简朴,行持真正的佛法,这很值得称道。但也有一部分人,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对社会和佛教没有任何贡献,反而引发世人对佛教的误解。作为一个佛教徒,倘若自己行持善法,对国家、社会会有非常大的利益,即便没有能力做一些事,以清净心发愿的话,无形中也会给众生带来幸福安乐,这是毫无疑问的。反之,假如没有这样做,而是对钱财非常贪婪,从不守持戒律,行为也不如法,这种人泛滥成灾的话,确实给社会带来压力。所以,我们在了解人身难得的同时,对历史也有必要回顾,当前状况要跟以前佛教毁灭的因素进行对比。

121、为什么说今生是决定永善或永恶的关键?明白此理后,你有何打算? 答:如果今生没有依靠人身得到坚固地(佛果),来世很难再获得这机样的人身,一旦转生于恶趣中,到时根本没有正法光明,对取舍之处也懵然不懂,则很难从恶趣中出来,只会越来越向下堕入无边深渊,故从现在开始就必须百般努力。

122、生起暇满难得的界限是怎样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最起码应该怎么做?如何把握这其中的度? 答:应当像金厄瓦格西一样,金厄瓦格西从来都是彻夜不眠,全心全意修持善法。

这个界限比较高啊,要像金厄瓦格西一样,永远不睡觉,连一个小时也不行,我们可能很难以做到。华智仁波切应该是有不同层次的要求,最高层次是像金厄瓦,如果实在不能达到,至少也要很精进、不偷懒。要尽量生起人身难得的定解。假如这个理念非常强,确实不容易睡懒觉。

当然,完全不睡恐怕也不行。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过,该休息的就要好好休息。但也不能像世间人一样,整天浑浑浑噩噩的,什么善法都不做,要把握好这个度。

123、学习?暇满难得?这一品,对你最大的帮助是什么?

答:经过一段时间的串习、一直思维,就会觉得人身实在难得,在这个世间上,除了好好地修持善法,其他一切名声、地位、悦意外境都不可靠。正如有些大德所说,就像你本来非常信任一个朋友,结果有一天他骗你了,从此之后你很绝望,对他会生起极度厌恶之心。

第二十八节课 思考题答题作者:deqi居士

124、在观修每一个引导时,如何观察修和安住修?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答:在修学的过程中不要忘记忘记祈祷和发愿,同时要把其中的内容逐字逐句记得清清楚楚,然后再进行思维和观修,这即是所谓的观察观和安住修。作为初学者,刚开始肯定不能直接安住,所以在修每一个引导时,首先应该观

察修,然后观察与安住轮番修,最后才能自然安住——修什么样的法都是这样。 平时做得不够,愿如理修持。

124、怎样思维外器世界而修无常?请大致说明。

答:由众生共同福德所形成的四大洲、须弥山、天界、铁围山等外器世界,虽被认为是坚不可摧、牢不可破,存留的时间长达数劫,但它们也是有为法,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最终必将因七火一水而毁一旦。诚如《四法宝鬘论》所言:?此等一切外器世间界,七火一水风吹离散时,发尖稍许残存亦无有,尽皆空空如也若太虚。? 125、器世界最终毁灭的因是什么?你对此有哪些感触?268

答:毁灭的因缘,一方面是因为万法的无常,因缘灭尽时自会消散;另一方面,也是众生造业比较严重,如《大楼炭经》云:?遭火灾变时,天下人皆行非法、邪见,不见正,犯十恶事……?不管怎么样,外面的世界终有一天会示现无常。

跟浩瀚的宇宙世界比起来,我们每个人实在是微不足道,但在这个地球村中,毕竟也是一个?地球公民?。其实地球公民不仅包括人类,也包括旁生等其他众生,我们是地球村的公民,牦牛也是如此,彼此之间都是邻居。然而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肆意杀戮动物、破坏生态平衡、工业污染严重……致使自己的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也许七水一火的灾难还没降临之前,依靠人类的恶行,就已经导致了自身的灭亡。不论是家庭小环境,还是大环境,我们都应该关心,同时要以慈悲上爱护那时生存的动物,若能如此,人与自然之间会增上和谐的气氛,天人也会撒下吉祥的花雨,人们的生活定会和平安乐。相反,假如人类恶心遍满、行为粗暴,对自然界肆无忌惮地破坏,则定然感召种种灾难。近年来,世界各地为什么频频出现地震、火灾等不悦意的天灾人祸?实际上就是跟众生的行为有关。

126、一禅、二禅、三禅,为什么分别以火、水、风而毁灭?懂得这个道理,对你有何启发?273 答:《俱舍论》等经论中说,一禅、二禅、三禅各有不同的分别念过患,比如一禅有寻伺,如火,故用火来灭尽;二禅有喜乐,如水,故用水来灭尽;三禅有呼吸,如风,故用风来灭尽。四禅因为已远离了禅定的八种过患,故而不被水火风所坏。

既然大千世界最后也会变得空一物,我们如秋蝇一样的人身,又有什么恒常稳固的呢?所以要明白,整个世界也都都要毁灭的,没有必要特别执著。正在有些人对无常修得不好,总认为房子是实有的、轿车是实有的、身体是实有的……的执著,最后修行绝不会成功。如果我们观修过无常,不不会有这些困扰了。 第二十九节课 思考题答题作者:deqi居士

127、怎样思维内情众生而修无常?请大致说明。 答:上至非想非非想天(有顶)、下至无间地狱,六道的众生不计其数,但没有一个能逃脱死亡。如《解忧书》云:?地上或天间,有生然不死,此事汝岂见,岂闻或生疑??《无常集》云:?非空非海中,非入山林间,无有地方所,死主而不至。?因此,不死的地方哪里都没有,假如真有这样的地方,有钱的人、有权力的人、有能力的人,花多少钱、付出多少代价都愿意去。然而,人终有一天会,这是谁都逃脱不了的命运。尤其是生在寿命不定的南赡部洲,又时逢末世,寿量不像初劫时那样,动辄便是六万岁、八万岁,如今人寿非常短暂,死亡很快就会临头。实际上,我们自从出生那一天起,便一步步地向死亡靠近,寿命就像漏底的水池,从来不会增加,只有越来越少,死魔如夕阳西下的阴暗般,片刻不停地向我们逼近。许多人过生日时特别开心,众人都唱?祝你生日快乐?,其实这非常愚痴,就像一头待宰的牦牛,离屠夫越来越近时,有人在旁边?祝你快乐?,可想而知它会不会快乐。 128、你怎么理解生命在呼吸之间?明白这一点有什么用?

答: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说:?寿命多害即无常,犹如水泡为风吹,呼气吸气沉睡间,能得觉醒极稀奇。?我们的生命危害众多、顺缘极少,就像风中水泡一样会瞬息破灭,晚上沉沉地睡去,平缓地呼气吸气,但谁也不敢肯定在此期间不会死亡。如果没有死去而安然醒来,真是一件非常稀奇的事。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谁也无法确定何时何地会死,谁也没有把握明天或今晚、甚至仅仅现在呼吸之间,自己会不会命归黄泉。任你智慧渊博、精通教理,但也不敢断言?我现在肯定不会死?。所以,《地藏经》中云:?无常大鬼,不期而到。?死神从不与人约定时间,他往往出乎意料地降临,让我们一命呜呼。死缘众多。每个人的生命会遇到很多违缘,如龙猛菩萨在《宝鬘论》中说:?死缘何其多,生缘何其少,彼等亦死缘。?就算是饮食、吃药等生缘,有时候也会变成死缘,我们晚上睡下去而没死,理应觉得非常稀奇。

明白无常的道理后,切切不可懒惰懈怠、一拖再拖,而应诚心修持临终时决定有益的正法。 129、在死亡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吗?为什么?请引用你周围的事例进行分析。

答:在死亡面前,任凭你是谁,也无有例外可以躲藏。死亡真正来临时,你纵然有能力钻进无隙可乘的铁箱子里,外面有数十万勇士手持锋利兵刃,箭矛尖端指向外面保护着,也丝毫守护不了、遮挡不住。当死主阎罗将黑索套在

你脖子上时,你只能面色铁青、泪眼汪汪、五体僵硬地被带往后世。此时此刻,勇士无法救护,大德不能吩咐,饮食无法引诱,无处可逃、无处可躲,无依无怙、无亲无助、无计可施,没有任何尊者能以大悲心庇护,哪怕是大慈大悲的长寿佛、药师佛亲自降临,也无法延缓寿命已尽的死亡。

说到名声,歌王迈克尔〃杰克逊世界闻名,但这也挡不住死神的脚步,年纪不大50而离世;说到地位,掌权几十年总统邦戈、韩国前总统金大中等可谓举国无双,但也不能守护自己的身体而不死…… 第三十节课 思考题答题作者:deqi居士

130、怎样思维殊胜正士而修无常?请从印度、藏地、汉地三个角度加以分析。

答:印度:在佛教发祥地印度,从《印度佛教史》等历史上看,往昔出世过许多具足地道功德、功德无碍、结集经教的阿罗汉。除了三次结集的阿罗汉以外,印度还出现了二胜六庄严、八十大成就者等许多圣者。但纵然是这些大圣者,在无常面前也无法逃脱,最后都会示现涅槃,如今已无一人在世,仅有记载他们出世情况的传记留在人间。 在藏地雪域,往昔也出现过邬金第二大佛陀——莲花生大士,依靠灌顶令众生成熟、依靠传讲教言令众生解脱,如此广转法轮时,出世了君臣二十五大成就者、耶瓦八十大成就者等。之后,又涌现了旧派(宁玛巴的索宿努三师、新派的玛尔米塔等不可思议的智者及成就者。这些成就者大多数都已证得成就果位,可自由自在地驾驭四大,示现有实变无实、无实变为有实等离奇之神变,火不能焚、水不能溺、土不能压、不堕险地,完全远离了四大的损害。虽然如此,但也做不到与世长存、长生不死,我们凡夫人就更不说了。

其实一翻开历史,很容易切实感受到无常。那么多大成就者曾涌现于世,他们的神变神通、成就证悟无法想像,可是现在一个也没有了。同样,汉传佛教也是如此。像净土宗,从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开始,一直到印光法师之间的十三代祖师,全部已纷纷趋入涅槃,如今留下的只有他们的教言和历史。还有律宗,从唐代道宣律祖开始,直至弘一大师之间的十一代祖师,也无一留存于世。还有华严宗,从印度的马鸣菩萨、龙猛菩萨,一直传到中国的杜顺和尚等,这之间的七代祖师,现在只剩下历史而已。甚至非常兴盛的禅宗也是同样,印度第二十八代祖师达摩祖师东来传法,成为中国禅宗初祖,一直传到六祖惠能大师,之后正如大摩禅师所授记的,只传心印,不传衣钵,禅宗至今都没有第七代祖。虽说如此,但禅宗分成了临济宗、法眼宗、曹洞宗等五宗,现今这五宗的法脉尽管不断,一直在传承,但前辈大德却依次示现涅槃。

这些大成就者当时那么了不起,但也无法避免无常,更何况是像我这样的凡夫人了?我肯定会离开世间,离开世间时唯一有利的是什么?应时解脱法。所以从现在起,我一定要观修无常,精进修持对解脱有利的佛法。 131、为什么说佛陀在转法轮的过程中,无常法一直贯彻始终?了解这一点,对你有何启示?

答:噶当派的教言中说:佛陀最初在鹿野苑转谛法轮时,无常、苦、空、无我四谛中,第一个就是无常。佛陀转完三转法转,最后要示现涅槃时,先宣讲了一部《涅槃经》,之后说:?诸比丘,一切皆由因缘而生。?同时解开上般的袈裟,让弟子观看如来身相,并教诲道:?如来出世犹如昙花现世,你们以后要常观一切万法皆为无常。?说完之后,前往萨拉双树中间,以吉祥卧示现涅槃。《阿含经》中也记载,佛陀要接近涅槃时,跟弟子们说:?诸比丘,世间无一法可依靠,应当舍弃世间,寻求不生不灭、不病不死、无有恩爱别离的寂灭涅槃,汝等应常念无常迁变之涅槃,汝等应常念无常迁变之理。?因此,佛陀的最后遗嘱,就是让我们长期忆念无常迁变之理,这也是佛法的最深教义。

132、什么是二胜六庄严?他们在佛教历史上分别有哪些贡献? 答:?二胜?是指龙猛菩萨无著菩萨,其余四位加上功德光和释迦光(造论者和注释者),称为?六庄严?。也有史书中说,?二胜?是功德光和迦光,其他六位则是?六庄严?。这八尊者,大乘佛教中没有不承认的,他们在人间广弘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故叫?二胜六庄严?。

在大乘佛法中,佛陀授记的龙猛菩萨是中观他创始人,佛陀授记的无著菩萨是唯识的创始人,面见文殊菩萨的陈那论师是因明的创始人,这三位称为三大造论鼻祖。而解释他们观点的,莲花中降生的圣天论师,解释龙猛菩萨的中观;能背诵九十九万部经典的世亲论师,解释无著菩萨的唯识;获得自在、面见圣尊的法称论师,解释陈那论师的因明,后面这三位叫做三大注释开创者。 第三十一节课 思考题答题作者:deqi居士

133、怎样思维世间尊主而修无常?请从天界、人间的角度分别说明。

答:不管是天界还是人间,寿命长达数劫、威德圆满的诸位天神和仙人,也不能摆脱死亡,最终都要面对生老病死。 跟人的寿命比起来,梵天、帝释天、遍入天、大自在天等可谓万寿无疆,他们可以住留数劫,伟岸身躯高达一由旬及一闻距,其身所拥有的光彩,甚至比日月更胜一筹,可是他们也同样免不了一死。此外,具足五种神通的天人及仙人,虽依靠神变的威力可逍遥自在畅行空中,但是到了最后,他们也无法逾越死亡的命运。《解忧书》云:?大仙具五通,能行于虚空,然而却不能,诣于无死处。?寿命已尽的人,就算很想活下去,到处求医生、求官员、求很多人,但谁也没有办法,包括释迦牟尼佛也无计可施。

天人、仙人等不能避免无常,再观察一下人世间的尊主。在印度圣地,据藏地多罗那他在《印度佛教史》中所称,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加行教材(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前行广释全部思考题及解答(仅供参考)(6)在线全文阅读。

加行教材(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前行广释全部思考题及解答(仅供参考)(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60859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