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们从小亲近母语,让经典伴着孩子们成长,让每个三实小成长起来的孩子大脑存储器中存有中华经典若干,让每一个从三实小毕业的孩子在更高一阶段的学习中会因为在小学的朗诵课程而自豪。
二、课程内容及课程设计: (一)时间设计:
1、一——六个年级全部开设,每周1节,每学期15课时。为保证学生享有充分的朗诵时间,我们号召“早晨到校诵经典,午间到校静静读”,每天早晨、中午到校后各15分钟,拿出《经典朗诵校本课程》,静悄悄地读,“让读书成为习惯”,一点一滴,可以汇成江河。
(二)栏目设计:根据不同年级特点,开设童话大王、故事天地、我爱童谣、古诗齐读、名人名言、格言齐诵、祖国之约、自然之约、家乡之约、名人之约、散文赏读、诗歌吟诵、文言启蒙、革命诗抄、爱我东平、国学天天、超级短剧等栏目,精心选文,悉心示范和指导。
(三)学段倾向:
第一学段(1——2年级)倾向于古典诗词的诵读和童话、寓言、童谣的趣读及背诵;
第二学段(3——4年级)倾向于美文赏析、革命诗抄和爱我东平,深入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熏陶;
第三学段(5——6年级)倾向于哲理性诗歌散文的赏析、课本短剧及文言启蒙。
(四)课程内容
被称之为“经典”的诗文,和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性情修为乃至人世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形成具有正面影响的优秀篇章,是我们的道选。我们确定的诵读内容主要为以下九个:
1、唐诗宋词
古诗作为一种文学载体,一直以来被语文教材选作范例。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上已明确规定了各年级要求背诵的篇目。结合学生实际,我们将唐诗宋词作为诵读的首选。
2、文言启蒙
3、格言警句 4、儿歌童谣
儿歌童谣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是低年段孩子最容易掌握的文学样式,孩子们通过传唱儿歌童谣,既可以得到快乐,又可以学到一些知识,非常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
5、革命诗抄——毛泽东诗词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和思想家,而且是造诣颇深的文学家、诗人,让小学生读一读毛泽东诗词,不仅可以丰富语言,更重要的是从小培养孩子胸襟开阔的大气,愿景厚重的深远的气质。
6、东平古代诗词
东平历史悠久,山川秀丽,风景怡人,吸引了无数诗人墨客,留下了许多灿烂的诗篇.,让学生读背宜都诗词有利于学生了解家乡,培养爱家乡的情感..
7、爱国美文 8、自然山水
9、童话神话寓言故事 (五)内容统计:
15课时X2学期X6学年等于180首古诗词、180条格言警句、60篇童话寓言故事等,按照年级和学期设计主题。
三、朗诵课程的实施。 1、科学安排朗读训练的程序
就一般情况而言,朗读训练可以按照如下程序进行: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确定朗读的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练读;
(3)教师指名试读,教师、学生评读,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4)学生再次自由练读;
(5)教师指名汇报,师生再次评读。
当然,根据需要有些环节可以省略或再进行若干次反复。 2、朗读的基本技巧与运用 第一学段:侧重基调、重音
第二学段:侧重停连、语速 第三学段:侧重语调及综合运用 (1)基调
所谓“基调”,原指音乐作品中主要的调。作品的基调,指作品的基本情调,即作品总的思想感情色彩和分量。而朗读基调,是指朗读某一作品总的态度情感及运用朗读技巧的整体特点,也就是朗读某篇作品时运用语气、语调、速度、停顿、重音等的大致方法。
要把握作品的基调,就要从分析文字作品的基本内容和中心思想入手。在分析中,着重抓住作者的态度情感来概括提炼,就可以弄清作品的基调。然后,再根据作品基调相应地设计整体的朗读技巧,这也就是朗读一篇作品的朗读基调。
朗读基调是朗读一篇作品方法的整体体现。朗读作品各部分、各层次、各语句的声音形式,都必须服从统一的朗读基调,这样才能使朗读和谐连贯。但是,朗读基调在保持统一的同时,又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而有所变化,这样才能避免单调呆板。
(2)重音
句子是由词和词组构成的。句子里的词和词组在表达这个句子的特定含义和思想感情时,它们不是同等重要的。其中最重要的词或词组,甚至某个音节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这就是重音。
如何表达重音呢?在确定了重音后,我们就要运用恰当的声音把重音表达出来。提到重音的表达,人们往往理解为加重读。其实,这是不够准确的。如果各种重音都用使劲念、大声读的方法加以突出,不但不能突出重音,也显得单调。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重音表达方法:
A.加强音量
就是把确定为重音的音节读得重一些、强一些,而把非重音音节读得轻一些、弱一些。读重音,唇舌要用力;读非重音,唇舌可以稍松弛。这样可以在强弱的对比中突出重音。
B.增加音高
就是把确定为重音的音节的读音提高一些,而把非重读音节的读音降低一些。具体来说,在读重读音节时,发音部位推前,声带拉紧;非重读音节,发音部位靠后,声带稍松。通过声音的高低对比突出重音。
C.增加音长
就是把需要重读的音节延长。
就是在朗读重音音节时,尽量把发音部位向后靠,降低声高,加大气音,然后用力地轻轻吐出。一般表示轻柔的动作语言、恬静的环境气氛、深沉的思想感情的重音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3)语速
语速,就是朗读时声音语流快慢的变化。 A.根据人物个性运用速度
人物说话的音调和人物说话的速度,一般是协调和谐的。通常说话声音高而响的人,说话的速度可能快一些;说话声音低沉的人,说话的速度可能缓慢一些。一般朗读少年儿童、年轻女性、作风泼辣的人、性格豪放的人、机灵活泼的人、凶恶狡猾的人的语言和行动,可以用快速朗读;而老年人、成年男性、作风懒散的人、性格憨厚的人、心思迟钝的人、慈善老实的人的语言和行动,就应运用慢速朗读。当然,同一个人物处于不同的情绪中时可能会有不同的语速。比如一个人激动、欢乐、喜悦、热情、狂喜、欢呼、惊慌、紧急、斥责、愤怒、凶狠、命令等情态下言行举止的语句,速度可快。而一个人悲伤、痛苦、失望、郁闷、惭愧、沉思、怀念、宁静等情态下言行举止的语句,速度要慢。
B.根据内容气氛运用速度
一般是表现危急、紧张、热烈、惊异、激愤、欢乐、驳斥、争辩等内容气氛的语句,速度快;而表现平静、庄严、安闲、沉痛、沉思、沉郁、失望、疑虑、怀念、劝慰等内容气氛的语句,朗读速度就应该缓慢一些。
(4)停连
这里的“停”,指的是停顿;“连”,指的是连接。这里我们先谈谈句中的停连。一般来说,句子越长、内容越丰富,停顿就越多;相反,句子越短、内容越浅显,停顿就越少。感情深沉凝重时,停顿多;感情欢快急切时,停顿少。 在处理停连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句中的停连的处理。
A.在没有标点符号或语法上本不应停顿的地方安排停顿、甚至延长停顿的时间。
B.在有标点符号应该停顿的地方,缩短停顿时间,甚至紧连。
以上我们谈的是句中的停连的处理。
那么,一句话、一段话、一篇作品朗读结束了,应该怎样处理停顿呢?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a.急收。例如:
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飞夺泸定桥》)
“最前线”要坚实、迅速地收住,“线”字要读得声音实,音节短,不要拖长。
b.缓收。例如:
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 (《十里长街送总理》)
结尾处要舒缓、松弛地收住,给人以回味和思索的余地。 c.强收。例如:
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
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我的“自白”书》)
“蒋家王朝”要坚定、果断地收住,既不能急促,也不能舒缓,声音要大一些,唇舌要用力,表现出必胜的信心。
(5)语调
语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它和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都有关系。同一句话用不同的高低升降、轻重缓急来读,就形成不同的语调,表达出不同的语气。这里我们主要谈句调。
整句话声音的高低叫句调。声音高叫高句调;声音低叫低句调。声音的高低是由声带的松紧决定的。声带拉紧,声音就变高;声带放松,声音就变低。 朗读中常要运用句调的变化表达感情,烘托气氛。
A.表示兴奋、喜悦等用高句调;表示悲伤、惭愧等用低句调。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东平县第三实验小学课程校本化工作方案(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